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西方藝術中的肖像傳統隨著古典文化和人文主義的興起重新得到發展。人文主義者和各個古今名人肖像深受義大利藝術家和公眾的喜愛。而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贊助人的肖像常常被畫在祭壇畫中。從15世紀開始,王公貴族、商人大量定製專門的肖像畫,用於締結婚姻、紀念逝者、彰顯影響。文藝復興盛期的畫家如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拉斐爾(Raphael Sanzio)、提香(Tiziano)、丟勒(Albrecht Durer)、小漢斯·荷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都以肖像著稱,而多納泰羅(Donato di Niccolò di Betto Bardi)、韋羅基奧(Andrea Verrocchio)則恢復了古代大型騎馬像的傳統。整體而言,文藝復興肖像在注重人物的自然細節基礎上刻畫理想完美的形象,以人物美麗外表作為內在品德的顯現。
17世紀藝術家在文藝復興藝術的基礎上加深了對人物的瞬間表情和動作的刻畫。幾乎所有畫家和雕塑家都在肖像領域中有所涉獵。而在佛蘭德斯和尼德蘭,魯本斯(Pieter Paul Rubens)、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哈爾斯(Franz Hals)等人在群體肖像、家庭肖像、女性肖像、兒童肖像和自畫像等方面不斷探索肖像的新領域。18世紀,隨著洛可可風格的流行,肖像的點綴和風景背景開始增多,色粉筆成為畫家喜愛的媒介,常常用來描繪人物豐富內心及其情緒狀態。啟蒙運動之後,肖像在19世紀成為承載人的觀念的重要視覺媒介,容納了更為廣泛的階層、性別、種族範圍。在從傳統的君主制國家向現代公民國家轉型的過程中,肖像畫推動了對英雄人物的崇拜,包括繪畫、攝影、雕塑在內的各種名人肖像畫廊取代舊時的宗教聖人與王朝家族,成為維繫社會文化認同,宣示道德的符號。在19世紀下半葉的印象派、後印象派以及20世紀先鋒派創作中,肖像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馬奈(Edward Manet)、雷諾瓦(Auguste Renoir)、羅丹(Auguste Rodin)、塞尚(Paul Cezanne)、梵谷(Vincent Van Gogh)、畢卡索(Pablo Picasso)都以肖像著稱,他們多以親友或自己作為模特,關注個人的心理或形式特徵而較少觸及宏大敘事。隨著攝影技術的完善和普及,卡什(Yousuf Karsh)、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等攝影師已成為出色的肖像藝術家。傳統媒介肖像在紀實和藝術創作領域中逐漸式微,但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等當代畫家不斷挖掘肖像描繪人物個性特點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