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目前對此病的發病機制認識不統一,主要認為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末端肌腱等結構的應力代償適應,肌腱反覆承受過度負荷或過度使用;二是末端結構局部微循環障礙引起多種活性因子對末端結構的破壞作用。
臨床表現
多為急性發病,患者主訴為多個肌腱末端部位的疼痛,大多數為中度痛,少數疼痛嚴重,影響活動,夜間痛幾乎見於所有患者。有的患者可伴發腹瀉、結膜炎或復發性口腔潰瘍。
發病的肌腱末端局部可見腫脹、微紅,觸診微熱,觸痛極為明顯,甚至拒按。受累的部位可有骶髂關節、肱骨外上髁、跟腱或跖腱膜附著的跟骨、喙突、髕骨上、下極,脛骨粗隆、肩胛岡下、橈骨末端、股骨大粗隆、髂骨嵴和髂棘、肋骨與軟骨的連線處、頸椎、胸椎和腰椎的棘突等。受累的肌腱末端達5~20個,平均9.8個。少數患者伴發少關節炎或單關節炎,下肢關節比上肢關節多見,但均為自限性,通常在1周~2個月消退。有跡象提示本病似有家族中幾個成員發病的趨勢。
檢查
本病所見的放射學改變無特異性,X線片無骶髂關節炎徵象。骨掃描在炎性肌腱末端顯示活性增加的放射性濃集現象。用高解析度超聲檢查,在肌腱附著點最常見的改變為水腫,而其中一半患者臨床無症狀。超聲檢查可見局灶性低回聲區或彌散性低回聲區,MRI有一定參考價值。
診斷
肌腱末端病的診斷要點如下:①軀體至少有5個部位的肌腱末端有自發痛和觸痛,其部位如喙突、肱骨外上髁、骶髂關節、髕骨下方、跟腱在跟骨附著點,及脛骨粗隆等;②1個或多個肌腱端腫脹;③無全身性炎症及X線片骶髂關節炎表現;④排除脊柱關節病中所屬的任何疾病。
治療
目前治療以對症經驗治療為主。患者宜注意休息,調整運動量,選擇進行適當的冷療物理治療等康復療法。藥物治療方面,可適當套用非甾體抗炎藥。保守治療半年以上沒有效果可考慮外科手術干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