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裸區

肝裸區

肝臟的髒面無漿膜覆蓋且與橫膈直接相連的裸露部分。呈三角形,尖部為右三角韌帶,底為腔靜脈窩,肝冠狀韌帶的前、後層構成其邊緣。其大小不一。在固定肝臟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肝裸區
  • 外文名:bare area
周界及投影位置,生理形態,臨床意義,肝裸區腔房轉流術治療布加氏綜合徵,

周界及投影位置

其上界為向上凸的曲線,下界主要為向下凹的曲線。上、下界分別在左,右端相交,即為左、右側界。上界:可變範圍是右第八肋上緣至第十一肋肋間隙上份。常見位置是沿右第九肋至第十肋向下傾斜排列。下界:可變範圍於右第十肋至第十二肋下之間。常見位置為第十一肋和第十一肋間隙。右側界:約在第十二胸椎至T12-L1椎間盤之水平高度,距正中線的水平直線距離變動於6.6~12.2厘米之內。常見的是T12-L1椎間盤水平距正中線9.5厘米。左側界:位脊柱左側,可變範圍從左第八肋至第十肋間隙,距正中線1.0-7.5厘米內。常見為第九胸椎下1/3平面高度,距正中線3.5厘米。
典型裸區邊界的投影,可描繪如下:從第九胸椎下1/3平面,正中線左側3.5厘米處開始,斜向右上至右第九肋結節處為頂點,再向右下斜跨第九肋、第九肋間隙、第十肋、第十肋間隙與第十一肋或肋間隙相交。此交點約在一椎間盤平面,距正中線約9.5厘米。由此轉向左上方,斜越第十一肋間隙,第十一胸椎、第十胸椎與起始點相遇。

生理形態

按其形態的特徵分為三種基本典型:
(1)一般型:呈斜置的梭形,其橫徑大於縱徑,此型占70%。
(2)橫列型:為橫置的梭形,其橫徑大於縱徑一倍以上,此型占20%。
(3)窄長型:為縱置的梭形,其縱徑大於橫徑,此型占10%。

臨床意義

在臨床上,經肝穿刺膽管造影已套用多年,對診斷肝內膽道阻塞的病因、部位和範圍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經腹腔作肝穿刺膽管造影往往引起腹腔出血及膽汁性膜腹炎等繼發症,帶來較大的危險。後有研究者建議不經腹腔穿刺而經肝裸區穿刺。研究證明右第十肋間隙距正中線厘米處是穿刺的安全入路部位。因在此處穿刺可避免傷及位於其內側的腎臟、腎上腺和位於其上方的肺等重要器官。此外,肝裸區(特別是典型肝裸區)的上、下界又是確定肝上、下間隙邊界的重要標誌。

肝裸區腔房轉流術治療布加氏綜合徵

其優點是:①只有一個胸部切口,創傷較小,簡化操作,②符合生理性血流動力學;③移植的人工血管短,據泊肅葉定律,管道二端壓力差一定時,單位時間的流量與管長成反比,故管道越短流量越大,也就不容易栓塞,故人工血管通暢率高;④人工血管主要位於胸腔內,不易受壓,且胸內負壓容易保持其膨脹狀態,腹腔正壓與胸腔負壓造成的壓力差推送血液,利於保持人工血管通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