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絲菌凝集試驗

孢子絲菌病是由申克孢子絲菌所引起的皮膚、皮下組織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偶可播散致全身,引起系統損害。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組,從嬰幼兒到老人,無性別差異。地理分布以溫熱帶多見。職業特點以農民或在陰暗潮濕環境中工作及園林工作者為多。

基本介紹

  • 名稱:孢子絲菌凝集試驗
  • 所屬分類:病原體
正常值,臨床意義,注意事項,檢查過程,相關疾病,相關症狀,

正常值

陰性(<1∶80)。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孢子絲菌是條件致病菌,其中白色念珠菌為多見,致病力較強,一般情況孢子絲菌可存在於健康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腸道及陰道黏膜等部位,有時反覆出現,從患處直接發現菌絲時其臨床意義更為重意義。 (1)、病因有內外史。 (2)、好發部位:四肢和頭面部等暴露部位。 (3)、皮疹特點:皮下結節或暗紅色浸潤性斑塊,表面可呈輕度疣狀增生,擠壓有少許分泌物,逐漸擴大與皮膚粘連,並沿淋巴管蔓延。 (4)、自覺症狀:輕微。 (5)、分型:淋巴管型、固定型、播散型。 需要檢查的人群:皮膚、皮下組織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疑為孢子絲菌病。特別是在陰暗環境下工作的人。

注意事項

不適宜人群:皮膚燒傷的患者 檢查前要求:注意衛生,別弄傷痛處 檢查時要求:聽從醫師指示

檢查過程

(1)、直接鏡檢:取痰液、膿液或活檢組織直接塗片,作革蘭染色或PAS染色,在多核細胞內或大單核細胞內或細胞周圍,可見有革蘭染色陽性、圓形或梭形,直徑2-5μm小孢子。偶見菌絲及星形體。 (2)、細菌培養: ①葡萄糖蛋白腖瓊脂培養基上,室溫下,即有菌體生長。6天后菌落0.5cm直徑大小,呈灰褐色膜狀菌落,微高於培養面。10後菌落達1.5-2.0cm直徑,表面分3帶,邊緣為膜狀白色暈;中帶為暗褐色;中央隆起,有皺褶,高低不平,間有少數成刺狀菌絲。2周的菌落呈黑褐色,邊緣有下沉現象。取材檢查時,菌落黏性很大,不易取出。鏡檢可見直徑2μm的細長分隔菌絲。分生孢子柄從菌絲兩側長出,與菌絲成直角,在頂端有3-5成群梨形小分生孢子(2-4)μm×(2-6)μm大小,排列成梅花樣。 ②胱氨酸葡萄糖血瓊脂或腦心浸液葡萄糖血瓊脂基上,37℃培養,呈白色菌落,鏡檢為圓形或梭形孢子,有時出芽,革蘭染色陽性。 ③電鏡檢查顯示圓形或卵圓形小孢子和細長分隔菌絲孢子,電子密度高,呈輻射形狀,中心暗,外套附於細胞壁外側。菌體細胞壁為中等電子密度,胞質呈微細顆粒狀,內有線粒體,內質網和空泡。出芽方式為內分芽型,雙相性移行時菌絲機械性斷裂為菌絲斷片,分生孢子形成上具有多形性。菌絲相中,可見假軸狀分生孢子柄,並形成多個頂生分生孢子。

相關疾病

肺孢子絲菌病,孢子絲菌病

相關症狀

下肢紅斑結節,足底潰瘍,小腿潰瘍,紅斑樣皮疹,潰瘍,結節,發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