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動脈閉塞

肝動脈閉塞(hepatic artery occlusion)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急性或慢性肝動脈狹窄、閉塞,肝血流受阻,導致肝臟不同程度缺血、肝功能受損,甚至肝梗死的一種嚴重的肝血管疾病。本病罕見,缺乏特異性臨床症狀,易誤診。急性肝動脈閉塞死亡率高。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hepatic artery occlusion
  • 就診科室:消化科
  • 常見發病部位:肝臟動脈
  • 常見症狀:右上腹或肝區持續性痛,血壓下降,右上腹肌緊張、壓痛,進行性黃疸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1.多髮結節性動脈周圍炎,巨細胞性動脈炎。
2.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左心房或肝動脈瘤內血栓脫落,造成肝動脈栓塞。
3.肝囊腫、肝纖維化、胃癌、胰腺癌、白血病肝門淋巴結轉移壓迫或侵襲肝動脈,而致肝動脈內血栓形成。
4.膽囊或肝葉手術時誤傷迷走的或正常的肝動脈,或腹部外傷、肝動脈插管所致夾層動脈瘤。
5.肝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使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或致血栓形成。
6.肝移植:肝動脈血栓形成是肝移植的嚴重併發症之一。
7.抗磷脂綜合徵。

臨床表現

正常肝組織有門靜脈和肝動脈的雙重灌注,正常門靜脈占肝輸人血流量的75%,含豐富的營養物,且含氧量較一般靜脈高。肝動脈雖占肝輸入血流量的25%,但富含氧,是肝的營養血管,肝細胞的供氧主要依賴肝動脈。而且肝動脈是營養肝門輸出管道、肝內膽管、肝門結締組織、淋巴結和門靜脈壁的惟一血供來源,因此肝動脈閉塞的臨床表現與閉塞的範圍及側支建立的情況有關。若發病慢、肝臟梗塞面小,側支循環及門靜脈血流能代償,患者可不出現明顯的症狀。若發病急,肝臟梗塞面積大,無側支循環代償,則患者突然發病,出現程度不同的肝臟梗塞的症狀,如右上腹或肝區持續性痛疼、甚至劇痛、虛脫、血壓下降、右上腹肌緊張、壓痛、進行性黃疸,發熱為肝壞死或合併細菌感染所致。患者通常發生麻痹性腸梗阻,嚴重者出現休克、少尿、氮質血症、昏迷,甚至死亡。

檢查

1.血象
白細胞數增多。
2.肝功能檢查
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明顯增高,膽紅素升高,白蛋白水平下降。
3.凝血酶原
時間明顯延長,套用維生素K不能恢復。
4.彩色超聲都卜勒檢查
其對肝動脈狹窄診斷的靈敏度及特異性分別為81%和60%。常表現為肝動脈阻力指數小於0.5,收縮期加速時間大於0.08s,峰速大於2m/s或者肝動脈內未探及血流。檢查中發現上述一項或幾項改變,均可診斷為肝動脈栓塞或肝動脈狹窄。如出現液化或膿腫形成,可有低回聲或無回聲的液性暗區。
5.CT
顯示楔形低密度稀疏區。
6.血管造影檢查
肝動脈造影不僅可確診,還可以確定其範圍與程度,但屬有創檢查,危重患者慎用。在動脈期可見肝動脈主幹或屬支在梗阻部位呈截斷狀,梗阻近端動脈擴張,遠端分支不顯影;腔內血栓形成充盈缺損;梗阻遠端可見側支循環。毛細血管期可見肝密度不均勻,肝梗死區缺乏造影劑。靜脈期可見非梗死靜脈逐漸顯影,梗死靜脈不顯影。
7.CTA及MRA檢查
兩者均屬無創檢查,診斷準確率也很高。

診斷

原有動脈硬化、動脈炎、腹腔內腫瘤或有腹部手術史患者,突然出現右上腹劇痛、血壓下降及休克,繼之出現發熱、黃疽、肝功能受損等表現,其他疾病不能解釋者應疑及本病。
進一步行都卜勒超聲、CTA,MRA或血管造影檢查可確診。

鑑別診斷

1.肝膿腫
有發熱,肝區痛、黃疸、肝動脈損傷、白細胞升高,應與肝動脈閉塞相區別,並且肝臟梗塞區可繼發肝膿腫。
2.重症肝炎
可出現腹痛,迅速出現黃疸,肝功損害重,凝血酶原時間延長,也可發生麻痹性腸梗阻、感染等,與嚴重肝動脈閉塞極為相似。
3.麻痹性腸梗阻
腸系膜動脈閉塞或血栓形成及嚴重的炎症性腸病、腸道感染、電解質紊亂均可出現麻痹性腸梗阻。這類疾病多有腸道症狀,腹痛位於臍周,無肝臟損傷。

治療

1.一般治療
積極治療原發病,一旦發生本病時,應積極治療,絕對臥床休息持續吸氧,增加肝臟供氧,急事補充有效循環血量,糾正休克,供給充足營養。
2.藥物治療
懷疑肝動脈閉塞時,應予以大量青黴素或其他抗生素治療,預防繼發感染。及時處理各種併發症。
早期發現者可迅速採取經導管給溶栓藥治療,可以給重組組織型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劑rt-PA,此藥可激活血栓中纖維蛋白溶酶原,使其轉變為纖維蛋白溶酶而溶解肝動脈內血栓。rokinase)、SAK(葡激酶)、rPA(reteplase),nPA(lanoteplase)等。如經溶栓再通後又再堵塞者或再通後仍有較重狹窄者可行血管內支架置人術。
3.手術治療
對於先天性囊腫纖維化所致肝動脈閉塞,必須手術切除或去栓塞治療。肝移植者術後應早期常規採用都卜勒超聲進行監測,出現急性肝功衰竭或移植肝無功能者,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再次肝移植。少數病情較輕者可試行肝動脈取栓和重新吻合術,移植血管或動脈內溶栓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