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血管發育不良是與皮膚病變、全身性血管疾病或家族綜合徵無關的胃腸道黏膜血管病變。占消化道出血的3%~5%,多見於盲腸和升結腸。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病因:可因終末期腎病及主動脈瓣狹窄引起
- 常見症狀:慢性便血、黑便、隱血和貧血
- 傳染性:無
病因
伴消化道出血者20%~30%源於血管發育不良,可能是尿毒症誘發血小板功能障礙,增加消化道出血風險。
2.主動脈瓣狹窄
伴此病者稱Heyde綜合徵,超聲心動圖檢查發現5%~20%的患者伴主動脈瓣狹窄,瓣膜置換術可降低出血發生率。
臨床表現
雖然一些病例會解黑便,但以只稍微血便卻貧血的病例占多數。當出血活躍時其潛血反應呈陽性,然而當出血是斷斷續續時,其潛血反應也許會呈陰性。
檢查
包括胃鏡、結腸鏡、膠囊內鏡、雙氣囊小腸鏡和術中小腸鏡檢查。內鏡下典型表現為嬌小的、平坦的病變,呈櫻紅色斑片狀或蜘蛛樣,血管呈輻射狀分布。結腸檢查的敏感性高於80%。
2.血管造影
包括X線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特徵性表現為動脈相時胃腸供血動脈分支末端異常,呈叢簇樣或不規則纏結血管,靜脈早期充盈和靜脈相時間延長。活動性出血量較大者可見造影劑外溢。
診斷
治療
2.消化道出血者,明確出血原因後可進行治療。
3.出血性病灶者應積極進行治療,包括內鏡下治療、血管介入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1)內鏡下治療
①注射治療:常用藥物包括腎上腺素和硬化劑。
②熱探頭凝固治療:將特製的熱探頭經內鏡活檢孔道插入,直視下接觸出血灶,使蛋白質凝固達到止血目的。
③雷射治療:為非接觸性凝固技術,雷射照射組織表面被吸收後可轉變為熱能,使蛋白質凝固,達到止血目的。
④氬離子束凝固治療:為非接觸性凝固技術,方便、安全性好。
⑤止血夾治療:止血夾夾住小血管後達到止血目的,數天后止血夾可自行脫落。
⑥套扎治療:內鏡下行套扎術。
(2)血管造影栓塞治療
適用於內鏡下治療失敗的大出血、不能耐受外科手術者。
(3)手術治療
適用於出血病灶部位明確、範圍局限、內鏡下治療無效、出血程度較重者。術後可復發。
(4)藥物治療
療效缺乏足夠證據。雌激素聯合孕激素口服和長期注射奧曲肽對預防出血有一定療效,沙利度胺可降低再出血發生率和減少輸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