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前向不穩及其修復的運動學和動力學機制探討

肩關節前向不穩及其修復的運動學和動力學機制探討

《肩關節前向不穩及其修復的運動學和動力學機制探討》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趙金忠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肩關節前向不穩及其修復的運動學和動力學機制探討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趙金忠
  • 依託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肩關節前向不穩及其修復的評估一直局限於如關節鬆弛度和脫位復發率等簡單的臨床方面.因為在運動學和動力學機制方面缺乏細緻深入的了解,難以探索和確定最佳的修複方式。我們認為,鑒於肩關節的運動本質,任何肩關節前脫位修復,只有在運動學和動力學方面恢復了其正常狀態,才是最佳方式。本研究欲通過對正常肩關節和前向不穩的肩關節的探討,了解肩關節穩定和不穩的運動學和動力學機制。通過對採用不同方式進行修復的肩關節的研究,了解肩關節脫位修復後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特點,探討何種修複方式能在最大程度上恢復肩關節的正常運動學和動力學狀態,並在機制上避免不穩定再發。其中運動學檢查主要通過肩關節的動態三維重建進行,動力學檢查需要結合力學感測器的測量,將運動學和動力學數據導入鏈式節段模型的計算,以及動力學仿真進行。預期將能定量闡明肩關節運動學和動力學的正常特徵和肩關節不穩患者的術前和術後特徵,並判斷肩關節前脫位的最佳修複方式。

結題摘要

肩關節前向不穩及其修復的評估一直局限於如關節鬆弛度和脫位復發率等簡單的臨床方面.因為在運動學和動力學機制方面缺乏細緻深入的了解,難以探索和確定最佳的 修複方式。本研究通過對前向不穩的肩關節修復術後的探討,了解肩關節穩定和不穩的運動學和動力學機制。通過對採用軟性固定方式進行修復的肩關節的研究,了解肩關節脫位修復後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特點,探討軟性固定方式能否在最大程度上恢復肩關節的正常運動學和動力學狀態,並在機制上避免不穩定再發。其中運動學檢查主要通過肩關節的動態三維重建進行,動力學檢查需要結合力學感測器的測量,將運動學和動力學數據導入鏈式節段模型的計算,以及動力學仿真進行。本研究發現患者的Oxford評分從術前29.7±5.6提升到術後42.4±3.3,在術後3、6和12個月時,可見17、9和2名患者在0°外展位出現>10°的外展受限,術前盂部缺損寬度是28.3%±8.7%(從10.4到54.5%),並在37名患者中>25%。術後盂部缺損寬度是-16.9%±7.3%(從-33.4%到2.8%),並在50名患者中是陰性值,術後3個月和6個月的MRI檢測,發現患者的骨碎片都已經與盂部癒合,但是水腫的徵象還未消失。在肩關節極度外旋的過程中,肱骨頭會相對肩胛骨前移,患側前移距離相比健側更大,健側6.01±1.22 mm,患側7.24±1.34 mm,經過非解剖修復手術後患者前移距離明顯減小,肩關節穩定性增強。本研究定量闡明了肩關節運動學和動力學和肩關節不穩患者的術前和術後特徵,得出軟性固定是肩關節前脫位的最佳修複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