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
1.肝陰虛
肝陰虛主要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溫熱病後期,耗傷肝陰;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所致。
2.肝血虛
肝主藏血,肝腎同源,腎精不足,導致精不化血,從而導致肝血不足;脾腎虧虛,生化乏源從而導致氣血虧虛;或慢性病耗傷肝血,或失血過多,或生血不足等均可導致肝血虛。
3.肝氣虛
病機多為情志內傷,耗傷肝氣;久病體弱,他髒傷肝;勞逸失調,損傷肝氣;用藥不當,攻伐無度等所致。
臨床表現
1.肝陰虛
症見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視力減退,面部烘熱或顴紅,口燥咽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或脅肋隱隱灼痛,或手足蠕動等。
2.肝血虛
臨床表現以筋脈、爪甲、兩目、肌膚等失血濡養而見肢體麻木,關節拘急不利,手足震顫;爪甲乾枯脆薄;視物模糊、眼花、視力減退,甚至雀盲,眩暈耳鳴;面、舌色淡,苔白、脈細等血虛症狀。兼有虛煩多夢,易驚善恐,月經不調等症。
3.肝氣虛
肝主筋,為罷極之本,肝氣虛則筋不能動,可見疲乏無力、易於疲勞等表現;肝氣虛則疏泄不及,屈意難伸,從而出現肝經所過部位不適,見胸脅滿悶、少腹墜脹、喜引太息;肝氣虛疏泄失常,失於對情志的調暢則見抑鬱或煩躁等,失於對經水的調節則可見月經不調等。
辯證施治
1.肝陰虛
(1)情志不遂,氣鬱化火:生氣或與人爭吵後,證見脅痛,噯氣,吞酸吐苦,口燥咽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頭暈耳鳴,兩目乾澀或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治以滋陰清熱,疏肝理氣。主方一貫煎加減。
(2)溫熱病後期,耗傷肝陰:溫熱病後,證見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視力減退,面部烘熱或顴紅,口燥咽乾,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手足蠕動或痿軟,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以滋陰降火,育陰潛陽。主方大補陰丸加減。
(3)肝腎不足,水不涵木:頭目眩暈,兩目乾澀,視力減退,腰膝酸軟,自汗盜汗,口燥咽乾,舌光少苔,脈細。
治則滋補肝腎。主方左歸丸加減。
2.肝血虛
治則:養肝補血。主方:四物湯。
常用中藥:當歸、熟地、白芍、川芎、枸杞子、阿膠、龜板膠、知母等。若兼頭痛者,可加川芎、菊花、蔓荊子;若兼氣虛者,症見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者,可加人參,黃芪,白朮等;若兼失眠者,可加酸棗仁、何首烏、珍珠母。
3.肝氣虛
治則:補益肝氣。臨床用藥可選黃芪、黨參、山萸肉、續斷、菟絲子、肉蓯蓉等。肝為剛髒,最忌燥烈,故制方應忌燥而求潤,臨床具體論治時可參以甘柔酸養之品,使補中帶滋、溫中有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