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氏海龜(學名:Lepidochelys kempii),龜鱉目海龜科。又被稱為肯氏龜。體長60-90厘米,重量27-40公斤。肯氏龜成年個體的胸甲一般是黃綠色或白色的、而背殼則是灰綠色。幼年肯氏龜整體是黑灰色的。喙狀嘴、體側的肢呈鰭狀。其cites附錄等級為Ⅰ,規定嚴禁商業貿易,所有標本的進出口,必須取得進、出口許可證 。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範圍,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物種學史,
外形特徵
肯氏龜成年個體的胸甲一般是黃綠色或白色的、而背殼則是灰綠色。幼年肯氏龜整體是黑灰色的。喙狀嘴、體側的肢呈鰭狀。
生活習性
成年肯氏海龜生活在海岸附近的淺水近岸水域。喜歡溫暖。食物包括一些軟體動物、甲殼亞門動物、水母、藻類或者海膽。繁殖季節是四月到八月,每次會下90顆左右的卵。
生長繁殖
肯氏海龜的繁殖季節是四月到八月,產卵點則多數位於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但是有時也會前往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帕德雷島。它們離岸交配,懷孕的雌性聚集起來將卵產在沙灘上,每次會下90顆左右的卵。新孵化的幼龜會在漂浮的馬尾藻類海藻床上度過它們的第一年。
分布範圍
世界: 比利時,哥倫比亞(br),法國(v),愛爾蘭(v),馬爾他(v),茅利塔尼亞,墨西哥(br),荷蘭(v),葡萄牙,西班牙,英國(v),美國(br)。
種群現狀
上世紀80年代,肯普氏海龜一度瀕臨滅絕的邊緣,孵卵點從1940年的數萬處驟減到1985年的700處。慶幸的是,墨西哥政府及時制定了嚴格的保護措施,並於1970年加入了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局計畫,使得肯普氏海龜很大程度上脫離了瀕危處境。
人為捕殺是肯氏龜數量迅速減少的最初原因,而今天其主要威脅則是棲息地喪失、海洋污染以及漁網。
1947年約有89000隻雌海龜產卵,而1985年就急劇下降到了7702隻。
1960年代,墨西哥率先開始保護肯氏龜,在美國,肯氏龜在1970年被列入了瀕危物種保護法案的名單,後來又列入1973年的瀕危物種法案。2010年4月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也提出了相關草案,其中包括一個威脅測評。
2007年,美國德克薩斯州釋放了10,594隻肯氏龜幼龜。在一些地區他們可能會被屠殺以製作靴子和食物。
1979年埃克斯托1號油井泄漏事件導致一些肯氏龜不得不被空運出墨西哥灣。
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後,由156隻海龜因此死亡,其中很多都是肯氏龜。但是路易斯安那州野生動物和漁業管理局也從格蘭德艾爾救出一些肯氏龜。因為墨西哥灣是肯氏龜的主要棲息地之一,科學家們開始從附近的海灘等地區收集肯氏龜的卵,整個計畫從阿拉巴馬州到佛羅里達州沿岸得到了大約7萬枚卵,其中一些被送往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進行孵化。
2007年,美國德克薩斯州釋放了10,594隻肯氏龜幼龜。在一些地區他們可能會被屠殺以製作靴子和食物。
1979年埃克斯托1號油井泄漏事件導致一些肯氏龜不得不被空運出墨西哥灣。
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後,由156隻海龜因此死亡,其中很多都是肯氏龜。但是路易斯安那州野生動物和漁業管理局也從格蘭德艾爾救出一些肯氏龜。因為墨西哥灣是肯氏龜的主要棲息地之一,科學家們開始從附近的海灘等地區收集肯氏龜的卵,整個計畫從阿拉巴馬州到佛羅里達州沿岸得到了大約7萬枚卵,其中一些被送往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進行孵化。
保護級別
它是麗龜屬中當今依然存活著的兩種海龜之一,另一種是欖蠵龜。已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保護動物。中國暫無。
物種學史
最先描述肯氏龜的是薩繆爾·加曼,並起名為Thalassochelys kempii(或Colpochelys kempii)。而叫做“肯氏”則是為了紀念從佛羅里達州基韋斯特寄出了這種海龜標本的漁夫理察·M·肯普(Richard M. Kemp)。1890年鮑爾意識到它和欖蠵龜是同屬的,便它們劃歸麗龜屬。肯氏龜一度被劃為欖蠵龜的亞種,但是Bowen等人於1991年將它們重新分開了。普理察於1969年對麗龜屬的這兩種海龜作了詳細描述,1989年確定了二者的詳細形態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