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生態

股市生態是指股市內部運作和外部環境的整體態勢,包括股市投融資功能、證券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律和社會信用體系、股市參與者結構及關係、社會輿論環境等方面的內容。[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股市生態
  • 外文名:Stock market ecology
股市生態的內容,我國股市生態缺陷的表現,我國股市生態退化的原因,改進股市生態的幾點措施,參考文獻,

股市生態的內容

  • 股市生態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大致包括:
一是理論知識系統。即股市發展戰略和工具的創新與推介,需要有科學縝密的理論作支撐和指導。
二是試驗論證系統。即股市的戰略、構想和理論產生之後,必須經實踐反覆檢驗和論證。
三是決策系統。即只有被實踐證明。並得到權威部門的認可和納入管理層視野的理論、戰略和構想,才能推廣運用。四是傳導系統。即各項戰略的實施,必須同時輔之以必要的方針、措施、方式和程式。這樣才能確保各項股市方針決策傳導的暢通、到位。
五是容量系統。即股市的生存與發展,既需要建立一個監管者與參與者相互聯繫、參與者之間相互依賴、相互競爭的體系,又必須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承載主體,需要有豐富多彩的金融工具。
六是管理監督系統。即作為履行股市監管之責的監管機構。應明確分解監管責任。及時研究監管對策.採取先進監管技術,加大監管工作力度,確保正態監管效果。
七是矯正系統。即在股市的成長過程中,也要與惡性圈錢、散布虛假信息、操縱市場等病魔和惡習作鬥爭。
八是成長系統。即正常的股市生命現象。有其合理、有序的生命程式,如公司上市要求嚴格遵循相應的制度、程式、手續、環節等。以保障其運作有序。
九是收穫再生系統。股市資本運動的最終目標。從大的方面來說,是最佳化資源配置,從小的方面來講,是投資利潤最大化。而最佳化資源配置和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意昧著股市發展基礎的擴充和新一輪規模的擴大。

我國股市生態缺陷的表現

1.巨觀經濟一路走好,但股市卻長期低迷。自2002年開始,我國經濟步入了一個新的景氣周期,2004年GDP增長率更高達9.5%,然而,股市非但沒有成為國民經濟向好的晴雨表,反而與國民經濟走向背道而馳。如2005年8月底的上證指數僅收於l160點,與2001年6月的高點相比,跌了近50%。
2.上市公司業績不斷攀升,而股價卻長期走軟。2002年以來,我國上市公司業績呈現出整體逐年提高的態勢。如2003年和2004年上市公司業績分別比上年提升25%和40%。然而,股市並不為此所動,至2005年8月底,20元以上的股票已成為稀有品種,平均股價只有5元左右,是十年以來的低位;有近百隻股票股價跌破淨資產,有數隻個股跌破非流通股股價,有近六成2003年以來發行的新股跌破發行價,有一批sT個股在面值附近徘徊或已跌破面值,成為“仙股”;整個滬深股市的市盈率已低於20倍,即使不考慮股權割裂、計算口徑等因素,也是世界上最低的市盈率之一。
3.政策利好頻出,但股市反應平淡。2001年以來,管理層採取了諸如大幅降低佣金和印花稅、實行新股市值配售、快速發展證券投資基金、實旋QFII制度、拓寬券商融資渠道以及讓社保基金和保險資金直接入市等利好措施,然而,滬深兩市對這些政策性利好的反應則比較麻木,表現在交易量和交易額較為萎縮。如2005年上半年滬深兩市股票交易額和換手率分別只有2000年上半年的60%左右,一些股票的日成交量甚至萎縮到l手這一極致。
4.場外資金雲集,但場內資金仍然捉襟見肘。目前囤積於股市外圍的資金十分可觀,僅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規模就達l5萬億元。但股市場內資金卻較為匱乏。一方面是新增投資者對股市望而卻步,如2000年新增投資者達500多萬人,而2004年則不到50萬人;另一方面是被困在股市圍城中的老投資者急於尋找機會破“城”而出。
5.股市籌資暴富者越來越多,但投資致富者卻越來越少。在中國股市上市的公司已達一千三百多家,融資規模已過1萬億元,這些既不付息也不還本的資金,不僅幫助不少公司擺脫了困境,而且也造就了一大批一夜暴富的公司老總、股東和自然人。然而,股市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卻被洗劫一空,1991~2005年8月,中國股市投資者虧損總額超過8000億元,虧損幅度之大世界罕見。
6.全球股市牛氣十足,而中國股市卻熊態難改。中國股市投資者耳熟能詳的道指、納指、恆指、日經指數等海外股指,在經歷了2002年前後的大幅下挫後,近兩三年紛紛企穩回升,日經指數近期已創四年來新高,在香港上市的國有企業H股更是紅透香江。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股市至今仍未突破“下降通道”的上軌。

我國股市生態退化的原因

  • 股市“物理環境”即制度安排存在巨大缺陷
一是股市功能定位出現偏差,融資功能與投資功能嚴重失衡。我國股市在設立之初,即被賦予了為國企解困的任務,其結果造成了股市功能嚴重失衡的現實。
二是股權分置的制度設計,造成了流通股東與非流通股東之間的利益對抗。作為我國股市與生俱來的制度缺陷——“股權分置”,其在設計之初雖然巧妙地繞開了“姓資姓社”的困擾,使股市得以在體制夾縫中生存發展起來,但這一股權設計也給股市留下了巨大的制度隱患,直接導致上市公司產生了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利等現象,造成了不同類別股東權利和責任的不對等,激化了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的利益矛盾,為股市營造了侵害社會公眾投資者利益的土壤,同時也造成了市場流通性不足,價格持久而大幅度地偏離價值,社會資本與國民經濟成長熱點不能同方向流動等種種弊端。
三是監管政策的失當,加劇了股市生態的失衡。中國股市歷來被稱為“政策市”,這是由於政策與行情的演繹存在明顯的因果關係:當市況高漲時,管理層出台“利空”政策給市場降溫;當市況低迷時,管理層則迎合市場要求出台“利好”政策來救市、托市,刺激股市向上。如此周而復始,使中國股市陷入了一種“政府托市、企業圈錢、機構坐莊、股民割肉”的怪圈之中不能自拔。
四是信用缺失,造成市場各類參與者行為變異。一是上市融資變成了“圈錢”。中國股市從成立以來,融資一致被置於突出的位置上,融資為制度之本、包裝為登堂之橋、公關為致勝之道成了股市的潛規則。二是入市投資變成了“投機”。我國股市長期存在著“一大三高”現象:股票價格起伏大,換手率高、市淨率高、市盈率高。這是“投機市”的重要特徵。股票市場並不完全排斥投機行為,因為適度的投機有助於增強股市的活力,但一個股市如果炒風盛行,投機過度,甚至取代投資而成為股市的主流,必然造成沒有實質發展的泡沫經濟,這只能給股市自身和國民經濟帶來極大的危害。三是市場中介變成了“投機商”。長期以來,自營或變相自營投資成了券商主要的生存支柱,而過大的自營規模將券商從中介性質的機構演變為自有資金的投機商,從而引發了券商資金鍊的緊張,造成了經營困境。
  • 上市公司質量不高,造成股市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生產能力低下,“生產者”與“消費者”角色錯位
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場的基石。上市公司質量不高,一直是我國股市最大的不穩定因素。我國股票市場經過l0多年的發展,到2OO4年末,已經擁有l377家上市公司,規模相當可觀,但從公司的業績表現看,卻是良莠不齊。上市公司總體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盈利能力不強。1994-2001年的8年間,上市公司業績總體上處於下降通道,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和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從0.31元和13.2%分別下降到0.14元和5.56%,下降幅度高達54.84%和57.88%。2002年上市公司業績觸底反彈,之後3年一直呈現回升態勢,滬深兩市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分別為0.143、0.195、0.25元,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5.72%、7.37%、9.76%。上市公司業績在保持3年的增長之後,2005年又呈現出同比下降的趨勢。
另據中國社科院工經所《2005中國企業競爭力年度報告》研究表明,雖然上市公司仍然保持了規模競爭的對比優勢,但是在效率競爭力上卻從2001年之後低於非上市企業,已經優勢不大。二是公司治理水平不高。我國的上市公司大都是由傳統的國有企業脫胎而來,原有的治理結構難以在短期內消除,由於行政機制的介入與市場機制的缺失,上市公司中比較普遍地存在著“轉軌”不轉制現象。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缺陷,主要有:國有股控制權不明確,形成國有股權虛置;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存在過多關聯交易;股權過於集中,深滬兩市上市公司前三名大股東合計持股比例接近6o%;大量國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使公司控制權市場難以形成“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難以發揮制衡機制;董事會功能和程式不夠規範,對董事缺乏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監事會沒有發揮應有的監督功能;經理層缺乏長期激勵和約束機制。三是誠信意識淡漠。我國股市制度缺陷以及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權結構的長期存在,使得上市公司總體上並沒有養成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最突出地表現在造假現象嚴重。從我國上市公司的造假案件看,為處於管理層的大股東謀取利益構成了造假的直接動機。與造假收益相比,造假的成本是很低的。
  • 股市生態系統中不同“消費者”之間數量關係失衡
生物之間的食物鏈關係包含一定的數量與能量的比例問題,生態學家據此概括出了一個定律——金字塔定律(或錐形定律)。在穩定的生態系統中,各生物種群總是保持著數量平衡,而任何物種種群密度的波動如果超過一定的範圍,不僅會對這一物種自身的生存帶來威脅,而且會對生態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產生直接、間接的影響,甚至破壞生態系統的內部平衡。
  • 股市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缺失
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清潔工”,如果沒有分解者,死亡的有機體就會堆積起來,使營養物質不能在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循環,最終使生態系統成為無源之水。就股票市場而言,“分解者”缺失就是指市場退出機制不健全,缺乏市場化退出的制度安排,從而造成股市整體質量下降、證券行業風險加大。多年來,我國股市上一直沒有能夠確立嚴格的上市公司摘牌制度,致使一些資不抵債、缺乏市場重組潛力和收購價值的空殼公司仍然在股市中垂死掙扎,從整體上惡化和降低了股市的信用環境和運行質量。券商數量隨著證券市場壟斷性、封閉性經營環境的改變而由1998年的84家快速增加到2004年的136家,造成行業過度擁擠,沒有達到起碼的規模經濟;加上在競爭中失利的券商不能及時止損退出市場,導致證券業不能維持必要的利潤率。

改進股市生態的幾點措施

  • 堅持科學發展觀,科學定位股市功能,逐步改善股市“物理環境”
再造健康的股市生態,我們就必須正本清源,突破傳統發展觀的樊籬,用科學發展觀的觀點認識和解決股市中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作為對傳統發展觀的揚棄,科學發展觀總結了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進一步指明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因此,科學發展觀理應成為中國股市再造工程的理論基礎。
  • 完善法律體系,提高股市的法制化水平
法律體系是股市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資本市場作為高度市場化的市場,必須要有健全的法律體系來進行必要的制度安排。因此,我們在推進股市發展的過程中,要把法律法規的更新速度與市場改革發展的速度有效地銜接起來,做到法律規範與實踐發展相互協調。現在新《公司法》、《證券法》已頒布實施,兩部新法作為我國資本市場的根本大法,對我國股市的規範運行、健康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修訂後的《公司法》,進一步完善了公司法律制度,順應了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實踐要求,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持。修訂後的《證券法》,為市場制度和產品的創新掃除了法律障礙,加強了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強化了證券監管的措施和手段,為股市的進一步發展預留了空間,對發展我國證券市場是一個長遠的利好。上市公司質量不高,除了自身原因外,法律體系的不嚴謹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修訂後的《證券法》,從多個方面嚴控了證券發行關,有利於杜絕過去曾經存在的不符合發行條件的股票發行上市的現象,有利於從根本上保證上市公司質量。但稍嫌不足的是,這次修訂沒有對我國股市重大的制度缺陷——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作出安排,容許這一問題繼續存在,顯然不利於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因此,正如有關權威人士所說,這次修訂不可能一勞永逸,也還是階段性的。隨著實踐的發展、改革的深化,對兩部法律還應適時加以修改,以與股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要求相適應。
  • 提高、增強上市公司質量和分配意願,促使上市公司向“生產者”角色回歸
2005年l1月,國務院批轉了證監會《關於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表明從管理層到投資者都已認識到,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當前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首先,要加大上市公司結構調整的力度。我們認為,一個可行的戰略安排,是採取存量調整、增量控制的方針,就是在未來兩三年內保持市場規模基本不變,即上市公司數量不再快速增加的情況下,通過建立良性的退市機制,使部分質量不高的上市公司逐步退出市場,將市場空間讓給質量高的企業,從整體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其次,要加快股權分置改革。隨著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兩類股東的利益關係將被理順,大股東將更加注重股價給上市公司標定的總價值。因此,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對於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協調公司股東與管理層、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關係,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股權分置問題解決後,如果公司經營管理不善,投資價值下降,股價就會下跌,不但全體股東會因此蒙受金融資產縮水的損失,而且還面臨被收購的壓力,這會促使大股東及時督促經營者努力改善經營狀況,以經營業績為後盾提高二級市場股價。再次,要貫徹落實新證券法有關上市公司的法律規定。新法對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提出了一系列制度措施,比如增加了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以及高管人員誠信義務的規定和法律責任,對保薦人的連帶責任作出了具體規定,等等。這些法律條文如果切實得到落實,必將有力地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扭轉上市公司利益被侵害的局面。只有上市公司真正履行了“生產者”的角色,股市生態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 保護投資者權益,增強投資者信心
當前,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加快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的設立;積極解決股權分置等問題,消除制度傷害;減免相關稅費,切實減輕投資者交易費用。現在,印花稅已由2‰降到1‰,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降低印花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減免紅利稅相當於增加了上市公司分紅,提升了投資回報水平,其效用更在印花稅之上。由於上市公司派發的紅利是從稅後利潤中支付的,實際上已形成雙重徵稅,這與目前管理層鼓勵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強調資本市場要有投資回報的宗旨是相違背的。
  • 加大證券公司整合力度,形成新的行業發展
格局國際投資銀行業發展歷程表明,已開發國家證券業就是一部行業集中史。因此,利用我國證券市場轉折的契機,通過兼併重組擴大規模,加快產業集中,應該成為我國證券行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從全局角度考慮,國內券商應按照全能化、專業化、特色化的戰略框架進行行業整合。大部分中等規模的券商應該放棄“做大做強”這樣不切實際的戰略定位,立足於“做強做精”的戰略定位,放棄風險巨大的自營和委託理財業務,專注於經紀業務和承銷業務,轉型為專業化的證券公司。少部分有能力的券商應該著眼於經濟全球化、資本流動國際化的新形勢,採取增量資本注入、存量資本調整相結合的方式,迅速壯大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打造成為全能化公司,擔負起直接與國外大型券商競爭的重任。當前,在證券業陷入低谷之時,證監會要帶領全行業實行“行業突圍”,止住證券行業不斷下滑的頹勢,爭取早日擺脫困境,恢復證券行業應有的地位,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勇,高緬厚.改善我國股市生態的理論思考(J).當代經濟科學.2006,3
2 郭茂佳.中國股市生態問題研究(J).投資研究.2006,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