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申克孢子絲菌屬於真菌門,半知菌亞門、絲孢菌綱,絲孢菌目,叢梗孢科,孢子絲菌屬,為雙相型真菌,在組織內為酵母型,溫室培養為菌絲型。
臨床表現
原發性肺孢子絲菌病有3種病變類型:
1.支氣管肺炎型
起病急,似急性細菌性肺炎。出現發熱、咳嗽、咳痰、疲倦乏力、胸部不適、疼痛等。有時局部可聞及濕性囉音。
2.慢性空洞型
3.淋巴結腫大型
主要病變位於肺門或縱隔淋巴結,多數起病隱襲,於體檢X線檢查時偶然發現肺門或縱隔陰影增大。部分病例可因腫大的淋巴結壓迫支氣管,導致阻塞性肺病變,出現咳嗽、咳痰、不同程度的發熱和胸悶、氣急等。
播散型孢子絲菌病,多見於糖尿病、愛滋病、長期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除肺內病灶廣泛嚴重外,常伴有皮膚、骨骼、肌肉以及肝、腎、腦等重要臟器的侵犯,表現為急性起病,高熱、嚴重乏力、厭食、體重減輕、關節僵直、肌肉骨骼疼痛、黃疸、腎功能損害或全身衰竭。如不積極治療多數於起病後短期內死亡。
檢查
(一)病原學檢查
1.直接鏡檢
取痰液、膿液或活檢組織直接塗片,作革蘭染色或PAS染色,在多核細胞內或大單核細胞內或細胞周圍,可見有革蘭染色陽性、圓形或梭形,直徑2~5μm小孢子。偶見菌絲及星形體。
2.細菌培養
葡萄糖蛋白腖瓊脂培養基上,室溫下,即有菌體生長。6天后菌落0.5cm直徑大小,呈灰褐色膜狀菌落,微高於培養面。10後菌落達1.5~2.0cm直徑,表面分3帶,邊緣為膜狀白色暈;中帶為暗褐色;中央隆起,有皺褶,高低不平,間有少數成刺狀菌絲。2周的菌落呈黑褐色,邊緣有下沉現象。取材檢查時,菌落黏性很大,不易取出。鏡檢可見直徑2μm的細長分隔菌絲。分生孢子柄從菌絲兩側長出,與菌絲成直角,在頂端有3~5成群梨形小分生孢子(2~4)μm×(2~6)μm大小,排列成梅花樣。
胱氨酸葡萄糖血瓊脂或腦心浸液葡萄糖血瓊脂基上,37℃培養,呈白色菌落,鏡檢為圓形或梭形孢子,有時出芽,革蘭染色陽性。
電鏡檢查顯示圓形或卵圓形小孢子和細長分隔菌絲孢子,電子密度高,呈輻射形狀,中心暗,外套附於細胞壁外側。菌體細胞壁為中等電子密度,胞質呈微細顆粒狀,內有線粒體,內質網和空泡。出芽方式為內分芽型,雙相性移行時菌絲機械性斷裂為菌絲斷片,分生孢子形成上具有多形性。菌絲相中,可見假軸狀分生孢子柄,並形成多個頂生分生孢子。
(二)免疫學檢查
1.皮膚試驗
皮內注射0.1ml1∶1000菌苗,24~48h出現結節為陽性。
2.血清學檢查
血清沉澱素及凝集素陽性(滴度增高),補體結合試驗陽性。
3.X線檢查
病變類型不同,胸部X線表現不一。
診斷
根據臨床和X線表現,結合病原學檢查結果,尤其是培養檢查,診斷並不困難。如伴發有皮膚上成串分布的結節性潰瘍樣損害,更支持本病診斷。
治療
1.碘化鉀為治療本病之首選藥物
成人以10%碘化鉀溶液,開始為每天3次,或碘化鉀飽和溶液,開始10滴,每天3次,以後逐日增加5滴,直至每次40滴。病灶消失後繼續服用1個月,以免復發。
成人以10%碘化鉀溶液,開始為每天3次,或碘化鉀飽和溶液,開始10滴,每天3次,以後逐日增加5滴,直至每次40滴。病灶消失後繼續服用1個月,以免復發。
2.碘劑過敏或無效者
(1)兩性黴素B 本病毒副作用大,易引起發熱、肝、腎、造血系統損害、低血鉀等,應引起注意。
(2)二羥脒替 置於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7~10天為1療程。直至病灶完全吸收。
(3)酮康唑和氟康唑 每天1~2次,後者亦可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靜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