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不和證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兩髒關係失調,功能紊亂所致的病症。又稱肝脾不調。臨床以脅腹脹痛為主要表現。常見於泄瀉、腹痛、脅痛、鼓脹、月經不調,以及現代醫學的慢性胃炎、腸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神經官能症等疾病。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常見發病部位:肝脾
- 常見病因:情志不遂,久郁傷肝,飲食失調,勞倦傷脾
- 常見症狀:脅腹脹痛
肝脾不和一般指本詞條
肝脾不和證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兩髒關係失調,功能紊亂所致的病症。又稱肝脾不調。臨床以脅腹脹痛為主要表現。常見於泄瀉、腹痛、脅痛、鼓脹、月經不調,以及現代醫學的慢性胃炎、腸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神經官能症等疾病。
肝鬱血虛,肝脾不和,兩脅脹痛,頭暈目眩,倦怠食少,月經不調,臍腹脹痛。臨床套用 臨床研究用於治療痛經、逆經、乳頭溢液、膽汁反流性胃炎、暴盲等都有一定療效。用法用量 口服。—次6g,一日2次。藥性分析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以和...
因為病證不同,和法的具體運用也不同,常用的治法有和解少陽、和解肝脾、和解腸胃等。此外,因瘧疾多從少陽經辨證論治,所以習慣上截瘧也屬和法範疇。和解肝脾 用疏肝、健脾的藥物,治療肝脾不和的治法。適用於肝氣犯脾和肝鬱脾虛之證...
濕熱可因脾虛生濕,遏而化熱而釀成;或因肝脾不和,土壅木郁而成;或恣食肥甘釀生;也可因淋浴涼水,久居濕地,或受濕邪熏蒸而成。濕熱流注下焦或濕邪直接犯及胞脈、胞絡、陰戶,客於沖任帶脈,任帶失約,沖任受阻,孕後血不榮胞...
慢性腹瀉,也稱泄瀉,西醫包括慢性痢疾及慢性腸炎等。中醫將慢性腹瀉分為:脾虛腹瀉、腎虛腹瀉和肝脾不和腹瀉三類:脾虛腹瀉者,腎虛腹瀉者,肝脾不和腹瀉者。中醫認為,臟腑發生病變往往在胸腹部之募穴上得到反映(壓痛或敏感),治療慢性...
五、肝脾不和型 六、瘀血阻絡型 七、肝腎不足型 第四節外用方治療 一、硝黃洗劑 二、花椒薄荷洗劑 三、如意金黃散外敷 四、雲南白藥外敷 五、雲南白藥氣霧劑 第五節單驗方治療 第8章治療痛風的對藥 一、土茯苓--車前子 二、...
肝脾不和之名方——逍遙散 / 5 調理肝氣之名方——柴胡疏肝散 / 10 和解少陽之名方——小柴胡湯 / 13 和解膽經之名方——蒿芩清膽湯 / 20 第二節 補肝之劑 24 肝經調血之專劑——四物湯 / 24 滋陰疏肝之名方—...
第四節肝脾不和泄瀉類方藥106 痛瀉要方106 固腸止瀉丸107 學習小結107 目標檢測108 第十章胃痛類方藥110 第一節中寒胃痛類方藥111 理中丸111 小建中湯112 香砂養胃丸112 溫胃舒膠囊113 良附丸113 第二節實熱胃痛類方藥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