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提肌腱弓

肛提肌腱弓

肛提肌腱弓是從恥骨聯合後面至坐骨棘之間的顯著增厚的盆壁筋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肛提肌腱弓
  • 外文名:tendinous arch of levator ani
解剖結構:,與肛提肌腱弓相關的疾病:,

解剖結構:

1、肛提肌:
薄而闊,近似四邊形。附著於骨盆壁內面。左右聯合呈漏斗狀,尖向下方,封閉骨盆下口的大部。肛提肌的上下面覆蓋著盆膈上、下筋膜。它構成坐骨直腸窩的內側壁。該肌後外緣有結締組織與尾骨肌分隔。兩側肛提肌前內緣之間形成三角形裂隙,稱盆膈裂孔。在直腸與恥骨聯合之間,被尿生殖膈封閉。此孔在男子通過尿道,在女子通過尿道及陰道。肛提肌按其肌束的起止和走向可分為髂骨尾骨肌和恥骨尾骨肌兩部分。肛提肌的作用主要為增強和提起盆底,向前方牽引肛門,將直腸後壁壓向前壁幫助排便,協助肛門內、外括約肌緊縮肛門,女性可縮小陰道口。
2、盆底肌:
盆底肌有肛提肌和尾骨肌,與覆蓋其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構成盆膈。盆膈封閉骨盆下口的大部分,僅在其前方兩側肛提肌的前內側緣之間留有一狹窄裂隙,稱盆膈裂孔,由下方的尿生殖膈封閉。肛提肌起於恥骨後面與坐骨棘之間的肛提肌腱弓,纖維行向內下,止於會陰中心腱、直腸壁、尾骨和肛尾韌帶,兩側聯合成漏斗狀。按肌纖維起止及排列可分為4部分:①前部肌束夾持尿道及陰道兩側,為恥骨陰道肌;②起自恥骨盆面的肌束後行繞過直腸肛管交界處兩側和後方,與對側肌纖維連線,構成“U”形袢的恥骨直腸肌;③起自肛提肌腱弓中後份和坐骨棘盆面部分為恥尾肌和髂尾肌。
3、盆膈:
盆膈又稱盆底,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蓋於兩肌上、下面的盆膈上筋膜和下筋膜組成。肛提肌為扁肌,起自恥骨後面、坐骨棘及張於二者之間的肛提肌腱弓,肌纖維行向後下及內側,止於會陰中心腱、肛尾韌帶及尾骨。肛提肌內側的肌束形成“U”形袢,從後向前袢繞直腸(男)或直腸和陰道(女)。尾骨肌位於肛提肌後方,起於坐骨棘,止於骶、尾骨側緣。盆膈封閉骨盆下口的大部分,在肛提肌前內緣之間的窄隙稱盆膈裂孔,由尿生殖膈封閉。盆膈後部有肛管通過。
4、盆筋膜:
盆筋膜是腹內筋膜的延續,分為盆壁筋膜、盆膈筋膜及盆髒筋膜。
盆壁筋膜覆蓋於盆腔各壁,上起界線,下至骨盆下口;前至恥骨聯合後面,後達骶骨前面。兩側的前部是覆蓋閉孔內肌的閉孔筋膜,附著於閉孔周緣;以筋膜增厚形成的盆筋膜腱弓(肛提肌腱弓)分為上下兩部,腱弓前端附於恥骨聯合,後端達坐骨棘,盆膈上筋膜及肛提肌起於此弓;其上部堅韌,在閉孔溝外圍成閉膜管的內口;其下部,即腱弓以下的閉孔筋膜薄弱,構成坐骨直腸窩的外側壁。兩側的後部為梨狀肌筋膜,覆蓋梨狀肌表面,向前移行為閉孔筋膜,向後達骶前孔的周緣,移行於骶神經鞘,向下續於盆膈上筋膜。

與肛提肌腱弓相關的疾病:

肛提肌綜合徵:
(一)概述:
肛提綜合徵(LAS)亦稱肛提肌痙攣、恥骨直腸綜合徵、慢性直腸痛、梨狀肌綜合徵及緊張性骨盆肌病。總體人群中LAS發生率為6%~7%,女性7.4%,男性5.7%,其中僅9%患者去就醫,多數求醫的是婦女,45歲以後發病率降低。LAS可明顯影響工作和學習,以致工作效率降低或輟學。病因不明。可能是骨盆肌肉痙攣或過度肛縮所致,常與精神創傷、緊張和焦慮等心理障礙有關。
(二)臨床特徵與診斷:
疼痛多為模糊鈍痛,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坐位或臥位時加重,或因排便引起疼痛,有些病人伴有排便困難或排便不盡感。一個主要的臨床特徵為肛診觸痛,指檢時從尾骨後到恥骨前移動有觸痛,常不對稱,且觸痛以左側比右側多見。一個報告12%肛提肌綜合徵的病人也有肛門疼痛。一般疼痛持續20min或更長時間。
肛門直腸壓力測定有肛管壓力增高和肌電圖(EMG)活性增高。肛管壓力降低可使疼痛減輕。LAS的診斷一般僅憑症狀可得出。如果向後牽扯恥骨直腸肌出現肛提肌緊張、觸痛或疼痛,觸痛主要發生在左側,按摩該肌肉通常引起特徵性不適感,結合肛門直腸壓力測定則診斷基本成立。若症狀符合、體徵存在,則診斷為高度可疑,若症狀符合,但缺乏體徵,則診斷為“可疑”。臨床評價通常包括乙狀結腸鏡、排糞造影、超聲檢查或骨盆CT,如能排除炎症性腸病,隱窩炎、括約肌間膿腫、肛門瘺、痔和尾骨病,即可診斷肛提肌綜合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