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鬱痰凝證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病因,病機,辨證要點,治法,常見病症,肝鬱痰凝證 乳岩,肝鬱痰凝證 乳癖,肝鬱痰凝證 氣癭,肝鬱痰凝證 肉瘤,肝鬱痰凝證 子癰,肝鬱痰凝證 失榮,預防調護,轉歸,

病因

病機

辨證要點

治法

常見病症

肝鬱痰凝證 乳岩

肝鬱痰凝證 乳癖

肝鬱痰凝證 氣癭

肝鬱痰凝證 肉瘤

肝鬱痰凝證 子癰

肝鬱痰凝證 失榮

臨床表現:頸部或耳前後腫塊如栗,頂突根深,質地堅硬,皮色不變;伴胸脅悶脹,情緒急躁,食慾減退,脘腹脹滿;舌苔白膩,脈弦或弦滑。
治法:舒肝解郁,化痰散結。
常用方藥:開郁散加減。
常用藥:白芍、當歸、白芥子、柴胡、炙甘草、全蠍、白朮、茯苓、鬱金、香附、天葵子。
常用腧穴:水溝、內關、神門、太沖、豐隆、陰陵泉、天突、廉泉。

預防調護

1.調情志,保持心情舒暢。
2.發現腫大淋巴結或腫塊時,應高度重視,積極尋找原發病灶,及早確定病變性質。

轉歸

本病若早期診斷,病情較輕,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本病病程較長,常達數年,腫塊的生長和發展多為間歇性,常在經前加劇,也可出現一段較長時間的緩解。並且本病有一定的癌變危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