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梳硬結

肛門梳硬結

胚胎髮育過程中肛腺可消失,但可留有纖維上皮管狀的肛門梳,造成先天性直腸頸狹窄。

基本介紹

  • 別稱:肛門梳硬結
  • 多發群體:老人
  • 常見病因:先天不足和外傷後所致
  • 常見症狀:排糞困難
病症,病因,治療方法,臨床表現,症狀,局部檢查,病例,病例選擇,對照組,

病症

肛門梳位於齒線和白線之間的環形區內,由較厚的彈性結締組織纖維和肌纖維固定於肛管黏膜上皮。表面平滑發亮,顏色介於黏膜和上皮之間,覆以移行上皮。在直腸頸下部黏膜下層內,由較厚纖維組織組成,內有上皮細胞島,無汗腺、皮脂腺及毛囊,肛門梳處如長期慢性充血,肛門梳深處有纖維組織附著,內括約肌下緣有纖維組織增生,肛門梳變厚,上皮層缺血,失去彈性,肛管變硬,不能完全開張,引起排糞困難,形成肛門梳硬結。
該病常見於老人。

病因

肛門梳硬結多為先天不足和外傷後所致。良性狹窄的病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先天性肛門畸形
在胚胎中,直腸與腸管之間的肛門直腸膜發育失常,生後此膜尚未消失或開裂不全,形成肛門閉鎖或肛門梳硬結。生後肛門閉鎖處理不當,往往形成狹窄。
肛門、肛管炎症
慢性炎症或潰瘍粘連,瘢痕形成攣縮,是常見的病因。肛門平時收縮,如有炎症或傷口,收縮更緊。容易粘連,造成狹窄。
肛門肛管的局部損傷
因肛門部受到外傷、燒傷、燙傷、藥物腐蝕、分娩時會陰的裂傷、肛門部手術(如內外痔切除術時,切除皮膚過多或內痔、混合痔的注射及結紮和肛瘺、肛周膿腫手術等)生成瘢痕,從而形成肛門梳硬結。
肛門腫瘤等因素
因肛門、肛管部腫瘤,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平滑肌瘤,畸胎瘤等,也可引起肛門和肛管狹窄。
肛門良性狹窄的病理:肛門和肛管內有放射形、半環形或環形瘢痕,造成畸形。此種瘢痕可累及皮膚、皮下組織和肛門括約肌。瘢痕堅硬、內有大量纖維組織、多核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這種病理改變常侵及肛門括約肌下緣。

治療方法

肛門梳硬結肛門梳硬結的治療主要以治療為主。熱水坐浴、服用緩瀉藥可減輕症狀,但效果均不佳。手術療法可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供選擇:
①肛門梳硬結切開術:
即肛門後方括約肌切開術。局麻後,以分葉肛門鏡擴張肛管,選擇肛管稍偏一側的後方,縱行切開肛管皮膚。切口向上到齒線上方,向下到肛門白線下方,可見到灰白色變硬增厚的肛門梳。繼續把深處的肛門梳硬結切開,肛管隨之即可鬆弛,以指擴張肛管,伸入二個示指,然後向下延長切口到肛白線下方2cm。同時可切開外括約肌皮下部,以便引流,如伴有其他病變時,應一併切除。手術後處理同其他肛腸手術,應定期擴張肛管,防止肛門梳硬結。
②內括約肌切除術:
局麻生效後,在變硬的內括約肌下緣,切一長1cm的橫切口,將肛管皮膚由括約肌前面分離,把外括約肌從內括約肌後面分離,並向兩側分離,切除一條內括約肌,長度是肛管周長的1/4,寬1~15mm,並作開放切口。
③外側內括約肌切開術:
手術方法同肛裂手術。

臨床表現

症狀

進行性排便困難,必需長時間用力才能排出糞便,排便後肛門多有疼痛和不適,或自覺排便未淨。排便多不暢快,常需服用緩瀉藥。肛門多無異常改變,肛周皮膚可見到一些表淺放射形裂口,呈潮紅狀。老年人可有糞便嵌頓和肛門失禁,肛門可流出少量糞便。

局部檢查

肛門外觀無異常,有時可見到放射性裂口及潮紅色。指診時患者感覺不適或疼痛,肛管緊縮,有時可摸到肥大乳頭或內痔。

病例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①間歇性便時肛門部出血,表現為大便帶血、染血、滴血或射血;②肛門部有異物感,伴有墜脹不適和疼痛,大便或勞累後,有囊性腫塊脫出肛門外,能自行復位或需手法復位或不能復位;③肛門鏡窺見齒線上紅色囊性腫塊,常見於3、7、11點位,表面黏膜充血、糜爛或有纖維化病變。排除標準:血栓型、炎型、結締組織型混合痔者;合併肛瘺、肛周膿腫、直腸惡性腫瘤或腸道感染者;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功能異常者。
肛門梳硬結1.2一般資料觀察病例399例均為門診患者,依就診順序奇偶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200例,男112例,女88例;年齡16~90歲,平均45.2±13.6歲;病程2~45年,平均9.9±2.7年;病性屬中醫辨證血熱淤滯型者170例,環狀混合痔嵌頓水腫無血栓形成者131例;病位在3點位者161例,7點位者157例,11點位者154例,其他點位者39例;兼直腸黏膜鬆弛者72例。對照組199例,男118例,女81例;年齡17~80歲,平均43.3±12.1歲;病程3~41年,平均8.7±2.5年;病性屬中醫辨證血熱淤滯型者163例,環狀混合痔嵌頓水腫無血栓形成者137例;病位在3點位者93例,7點位者157例,11點位者154例,其他點位者38例;兼直腸黏膜鬆弛者62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性、病位、兼夾證等經統計學處理,2組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肛門梳硬結2.1治療組(中藥芍倍注射術)[2]患者截石位,常規鋪巾消毒肛管直腸下部。①痔核區注射:肛門鏡下暴露痔核,於3、7、11及其他點位痔核表面中心隆起部位分別斜刺進針,遇肌性抵抗感後退針並緩慢注射中藥芍倍注射液[國藥準字Z20030126號,和力達(信陽)藥業生產]與0.25%鹽酸布比卡因注射液1:1稀釋液,每點位痔核注射量3~5ml,以其均勻、飽滿、充盈、表面黏膜顏色呈粉紅色為度。②痔核下區注射:在齒狀線5mm範圍內點狀注射10~20ml。③直腸黏膜鬆弛者,在鬆弛黏膜下點狀注射,每點注射3~5ml。④查無活動性出血,退出肛門鏡,肛內不置油紗及加壓包紮。⑤術後每日以中藥六黃生肌膏換藥至痊癒。

對照組

[3]患者截石位,常規鋪巾消毒肛管直腸下部。①“V”形切剝外痔:用12.5cm止血鉗鉗夾內痔,並用另一止血鉗提起對應部位的外痔組織,以組織剪在外痔下端行“V”形切口,剝離曲張靜脈團至齒線上0.3~0.5cm處。②“8”字形縫扎內外痔:在游離至齒線上的外痔殘端和內痔基底部置15cm彎止血鉗夾持痔核,再以“7”號絲線作“8”形貫穿縫扎內外痔,剪除痔核殘端。③查無活動性出血,肛管和外痔創口置油紗加壓包紮。④術後每日以中藥六黃生肌膏換藥至痊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