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名稱: | 育黎 |
外文名稱: | Yuli |
行政區類別: | 鎮 |
所屬地區: | |
下轄地區: | 42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 |
政府駐地: | 育黎鎮育黎村 |
電話區號: | 0631 |
郵政區碼: | 264517 |
地理位置: | |
面積: | 119.4平方千米 |
人口: | 3.82萬人(2010年) |
概況
育黎鎮位於乳山市中部偏西北。東鄰午極和夏村鎮,西毗諸往鎮,南接乳山寨鎮,北連崖子鎮。東西11千米,南北15千米。1995年,面積110.2平方千米,人口43766人,轄育黎、北由古、三泉莊、東由古、孫家溝(孫家溝、小孫家溝)、南由古、老由古、於家、龍角山、藏金夼、白石、西橫道口、東橫道口、帽張家、東紀村、上宋格莊(上宋格莊、李家莊)、下宋格莊、七甲、塔莊、馬莊、西紀村、曲水、孫家、曹家、城陰、汪水、社莊、宅子夼、大窪、北勇家、南西屋、北西屋、中勇家、南勇家、王母夼、南李家、西屋南夼、魯濟山後、魯濟、郭家、鄧家、南北山42個行政村,44個
自然村。鎮政府駐育黎,距市區20千米。
育黎鎮位於乳山市西北部,鎮政府駐地育黎村,二○○○年十月二十八日鎮政府遷入309國道北側新城區。轄42個行政村,人口3.82萬人,面積119.4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3302公頃,2000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5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2億元,農業總產值4.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4億元,全年財政收入3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00元,比去年增加200元。中學2所,國小10所,在校生406人。
育黎鎮為乳山市農業大鎮,在由農業大鎮向經濟強鎮轉變上邁出了新的步伐,通過大搞招商引資、加工貿易、民營經濟,2000年招商項目達到6個,其中外資項目一個。吸引利用外資448萬元,完成技改投入1178萬元。骨幹企業進一步膨脹,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鎮辦企業主要有威海大洋醬菜有限責任公司、長豐麵粉機械有限公司、興育化工有限公司、化龍化工有限公司、威助建築公司、藝品廠等重點企業,還有服裝加工廠、羊毛衫加工廠、飛馬紙箱廠、石材廠、石英粉廠等重點民營企業,形成了儀器加工、機械製造、化工、工程建築、藝品服裝加工、石材加工等支柱產業。主導產品有以日本風味蘿蔔為主的出口蔬菜、皮革助劑、硫酸銅、麵粉機、出口服裝及工藝品、建築裝飾石材等。2000年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利稅1300萬元。
庫容量1.1億立方米的龍角山水庫位於該鎮西北部,乳山河橫穿境內,水利資源充足,有效灌溉面積達到90%以上,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高效農業發展前景廣闊,目前,已形成了出口蔬菜、食用葡萄、優質果品,桑蠶,花卉苗木、菜芋頭等六大高效作物種植區域。2000年糧食總產量25400噸,果品總產量35005噸,蔬菜總產量20000噸,食用葡萄總產量2100噸,總收入6795萬元。
交通
育黎鎮駐地距乳山市區10公里,東接威海,北鄰煙臺,西近青島,南瀕黃海。桃威鐵路、309國道貫穿全境,近海臨港,水陸空交通十分便捷,通訊設備現代化,可與國內外直通,水電供應充足。境內氣候溫和,其地理位置與美國舊金山、日本東京所處經緯度相同。山清水秀,土地資源雄厚,名勝古蹟很多,為國內外合作者提供舒適的環境。
境內多衝積平原,土地肥沃,為乳山市重點小麥、玉米產區,蘋果和糧油生產基地。乳山河、諸往河、午極河匯於境內,乳山河上游的龍角山水庫為乳山市最大水庫。309國道和桃(村)威(海)鐵路橫貫境東西。西南城陰村南有西漢育梨古縣城遺址,為威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有漢代古墓群。
沿革
今育黎鎮境域,1942年為牟海行署九區。1945年為乳山縣育黎區。1958年9月成立育黎公社。1984年5月建立育黎鎮至今。
歷史
漢置育犁縣,治所位置歷史上說法不一。北宋《太平寰宇記》、元《齊乘》均記云:“育犁,漢縣,後漢省併入牟平,在 港水側,以其地良沃,故名育犁。”但兩書所記位置有異,前者記“在今郡(指寧海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應在今乳山市境內;後者記“在寧海州西八十里”,當屬今煙臺市福山區境域。此後,《大明一統志》稱“在寧海州東南一百二十里”。《登州府志》云:“ 港水在寧海州西南,考其地勢,此城當在寧海,今之育犁集即其故址,《齊乘》誤西南為西北耳”。清《福山縣誌》以《齊乘》為據稱:“縣東北五里宮家島後有舊城,土人呼為營子,疑即此城”。清末《登州雜事》稱:“牟平、育犁在今福山”。民國《山東通志》記“育犁治所在今福山城東北營子頭”。《福山區志》(1990年)仍據清《福山縣誌》舊說,將育犁縣治所記為在福山區奇章村北。
1933年,民國《牟平縣誌》總纂於清泮,為考清育犁古城確切遺址,分別去育黎和福山北營子頭兩地進行了實地考查,訪遍當地老者,觀其地形,認為“漢置縣於今福山縣治,不應僅去五里又置育犁縣,且福山亦無 港水(今名乳山河)。古城北今有城陰、育黎兩村,兩村命名,當系指居城後之義和沿用舊縣名,且距寧海州(今牟平縣治)一百二十里,與《大明一統志》所記正合,其為育犁城故址無疑”。為防後世誤傳,牟平縣誌委員會於1935年立“育犁故城碑”,於清泮親撰碑文。
漢育犁古城遺址位於今育黎鎮城陰村南一東西走向的平原地帶。古城北靠城陰村南河,南至北勇家村後,為山崗環抱。1950年後,在古城址南、北山崗上發現若干處漢墓。北勇家漢墓群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100米。城陰村北山崗上原有3座大墳冢,1970年代破壞2座,現存1座。1960年代以來,當地民眾在整地、挖蓄水池和挖果樹坑時,挖掘了許多古墓,出土了漢代畫像石、石羊、陶器、木俑、銅鏡、銅劍、鎏金鵝等近百件文物,曾多次發現漢代磚、瓦、支座、柱礎石等建築材料。1987年,城陰村村民在挖大口井時,發現耕土以下為淤沙土,厚約2.5米,淤沙土下面為草炭土,並有磚、瓦片、柱礎石和陶瓮等。從地下淤沙分析,古城可能某時被洪水泥沙所淹沒。
今古城雖已湮沒,但地名猶存,據乳山市地名辦公室考證,育黎村名由來於古育犁縣名,後因“犁”字太俗,更名育黎。城陰村名意取城北之意。且兩村均位於 港水側。地名形成絕非偶然巧合,而是千百年來人民對歷史的記錄,育犁古城確在今乳山市育黎鎮境內無疑。
村莊來歷
育黎境內古老村莊之一,建村年代無考。唐時,孫姓居此,金、元時期,黃、喬、徐、由、孫等姓先後居此(明代相繼遷走)。明永樂年間,宋姓由史家疃遷入,嘉靖年間,王姓由萊陽縣峴子灣遷入。清初,于姓由司馬莊遷入,林姓由棲霞縣京子埠、張姓由澤上遷入。此地位於交通要道,至明末即成為重要集鎮,外地經商者落居頗多。
孫家溝元泰定年間,孫姓由孫家疃來居建村,後孫姓遷走。清康熙五十一年,鄭姓從由古遷此定居,襲舊名。道光年間,彭、徐姓由彭家夼(今名蓬家夼)、石村遷入。
老由古明洪武三年,鄭文昌由河南滎陽縣遷此定居,逐漸建立了後橋、南管昌、由古、東風四個自然村,後合成一村,統稱由古,(取建村早之意)。1959年,因修龍角山水庫外遷,析為五村。此村離原村址近,1963年,定名老由古。
於家明永樂年間,於司合由司馬莊遷此以姓立村(後遷走)。萬曆年間,隋姓由海陽縣行村遷此定居,襲舊稱。清末,陳、張、林姓先後由牟平縣官宅、澤上、牟平縣林家遷入。1960年,鄭姓從由古遷入。
西橫道口元時,安姓在此建村,因位於東西大道口上,故名橫道口。明初,安姓遷走。嘉靖十六年,鄭皋從由古遷此定居,襲舊稱。萬曆年間更今名。
西紀村金時,紀姓居此建村,元初遷大院。明初,馬、朱、尹姓居此,後遷走。嘉靖年間,王姓由石疃王家(今湯後疃村北)遷此立村,襲舊名。後因村東建東紀村,更今名。
東紀村明崇禎年間,鄭姓從由古遷此立村,因位於紀村之東,故名。清乾隆年間,姜姓由桑行埠、李姓由牟平縣西留疃、王姓由西紀村遷入。
白石明成化年間,宋姓由文登縣九頂埠遷此立村,因此處有白色岩石而得名。萬曆年間,郭姓由文登縣郭家店遷入。清末,馬姓由馬山溝遷入。
曹家明永樂年間,曹姓由水木山遷此立村,後曹姓漸泯。明末,劉、王姓由文登縣鴨兒灣、樗樹崖遷入。清乾隆年間,林姓由棲霞縣、辛姓由曲水、許姓由許家遷入。
城陰境內古老村莊之一,建村姓氏、年代無考。因居漢育犁古城之北,故名。元時,有赫姓、汪姓居此,後遷走。明嘉靖年間,于姓由司馬莊遷此。明末,李、宮姓由牟平縣萬格莊、牟平縣南門裡遷入。
宅子夼明嘉靖年間,辛姓由海陽縣大辛家遷此山夼定居立村。清初,王姓從牟平縣王格莊遷入,後任姓由萊州遷入,更今名。清末,宋、孫二姓由泗水頭、牟平縣石橋遷入。
南北山元代,曲姓居南山腳下建南山村,明萬曆年間遷西屋南夼,李姓由駕馬溝遷此,襲舊名。嘉靖年間,王姓從萊陽縣峴子灣遷此北山腳下建北山村。清康熙年間,兩村合併,稱南北山。後有譚、宋、劉姓遷入。
新農村建設
育黎鎮
(一)加強對糧價的巨觀調控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調控,確保農業增產增收。加強巨觀調控,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努力保持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市場價格的穩定。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揚,尤其要控制
化肥等主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建立購買主要農業生產資料的直接補貼機制,穩定或提高種糧收益,確保增產增收。
(二)加大農業投入,大力推廣
農業技術,提高綜合生產能力。要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大力扶持農村經濟,進一步調動農民發展農村經濟的積極性。在農機具購置、良種奶牛飼養、良種補貼和水利設施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增加投入。進一步做好農業技術的
宣傳、推廣和普及工作,為農民提供農村最需要的畜牧特種養殖、水產養殖、水果、藥材和大棚蔬菜等方面種養、接種、防病技術和管理知識,和抗病、抗旱、防澇、質優、價高的優質品種。
(三)以社會主義
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培育新的增收點。新農村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新的機遇,要以此為契機,積極培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一要儘量吸收農民工,增加農民務工收入;二要進一步推動農村小城鎮建設,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
流動和轉移;三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增加農民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
工業發展
鎮辦企業主要有7個行業,鎮域工業有乳山長城水泥有限公司、威海大洋醬菜有限公司、威海大根醬菜有限公司、乳山祥誠果蔬食品有限公司、方正製衣有限公司、坤濤山泉水有限公司、利源石材有限公司、飛馬紙箱包裝有限
公司等8家企業。全年完成技改投資2.1億元,開發新產品18個。主營業務收入15.3億元,利稅5500萬元。
全年糧食總產量2.22萬噸,果品總產量4.1萬噸,蔬菜總產量5.3萬噸。
鎮辦企業主要有威海大洋醬菜有限責任公司、長豐麵粉機械有限公司、興育化工有限公司、化龍化工有限公司、威助建築公司、藝品廠等重點企業,還有服裝加工廠、羊毛衫加工廠、飛馬紙箱廠、石材廠、石英粉廠等重點民營企業,形成了儀器加工、機械製造、化工、工程建築、藝品服裝加工、石材加工等支柱產業。主導產品有以日本風味蘿蔔為主的出口蔬菜、皮革助劑、硫酸銅、麵粉機、出口服裝及工藝品、建築裝飾石材等。
旅遊文化
龍角山
龍角山,在乳山市育黎鎮龍角山村西面。顧名思義,那山的形狀像個大龍角。“龍角”後面山脈連綿,像一條巨龍盤踞在大地上。當地人說,巨龍接到天庭布雨的命令,就會騰空而起。龍角山西面有塊大石頭,是它起跳的發力點。久而久之,
石頭上磨刻出了深深的龍爪子印,人稱那塊石頭為“龍爪石”。
龍角山的傳說,很早是以龍為主線、以龍潭裡“看家護院”的鱉精為副線。而隨著歲月的推移,副線中的故事,逐漸“喧賓奪主”了,鱉精的“事跡”,越來越被人們喜聞樂道,從而廣為流傳。
借籮的傳說。1960年的一天,龍角山村有位老太太正在家裡推磨,突然,推門進來一個小媳婦,她說要包餃子,嫌面粗,借老太太的細面籮一用。還籮時,小媳婦順便捎來一碗水餃。當老太太要與家人分享時,發現那餃子餡全是水庫里的青苔,大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借面籮的小媳婦是老鱉精變的。
挖洞的傳說。1968年前後,龍角山水庫大壩出現滑坡,原因難以查明。修補後,又坍塌,如此反覆了3次,施工人員心急如焚。當地人說老鱉有挖洞的習慣,它們不知在大壩的周圍挖洞會給人造成危害,建議工程指揮人員燒香禱告,告訴它們事情的原委。在破除迷信的年代,總指揮當然不能明著乾,就在半夜時分,虔誠地按民眾的說法做了,從此,大壩堅如磐石,再未出現過異常情況。1982年修建的溢洪閘,被評為全國十大優質水利工程;大壩的石材護坡施工,被評為全國樣板工程。
曬蓋的傳說。在水溫較低的時候,人們經常看到水庫里有類似圓蓋岩石的東西浮出水面。有時只一個,有時是三五個。它們一動不動地,在盡情享受著陽光的照耀。不知情的人看到,會以為那真的是露出水位線的大石頭。當天空起雲時,它們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在老鱉曬蓋的時候,當地人從來不去打擾它們。
助人的傳說。早些時候,龍角山村的婦女習慣到水庫邊洗衣服。汛期水位急劇上升時,沒有坡度較緩的“工作面”,在岸邊洗衣服很不安全。令人費解的是,她們去時,總能找到較平整的地方,當洗完衣服再回眸原處,那裡竟是“鐵陡石傍”(方言,形容險峻),坡陡水深,原來,她們是在老鱉蓋上,把衣服洗好的。
照相的傳說。有一年,乳山盛傳龍角山水庫里的鱉精混跡人間,與攝影館的工作人員開了個大玩笑。後來越傳越神,很多外地人也知道了,他們遇到乳山人就打聽這事。那時,當地照相館不多,一天,育黎的照相館裡來了兩個貌若仙子的大姑娘,說要照相。當攝影員給她們拍照的時候,鏡頭裡竟是兩隻老鱉。起初攝影員以為是自己看花眼了,當目光離開鏡窗時,確有兩位美人就端端正正地坐在對面,但再從鏡頭裡看,又是兩隻老鱉精。如此反反覆覆、屢試不爽,攝影員急得滿頭大汗,無奈,只得胡亂按動快門。兩位鱉仙折騰了半天,玩耍夠了,突然神秘地消失了。攝影員急忙沖洗膠捲,什麼圖像都沒有。
特色美食
育黎刀切面
刀切面是一種既常見又普通的飯食,可以說家家會做,人人常吃,但乳山市
育黎鎮製作的刀切面卻獨具風味,在境內外頗有名氣。
育黎鎮位於乳山西北部,距市區約18公里,是境內較大的集鎮之一。這裡製作的刀切面配料講究,做工精細,非普通刀切面可比。育黎刀切面之所以優於普通刀切面,有不少獨到之處。其一,講究刀法,做工精細,刀切的麵條細而均勻,可與現時的機切面相媲美。其二,講究配料,普通刀切面調面只兌水、鹼,外無它料,而育黎刀切面在調面時,除了兌水、鹼外,還要加摻加食鹽、雞蛋等其它配料,並且配料比例因季節而異,做出的麵條淡黃滑嫩,韌而不斷。其三,煮時講究火候,火候適中煮成的麵條“清而不爛”。麵條出水後澆上不同材質、味道鮮美的鹵湯,吃起來別具風味。
舊時,因同行相爭互相保密,育黎刀切面只有本鎮幾家飯館會做。如今這獨特的面藝秘訣已公開,育黎刀切面的調面配料比例及製作方法已流傳於社會。每當古歷逢五、十育黎集,大街兩旁出售育黎刀切面者最多。
2006年代碼
371083109(42村):~201育黎村 ~202北由古村 ~203三泉莊村 ~204東由古村 ~205孫家溝村 ~206於家村 ~207藏金夼村 ~208帽張家村 ~209東橫道口村 ~210西橫道口村 ~211東紀村 ~212西紀村 ~213龍角山村 ~214南由古村 ~215老由古村 ~216城陰村 ~217汪水村 ~218社莊村 ~219北勇家村 ~220中勇家村 ~221南勇家村 ~222王母夼村 ~223南李家村 ~224西屋南夼村 ~225魯濟村 ~226魯濟山後村 ~227南西屋村 ~228北西屋村 ~229宅子夼村 ~230鄧家村 ~231郭家村 ~232南北山村 ~233大窪村 ~234曲水村 ~235曹家村 ~236孫家村 ~237塔莊村 ~238七甲村 ~239馬莊村 ~240上宋格莊村 ~241下宋格莊村 ~242白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