胎教誤區

胎教誤區

胎教,對於成年人來說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熱點詞,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漢朝的古書中。我們今天所討論的胎教,已經由當初的一個封建禮教的道德規範詞語,衍生為一個教育的辭彙,今天的胎教,顧名思義,也就是超早期的胎兒期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胎教誤區
  • 外文名:taijiaowuqu
  • 對象:孕婦和胎兒
概述,依據,胎教誤區,方法,

概述

胎教在改革開放以後,已經在中華大地上紅火了近30年,胎教以及胎教物品已經形成了龐大的胎教市場。幾乎所有的孕媽媽都會或多或少的參與其中,這表現了家庭對優生的強烈需求。遺憾的是,胎教從風行的時候起,就存在著致命的理論缺陷和缺乏嚴謹的科學依據,胎教被嚴重誇大和過度濫用,已經製造了極多的家庭悲劇;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已經顯著的弊大於利。

依據

意識是人腦對刺激的反應,要進行反應,首先要對刺激進行樣本分析,這個分析的過程,需要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杏仁核等神經中樞共同參與,這個共同參與,需要不同部位的神經元細胞建立廣泛的聯繫,然後在下丘腦將多個神經元的信息合成為丘覺,這個丘覺就是想法和念頭,是意識的核心。有了意識,才能有情感反應,有情感反應才有行為輸出,行為輸出就是胎兒、嬰兒對外界刺激的主動應答。
丘覺、意識的出現,需要大腦具備足夠多的神經元細胞和完整的非條件反射,在非條件反射和外界刺激的基礎上,才能形成條件反射。而教育的本質,就是大腦條件反射的建立。
非條件反射是一種比較低級的神經活動,由大腦皮層以下的腦幹和脊髓中樞的參與就可以完成。比如膝跳反射、覓食反射吮吸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踏步反射、排尿反射等都是非條件反射。大腦的發育有先有後,不是具備了1/3的細胞就具備了1/3的智慧型,大腦全面發育後,才能具備大腦意識和指揮的功能。
在孕期,大腦的發育先是神經元細胞的全面發育,再是軸突和膠質細胞的全面發育,還有髓鞘的發育,到孕晚期才有樹突和突觸的小部分發育,這一些發育,還達不到建立條件反射、主動應答和存在意識所需要的條件,而意識是教育的基礎,條件反射是教育的本質。
發生意識所需要的條件:
足夠的神經元細胞數量+足夠的軸突+全面的樹突、突觸的連線+完整的髓鞘系統,具備非條件反射的能力+外界刺激,形成條件反射,加上外界的信息,整合成丘覺和意識,發生情感反應,到行為輸出到主動應答。
每一個胎兒的胎兒期,雖然孕24周的胎兒大腦皮層的六層細胞已經生長完畢,雖然四個月的胎兒對冷刺激有反應,五個月的胎兒對熱刺激有反應,七個月的胎兒對痛刺激有反應,七個月有了聽覺、味覺嗅覺視覺、觸覺等,但這些都是生物最原始的刺激感應性,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能力,沒有意識參與,是依據基因的安排,定時發育的,所有這些僅僅是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的初步建立,還不能形成知覺,更不是意識的結果。因此,胎兒是沒有意識的。
胎兒期,僅僅有了全部的神經元細胞,但各個神經中樞還沒有建立廣泛的突觸連線,即使到了分娩之前,突觸連線僅僅達到了15%,而且,還是雜亂無章和需要修剪的突觸,也就是說,大腦巨量的神經元之間還沒有建立必要的、廣泛的聯繫,沒有具備條件反射的能力,甚至非條件反射的能力也不具備。因此,胎兒大腦在出生前都處於深度的麻痹狀態,新生兒在出生後正式呼吸第一口空氣之後,大腦功能才被激活。
胎兒大腦的發育還不具備形成條件反射的條件,不具備條件反射,也就沒有意識,所以也就不具備進行教育的條件。因此,認為把胎教當做超早期教育,是一種誤解。胎兒不具備進行教育的基礎條件。

胎教誤區

誤區一:胎教做好了,寶寶長大一定是神童
每位爸爸媽媽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天才寶寶能成為健康向上的好孩子。但是,準爸爸準媽媽一定要知道:提倡胎教,並不是因為胎教可以培養神童,而是因為胎教可以發掘個體的素質潛能,讓每個胎寶寶的先天遺傳素質獲得最優秀的發展。如果胎教能與出生後的早期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寶寶將會更加優秀。
誤區二:胎教就是給胎兒聽音樂
許多準爸爸準媽媽認為胎教就是讓孕婦和胎兒一起聽音樂,有的聽古典音樂,有的為使孩子個性開朗而選擇聽搖滾樂,有的甚至聽流行歌曲、京劇。其實孕期適當聽音樂是正確的,但要講究內容和方法,如選擇適當的音樂和聽音樂的時間,注意音頻的高低及音量的大小。此外,胎教還包含其他很多方面的內容,如:運動胎教、精神胎教、手工美術胎教、語言胎教、燈光胎教、數量胎教、環境胎教等。
誤區三:胎教就是教胎兒唱歌、說話、算算術
胎教的根本目的,並不是教胎寶寶唱歌、識字、做算術,而是通過各種適當的、合理的信息刺激,促進胎寶寶各種感覺功能的發育成熟,為出生後的早期教育即感覺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其實,凡是對胎寶寶有益的事情都可以歸入胎教的範疇。大到懷孕前的準備、環境的改善、情緒的調節,小到聽音樂、散步、和胎寶寶說悄悄話,這些都是胎教的內容。
拍打“胎教”?
有人建議,當胎兒踢肚子時,母親可輕輕拍打被踢部位,然後再等第二次踢肚。胎兒再踢,母親就再拍打。每天早晚兩次,每次3~5分鐘。據說,生下來的寶寶在聽、說和使用語言方面都能獲得最高分,有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
告訴你真相:
從剛生下來寶寶的生活狀態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小寶寶除了要吃東西填飽肚子睜開眼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就連大小便他也可以閉著眼完成。對新生的寶寶你會早晚兩次每次3~5分鐘地去拍打他嗎?而且,當他還在腹中的時候,胎動並不是閒來無事在和你做遊戲,他可能是伸個懶腰,或換個睡姿。你對他的拍打很容易引起他的煩躁不安,這並不能起到胎教的作用。

方法

在胎兒的孕6月之內,媽媽保持一顆恬靜愉快的心情,怡情悅性,這是胎教的靜養主旨,這么做,為胎兒提供了一個愛心、愉悅做成的子宮環境,是優生學上的環境促進,是有利於胎兒大腦細胞數量發育的。
到了孕6月以後,神經元細胞的數量已經發育結束,接下來,是這些神經元細胞的體積開始增大,伸出觸手、彼此連線的時候,這個時期,胎兒能被動的聞到、聽到、看到、接觸到子宮內外環境的一些刺激,如果這時採取安全的、適度的,由外界到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通路的良性刺激,比如聲音、觸摸的刺激,可以促進樹突、軸突、突觸和中樞神經間通路的建立,使大腦與感覺、運動、思維、記憶等功能密切相關的神經網路更加豐富,感覺和思維更敏捷,信息儲存量更大,更會有益於胎兒出生後的智力開發。這就是胎教的作用,是促進發育,而不是、也不可能進行胎兒的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