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平滑肌瘤

平滑肌瘤是起源於平滑肌組織的良性腫瘤,是最常見的間質性良性胃部腫瘤。因直徑<2厘米的平滑肌瘤無任何臨床症狀,其實發病率很高。早期手術治療預後良好。嚴重者可表現出血、腹痛、腹脹、腹部包塊等,其中出血為最常見的症狀。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leiomyoma  of stomach
  • 就診科室:腫瘤科
  • 常見發病部位:胃底、胃體,小彎側較大彎側多見,後壁較前壁為多
  • 常見症狀:嚴重者可表現出血、腹痛、腹脹、腹部包塊等
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

臨床表現

平滑肌瘤起源於平滑肌組織(多源自胃壁環肌或縱肌),少數起自黏膜肌層的良性腫瘤。好發於胃底、胃體,小彎側較大彎側多見,後壁較前壁為多。直徑<2厘米的平滑肌瘤無任何臨床症狀。其臨床表現常與腫瘤的部位、大小、生長方式、併發症類型等有關,嚴重者主要表現為出血、腹痛、腹脹、腹部包塊等,其中出血為最常見的症狀。

檢查

1.常規檢查
可有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減少,提示貧血存在。
2.糞便潛血實驗
消化道常呈間斷性小量出血,表現為糞便潛血實驗陽性或黑便。
3.組織病理學檢查
腫瘤邊界清楚,無包膜;鏡下示分化好的梭狀細胞交錯成束,有含量不等的纖維結締組織和成纖維細胞。
4.X線檢查
上消化道鋇餐典型徵象為突入胃腔內之腫物,胃內圓形或橢圓形充盈缺損外形整齊,邊緣清楚,周圍黏膜和胃壁正常,無蠕動功能障礙。腫瘤並發潰瘍者於腫瘤形成的充盈缺損區,常可見一深在龕影,周圍光滑,無黏膜聚集現象。漿膜下腫瘤或腫瘤向胃外突出時,由於腫瘤的牽拉和壓迫,可使胃壁產生畸形,或呈外在壓跡樣缺損。
5.腹部B超檢查
採用飲水法超聲檢查可清晰顯示腫瘤的部位、大小、生長方式及其內部回聲結構,對診斷胃平滑肌瘤有一定價值。若能結合胃鏡活檢檢查,則可大大提高診斷率。聲像顯示平滑肌瘤邊緣光滑,內呈均勻性低回聲。
6.超聲胃鏡
超聲胃鏡被認為是提高早期診斷率的最有價值的手段。能同時顯示胃腔內外瘤體全貌,不僅可發現早期病變,還可了解腫瘤的大小和深度,但由於價格昂貴,國內尚未普及。
7.CT檢查
影像特點為:上腹部實性腫塊,與一側胃壁關係密切,有時能清楚地顯示胃壁向胃腔內突出或向胃外突出,腫塊多小於5厘米,呈圓形或類圓形,表面光滑。腫塊密度多均勻,偶可見鈣化。增強掃描可見動脈期病灶多呈低強化改變,延遲掃描多呈均勻中等強化,偶可見中心部壞死不強化的低密度灶。
普通內鏡可以直觀腔內型腫瘤的形態大小及生長特點,亦可直接行組織活檢以取得病理學證據,甚至可經胃鏡行胃平滑肌瘤摘除術。但對於沒有侵犯黏膜的腫瘤及腔外型腫瘤則意義不大。可見半球形或球形隆起,表面黏膜緊張光滑,色澤與周圍黏膜相同,頂部有時可出現缺血壞死性潰瘍,術前確診較困難,常需要組織學檢查才能證實。

診斷

對於胃平滑肌瘤的診斷除臨床上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包塊者應疑及該病外,主要依靠X線及胃鏡檢查。X線檢查可見孤立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充盈缺損,腫瘤周圍黏膜正常。充盈缺損區有龕影,提示平滑肌瘤有潰瘍。腫瘤向胃外突出時,可見胃壁畸形,或呈外在壓跡樣缺損。胃鏡檢查可見半球形或球形隆起,黏膜緊張光滑,色澤正常,頂部可有缺血壞死性潰瘍。術前確診較困難,常需要病理檢查才能證實。

鑑別診斷

主要應與胃息肉、胃平滑肌肉瘤等鑑別。應根據腫瘤大小、生長特點、潰瘍形態、有無轉移和浸潤生長、囊性變及病理表現來綜合判斷。一般認為發病年齡>50歲,病灶多發,瘤體直徑>5厘米,生長較快,呈結節狀,有囊性變和大而不規則的潰瘍者支持平滑肌肉瘤,應及時行病理檢查以明確。

併發症

長期慢性小量出血可以造成缺鐵性貧血
位於賁門附近較大的腫瘤可發生咽下困難,位於幽門部的巨大平滑肌瘤可以引起幽門梗阻症狀。

治療

由於胃平滑肌瘤與平滑肌肉瘤鑑別較為困難,而平滑肌瘤又可以發生惡性變,所以應以外科手術治療為宜。一般選擇局部廣泛切除術,切緣應距腫瘤邊緣至少2~3厘米以上。疑有惡變者應作胃大部切除術或全胃切除。
對單發、有蒂的瘤體直徑小於2厘米者,可經內鏡電切除;對多發、無蒂、直徑大於2厘米或有出血、梗阻等症狀或內鏡活檢、細胞學檢查疑有惡變者,應予以腹腔鏡下或剖腹手術切除。
手術方式可視病變的具體情況而定,對直徑小於5厘米的胃體、胃竇及胃底平滑肌瘤,若腫瘤界限清楚,瘤體無壞死,瘤體部位胃黏膜無潰瘍,腹腔又無轉移灶,可行腫瘤局部切除,切緣距腫瘤1厘米。位於幽門或賁門部位的平滑肌瘤,當腫瘤直徑小於3厘米時可行保守的局部切除或連同部分胃壁做楔形切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