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縮側索硬化(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肌萎縮側索硬化

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一般指本詞條

肌萎縮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簡稱ALS,又名漸凍症,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神經性疾病,主要對上運動神經元下運動神經元以及其支配的軀幹、四肢和頭面部肌肉造成損傷。這種疾病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既可能和遺傳因素有關,也可能和生活方式、毒物接觸、過度的體力勞動、低體質指數、頭部外傷史、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功能異常等多種因素有關。發病高峰期通常發生在45歲以上,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

肌萎縮側索硬化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進行性的骨骼肌無力、肌萎縮肌束顫動延髓麻痹,會伴隨病程發展而逐漸惡化,甚至會影響呼吸肌,導致呼吸困難。患者還可能出現自覺麻木感、肢體癱瘓、體重下降、心律失常等症狀,同時患者很可能會面臨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

肌萎縮側索硬化至今仍無法治癒,但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治療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並儘可能延緩疾病的進程。這些方法包括營養管理、呼吸支持、心理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及藥物治療。在藥物治療方面,利魯唑依達拉奉是目前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的主流藥物。此外,康復理療訓練也對於改善生活質量十分有效。

2024年6月7日,關於漸凍症的一項新發現首次公布,漸凍症發病或與肌肉中的變化有關。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肌萎縮側索硬化
  • 外文名: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 別名:漸凍症
  • 就診科室:神經內科
  • 多發群體:30~60歲之間的人群,尤其是45歲以上的男性
  • 常見病因:遺傳因素、生活方式、毒物接觸、過度體力勞動、頭部外傷史、代謝性疾病
  • 常見症狀:進行性加重的肌無力、肌萎縮、肌束顫動、舌肌常先受累,表現為舌肌萎縮、束顫和伸舌無力
  • 是否遺傳:是
  • 相關藥物利魯唑依達拉奉
病因,症狀,典型症狀,伴隨症狀,就醫,就診科室,相關檢查,鑑別診斷,治療,一般治療,藥物治療,中醫治療,其他治療,預後,康復,併發症,研究進展,

病因

肌萎縮側索硬化的少部分病例為遺傳所致,但大多數病例病因尚不明確。目前已知的可能與該病發生有關的危險因素有:遺傳因素、生活方式(如吸菸)、毒物接觸(如有機溶劑殺蟲劑重金屬元素暴露等)、職業(如過度體力勞動者)、低體質指數、頭部外傷史、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功能異常、病毒感染及神經炎症反應等。

症狀

肌萎縮側索硬化以進行性加重的骨骼肌無力、肌萎縮肌束顫動延髓麻痹錐體束征為主要臨床表現。

典型症狀

  • 肌無力與肌萎縮
肌萎縮側索硬化的常見首發症狀為一側或雙側手指活動笨拙、無力,隨後出現手部小肌肉(如大、小魚際肌,骨間肌等)萎縮,萎縮嚴重時,患者雙手可呈鷹爪形。
隨著疾病進展,肌肉無力、萎縮可累及前臂、上臂和肩胛帶肌群,接下來發展至軀幹和頸部,最後累及面部肌肉和咽喉部肌肉。
也有少數患者的肌萎縮和無力是從下肢或軀幹肌開始的。
  • 肌束顫動
患者受累部位肌肉常有明顯肌束顫動,即俗稱的“肉跳”、“肌肉跳動”。
  • 延髓麻痹
一般發生在本病的晚期,也有少數病例可能為首發症狀。
舌肌常先受累,表現為舌肌萎縮、束顫和伸舌無力。隨後出現齶、咽、喉、咀嚼肌萎縮無力,致患者說話構音不清、吞咽困難、喝水嗆咳、咀嚼無力。
  • 錐體束征
患者雙上肢肌肉受累時,可出現肌肉萎縮,肌張力一般不高,但腱反射亢進,Hoffmann征陽性;而雙下肢肌肉受累時,肌萎縮和肌束顫動往往比較輕,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Babinski征陽性。

伴隨症狀

患者還可能會出現自覺麻木感、肢體癱瘓、體重下降、呼吸困難心律失常等症狀。
此外,患者還可能會出現抑鬱及焦慮等情緒問題,因而出現失眠、食慾減退等。

就醫

當出現肌肉無力、萎縮或言語不清等異常時,應及時就診。就診時醫生可能會問如下問題:
  • 家裡有沒有其他親人有類似疾病;
  • 肌肉無力多長時間了,有沒有覺得肌肉出現萎縮跡象;
  • 有沒有覺得肌張力特別高,就是肢體很僵硬;
  • 有沒有覺得呼吸困難、吞咽困難、說話比之前不清楚。

就診科室

相關檢查

  • 查體
醫生將進行詳細的全身體格檢查,尤以神經系統相關查體為重。
  • 雙上肢肌肉受累體徵:可出現肌肉萎縮,肌張力一般不高,但腱反射亢進,陽性;
  • 雙下肢肌肉受累體徵:肌萎縮和肌束顫動往往比較輕,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陽性。
  • 實驗室檢查
血液檢查
腦脊液檢查
行腰椎穿刺,取腦脊液進行檢查,一般正常或蛋白有輕度增高,免疫球蛋白可能增高。
  • 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不能提供確診肌萎縮側索硬化的依據,但有助於肌萎縮側索硬化與其他疾病鑑別。如通過脊椎磁共振成像,可排除頸椎病腰椎病脊髓空洞症脊髓腫瘤等。
  • 其他檢查
同芯針肌電圖
對診斷肌萎縮側索硬化有重要意義。肌電圖可以發現患者延髓、頸、胸與腰骶部不同神經節段所支配的肌肉,出現進行性失神經支配和慢性神經再生支配的現象。
運動誘發電位
有助於發現肌萎縮側索硬化臨床下的上運動神經元病變,但敏感度不高。
肌肉活檢
可見神經源性肌萎縮病理改變,同時可用來排除其他病變導致的錐體束或下運動神經元損害。
神經傳導測定
主要用來診斷或排除周圍神經疾病

鑑別診斷

  • 頸椎病
頸椎病可有手部肌肉萎縮,壓迫脊髓時可導致下肢腱反射亢進、雙側病理反射陽性等上、下運動神經元病變的症狀。但頸椎病的肌萎縮常局限於上肢,多見手肌萎縮。通常可通過肌電圖進行鑑別。
一種少見的脫髓鞘性周圍神經疾病,其臨床表現為進行性、非對稱性肢體無力,以遠端受累為主。電生理特徵是在運動神經上存在持續性、多灶性傳導阻滯,而感覺神經沒有或只有很輕的受累。多數患者有血清抗GM1抗體滴度升高,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有效,可與之鑑別。
本病是一種良性自限性運動神經元疾病,在臨床上與肌萎縮側索硬化表現相似,但預後截然不同,發病年齡為青年,受累部位多為單側上肢遠端手部肌肉,肌電圖呈神經源性損害,病程呈良性,可自行停止。
指一類由於以脊髓前角細胞為主的變性,導致肌無力和肌萎縮的疾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選擇性累及下運動神經元,沒有上運動神經元受累。
  • 甘迺迪病
一種隱性遺傳性運動神經元病,常於20~60歲起病,表現為緩慢進行性肌無力繼而萎縮,主要累及面部、球部和肢體肌肉。常無上運動神經元受累,常合併雄激素不足的表現,包括男性乳房女性化、精子生成缺陷等,確診需要基因檢測。

治療

肌萎縮側索硬化仍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但有許多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緩疾病進展。
該病需早診斷、早治療,及時給予神經保護和支持治療。

一般治療

營養管理
  • 在能夠正常進食時,應注意均衡飲食,以攝取足夠的營養。
  • 對於咀嚼和吞咽困難的患者應改變食譜,宜採用高蛋白、高熱量飲食以保證營養攝入,進食軟食、半流食,少食多餐。
  • 對於嚴重的吞咽困難或頻繁嗆咳患者,可考慮行經皮內鏡胃造瘺。
呼吸支持
保證呼吸道通暢,注意輔助排痰。
呼吸肌無力時可給予無創輔助通氣,必要時行氣管切開,予呼吸機輔助呼吸。
心理治療
患者常有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必要時應求助專業心理醫生,調節患者心理狀態。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有助於該病的治療。

藥物治療

  • 作用機制包括穩定電壓門控鈉通道的非激活狀態、抑制突觸前谷氨酸釋放、激活突觸後谷氨酸受體以促進谷氨酸的攝取等。
  • 不良反應:疲乏和噁心。
  • 禁忌證:有嚴重肝病的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 注意事項:腎功能不全者慎用;輕、中度肝病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期間要監測血清轉氨酶值,若轉氨酶水平升高至正常值的5倍時,需中止治療。
  • 一種自由基清除劑,可改善神經系統功能,減緩肌萎縮側索硬化對患者日常活動的影響。
  • 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肝功能異常,皮疹等。
  • 禁忌證:重度腎功能衰竭及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 注意事項:高齡,輕、中度腎功能損害,肝功能損害及有心臟疾病的患者慎用。

中醫治療

該疾病的中醫治療暫無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但一些中醫治療方法或藥物可緩解症狀,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治療。

其他治療

肌萎縮側索硬化患者會出現進行性加重的肌無力、肌萎縮、肌張力增高,進而導致關節強直攣縮,可通過康復理療訓練改善生活質量。

預後

本病尚不能根治,疾病進展僅可延緩,不能避免,預後不良,多數患者在3~5年內死於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

康復

可根據專業人士指導,通過康復訓練改善生活質量。

併發症

肌萎縮側索硬化的常見併發症有肺部感染、肢體癱瘓、呼吸肌麻痹、心律失常等。

研究進展

目前國際上正嘗試以神經營養因子抗氧化劑維生素E維生素C以及肌酸、CoQ10等與力如太聯合套用,以對肌萎縮側索硬化進行保護性治療。但上述治療還有待於臨床試驗的證實。此外,科學家們也正在進行有關本病基因治療實驗研究
2022年7月,在人工智慧藥物研發公司英矽智慧型、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哈佛大學附屬麻薩諸塞綜合醫院、中國清華大學等機構合作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名為“PandaOmics”的人工智慧生物靶點發現平台分析了來自多個公共數據集的大量中樞神經系統樣本轉錄組數據,以及大量“漸凍症”患者運動神經元樣本的轉錄組和蛋白組數據。人工智慧通過分析這些與“漸凍症”疾病進展有關的大數據,從中確定了17個高置信度靶點和11個全新治療靶點。研究人員隨後在模擬“漸凍症”患者情況的果蠅模型中進行驗證,證實在上述28個靶點中,有18個靶點可減緩神經退行性症狀。
2022年9月(報導時間),美國西達賽奈醫學中心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幹細胞和基因聯合療法,可潛在地保護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患者脊髓中的患病運動神經元。研究團隊證實了聯合治療的實施對人類是安全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醫學》雜誌上。
2023年10月,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開發出一種治療漸凍症(ALS)的腦機接口BCI),其能在3個月內保持90%的準確率,且無需重新訓練或重新校準算法。
2024年6月7日,關於漸凍症的一項新發現首次公布,漸凍症發病或與肌肉中的變化有關。
參考來源: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