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骨科運動醫學

現代骨科運動醫學

《現代骨科運動醫學》是一本2020年出版的圖書,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代骨科運動醫學
  • 作者:陳世益、馮華
  • 類別:醫學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 頁數:802 頁
  • 定價:60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309149364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為國內首部大型原創骨科運動醫學專著,全書共800餘頁,165萬字,8篇,62章,5個附錄,彩圖1100餘幅(大多來自編者手術或康復實踐),其中由專業畫師繪製模式圖500餘幅,內容豐富、特色鮮明,指導性和實踐性極強,可讀性高。
權威規範、代表性好:由陳世益、馮華主編,匯聚全國各地86位專家參與編寫,65位專家審校,參考近五年權威文獻結果,召開十餘次會議(啟動會、定稿會、溝通會等),歷時1年9個月(2019.02-2020.11),凝聚了國內運動醫學及運動康復頂級專家的經驗和心血。
功能至上、重視康復:全書充分體現了運動醫學“功能至上、早期康復、重返運動”的宗旨,詳述了運動康復原則、方法及功能評價量表等,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適合骨科醫生、運動醫學和關節鏡外科醫生、運動康復醫生、運動隊隊醫及相關醫務人員、研究生等作為工具書閱讀,是一本難得的骨科運動醫學專著。

作者簡介

陳世益,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導師,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現任復旦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擔任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第1、2屆副主任委員,第 3屆候任主任委員,第 4屆主任委員,以及中國骨科醫師協會運動醫學專委會主任委員。國家“863”高強人工韌帶項目首席專家、國家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運動醫學與創傷修覆核心成員。創建並領導了華山醫院運動醫學與關節鏡外科的快速發展,該學科是中國運動醫學領頭單位、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復旦大學“雙一流”建設學科、上海市“重中之重”醫學中心專科,為上海市運動創傷防治中心。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篇 總論
1 運動醫學概論與發展簡史
1.1 運動醫學概論
1.2 運動醫學發展簡史
1.3 關節鏡發展簡史及基本器械
2 骨科運動醫學治療宗旨與特色
2.1 骨科運動醫學功能至上與重返運動治療宗旨
2.2 骨科運動損傷的特殊性
2.3 骨科運動醫學檢查方法
2.4 骨科運動醫學治療方法
第二篇 基礎理論
3 關節軟骨
3.1 關節軟骨的發育
3.2 關節軟骨的結構與功能
3.3 關節軟骨的修復與再生
4 半月板
4.1 半月板的發育
4.2 半月板的結構與功能
4.3 半月板的修復與再生
5 骨骼肌與肌腱
5.1 骨骼肌的發育
5.2 骨骼肌的結構與功能
5.3 骨骼肌的修復與再生
5.4 肌腱的發育
5.5 肌腱的結構與功能
5.6 肌腱的修復與再生
6 關節周圍韌帶
6.1 關節周圍韌帶的發育
6.2 關節周圍韌帶的結構與功能
6.3 關節周圍韌帶的修復與再生
第三篇 肩關節
7 肩關節解剖與生物力學
7.1 肩關節解剖
7.2 肩關節生物力學
8 肩關節疾病基礎診療技術
8.1 肩關節體格檢查
8.2 肩關節影像學檢查
8.3 肩關節鏡基本手術操作
9 肩部撞擊綜合徵
9.1 肩峰撞擊綜合徵
9.2 喙突撞擊綜合徵
10 肩袖損傷
10.1 解剖與生物力學
10.2 臨床評估
10.3 治療
10.4 肩袖修復術圍術期相關問題
11 肩關節不穩
11.1 解剖與生物力學
11.2 肩關節前向不穩
11.3 肩關節後向不穩
11.4 肩關節多向不穩
12 肱二頭肌腱及SLAP損傷
12.1 解剖與生物力學
12.2 病因與發病機制
12.3 臨床評估
12.4 治療
12.5 康復原則及要點
13 凍結肩與繼發性肩關節僵硬
13.1 解剖與生物力學
13.2 病理生理
13.3 臨床評估
13.4 治療
14 肩鎖關節損傷
14.1 解剖與生物力學
14.2 損傷機制與分型
14.3 臨床評估
14.4 治療
15 胸大肌腱斷裂
15.1 解剖與生物力學
15.2 病因與發病機制
15.3 臨床評估
15.4 治療
15.5 術後康復
16 肩關節康復原則與技術
16.1 肩關節康復原則
16.2 肩關節康復技術
第四篇 肘關節與腕關節
17 肘關節基礎知識
17.1 肘關節解剖
17.2 肘關節生物力學
17.3 肘關節影像學檢查
17.4 肘關節鏡基礎知識
17.5 肘關節功能評估方法
18 腕關節基礎知識
18.1 腕關節解剖
18.2 腕關節生物力學
18.3 腕關節影像學檢查
18.4 腕關節鏡基礎知識
19 肱骨外上髁炎
19.1 基礎知識
19.2 臨床評估
19.3 非手術治療
19.4 手術治療
20 肱骨內上髁炎
20.1 基礎知識
20.2 臨床評估
20.3 非手術治療
20.4 手術治療
21 肘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
21.1 基礎知識
21.2 臨床評估
21.3 非手術治療
21.4 手術治療
22 肘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
22.1 基礎知識
22.2 臨床評估
22.3 非手術治療
22.4 手術治療
23 肘關節僵硬
23.1 基礎知識
23.2 臨床評估
23.3 非手術治療
23.4 手術治療
24 肘關節滑膜炎
24.1 類風濕滑膜炎
24.2 痛風性滑膜炎
24.3 感染性滑膜炎
24.4 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
24.5 滑膜軟骨瘤病
25 肘關節剝脫性骨軟骨炎
25.1 基礎知識
25.2 臨床評估
25.3 非手術治療
25.4 手術治療
26 尺骨鷹嘴滑囊炎
26.1 基礎知識
26.2 臨床評估
26.3 治療
26.4 預防
27 橈尺遠側關節不穩
27.1 解剖與生物力學
27.2 病因與發病機制
27.3 臨床評估
27.4 治療
28 尺骨撞擊綜合徵
28.1 解剖與生物力學
28.2 病因與發病機制
28.3 臨床評估
28.4 治療
29 肘、腕關節康復原則與技術
29.1 概述
29.2 肘、腕關節解剖
29.3 肘、腕關節常用功能檢查
29.4 肘、腕關節常見康復問題及處理
29.5 肘、腕關節功能康復常用技術
29.6 肘、腕關節支具的套用
29.7 康復技術在肘、腕部軟組織損傷中的套用
第五篇 髖關節與股部
30 髖關節解剖與生物力學
30.1 髖關節解剖
30.2 髖關節生物力學
31 髖關節疾病基本診療技術
31.1 髖關節疾病的診斷
31.2 髖關節鏡手術
32 髖關節盂唇損傷
32.1 解剖與發病機制
32.2 臨床評估
32.3 治療
32.4 康復原則及要點
33 股骨髖臼撞擊征
33.1 解剖與發病機制
33.2 臨床分型
33.3 臨床評估
33.4 診斷與鑑別診斷
33.5 治療
34 髖關節外撞擊征
34.1 髂前下棘撞擊征
34.2 坐骨股骨撞擊征
34.3 髂腰肌腱撞擊征
34.4 大轉子骨盆撞擊征
35 髖部周圍組織常見運動損傷
35.1 解剖與生物力學
35.2 臨床評估
35.3 髖部骨性結構損傷
35.4 髖部軟組織損傷
36 彈響髖綜合徵
36.1 解剖與發病機制
36.2 臨床評估
36.3 治療
36.4 康復原則及要點
37 髖關節康復原則與技術
37.1 概述
37.2 4個康復階段
37.3 髖關節支具及物理治療
第六篇 膝 關 節
38 膝關節解剖與生物力學
38.1 膝關節解剖
38.2 膝關節生物力學
39 膝前痛的診斷和治療
39.1 解剖與生物力學
39.2 臨床評估
39.3 治療
39.4 康復原則及要點
40 髕股關節疾病
40.1 內側髕股韌帶解剖與生物力學
40.2 病因與發病機制
40.3 臨床評估
40.4 治療
40.5 康復原則及要點
41 膝關節周圍肌腱損傷
41.1 解剖與生物力學
41.2 病因與發病機制
41.3 臨床評估
41.4 治療原則
41.5 手術技術
41.6 康復原則及要點
42 膝關節關節內骨折
42.1 脛骨平台骨折
42.2 脛骨髁間嵴撕脫性骨折
42.3 髕骨骨折
42.4 股骨後髁冠狀面骨折(Hoffa骨折)
43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43.1 半月板解剖與生物力學
43.2 病因與發病機制
43.3 臨床評估
43.4 治療
43.5 半月板各類損傷的手術技術
43.6 康復原則及要點
44 前交叉韌帶損傷
44.1 解剖與生物力學
44.2 病因與發病機制
44.3 臨床評估
44.4 治療
44.5 康復原則及要點
44.6 前交叉韌帶重建中後側小切口膕繩肌腱取腱方法
44.7 雙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韌帶
44.8 人工韌帶重建前交叉韌帶
44.9 自體髕韌帶重建前交叉韌帶
45 後交叉韌帶損傷
45.1 解剖與生物力學
45.2 臨床評估
45.3 治療
45.4 康復原則及要點
46 內側副韌帶與後內側結構損傷
46.1 解剖與生物力學
46.2 臨床評估
46.3 治療
46.4 康復原則及要點
47 外側副韌帶與後外側結構損傷
47.1 解剖與生物力學
47.2 病因與發病機制
47.3 臨床評估
47.4 治療
47.5 康復原則及要點
48 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
48.1 膝關節解剖與生物力學
48.2 相關概念與損傷機制
48.3 臨床評估
48.4 治療
48.5 康復原則及要點
49 膝關節軟骨損傷和骨關節炎
49.1 膝關節軟骨損傷
49.2 膝關節剝脫性骨軟骨炎
49.3 軟骨移植
49.4 高位脛骨截骨術
49.5 單髁膝關節置換術
50 膝關節康復原則與技術
50.1 膝關節創傷及術後康復的基本原則
50.2 運動康復支具的套用
50.3 步態分析技術
50.4 表面肌電
50.5 物理因子治療
第七篇 小腿部與足踝部關節
51 小腿運動損傷
51.1 小腿肌肉損傷
51.2 跟腱損傷
51.3 脛後肌腱功能不全與副舟骨源性平足症
51.4 腓骨肌腱損傷
52 踝關節運動損傷
52.1 踝關節不穩
52.2 踝關節撞擊綜合徵
52.3 距骨骨軟骨損傷
53 後足運動損傷
53.1 距下關節不穩及跗骨竇綜合徵
53.2 踝管綜合徵
53.3 跟痛症
54 中足運動損傷
54.1 跖跗關節損傷
54.2 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
55 前足運動損傷
55.1 跖板損傷
55.2 草地趾
56 足踝部關節康復原則與技術
56.1 閉鏈模式下的足踝運動學
56.2 負重
56.3 關節活動度
56.4 肌力訓練
56.5 神經-肌肉控制功能重建
第八篇 運動康復基本技術與原理
57 肌肉力量
57.1 基本原理
57.2 肌肉力量評估技術
57.3 肌肉力量康復技術
58 關節活動度
58.1 影響關節活動度的因素
58.2 增加關節活動度的方法與技術
59 負重與部分負重
59.1 負重與部分負重的原理與目的
59.2 負重與部分負重的評估方法
59.3 負重與部分負重在疾病方面的套用與危害
59.4 負重與部分負重中拐杖的使用
60 本體感覺訓練
60.1 基本原理
60.2 評估技術
60.3 康復技術
61 重返運動訓練
61.1 重返運動的訓練原則
61.2 重返運動的評估標準
61.3 從發生損傷到重返運動的過程
61.4 職業運動員重返運動的案例
62 功能評價指標
62.1 康複評定的原則與目的
62.2 康複評定的實施方法與評價內容
62.3 康複評定的注意事項
附錄A 常用肩關節功能評分
附錄B 常用肘、腕關節功能評分
附錄C 常用髖關節功能評分
附錄D 常用膝關節功能評分
附錄E 常用踝關節功能評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