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古炮台
郡崗炮台
郡崗炮台在端州區西北郊的郡崗,建於1920年,是肇羅陽鎮守使林虎在肇慶所築的七座炮台之一。炮台地處進入肇慶的陸路要衝,與龜頂山炮台遙相呼應,共同控制該地段。炮台指揮部建在崗頂西麓,以坑道連結於母堡,並以總長560米塹壕連結外圍的西、北、東面的暗堡,組成既能整體配合、各個工事又能單獨作戰的防禦結構。炮台指揮部(母堡)平面圓形,直徑4.5米,高1.9米。堡內北面有五個槍眼,南面的進出口連線堡外坑道,堡頂固反形,用鋼筋混凝土築成。坑道分露天地段及隱蔽地段,後者平頂,用圓杉木緊密排列,杉頂再夯灰沙三合土。暗堡(子堡)兩個,在指揮部東西兩端,坑道連結,半圓形,堡內有槍眼及壁龕。外圍暗堡布局呈放射狀,共三座,分別在指揮部的西、北、東面,堡內亦有槍眼和壁龕設定,外接坑道與塹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肇慶古炮台
- 地理位置:在端州區西北郊的郡崗
- 修建時間:1920年
- 所在國:中國
簡介
為何修建七座炮台呢?這要從舊桂系軍閥陸榮廷說起。
陸榮廷(1859-1928),字“乾卿”,原名“亞宋”,壯族,廣西思恩府武緣縣(今廣西南寧市武鳴縣)人,是清末民國初的政治人物和舊桂系首領。
民國5年(1916年)6月6日,做了83天皇帝的北洋軍閥袁世凱終於駕崩。7日,黎元洪宣誓就職大總統,任命舊桂系軍閥陸榮廷為湖南督軍。但是,陸榮廷未去就職,而是率軍進粵(廣東),驅逐廣東都督龍濟光。
龍濟光(1868-1925),字“子誠”,又字“紫宸”,雲南蒙自人,彝族。民國初軍閥,曾任廣西提督、廣東安撫使、都督兼署民政長和兩廣巡閱使。
7月,在滇桂護國軍和廣東民軍的聯合進攻下,龍濟光節節敗退,遂率領餘部退守瓊州(今海南島)。
9月22日,陸榮廷在廣東肇慶宣布就任廣東都督。自此,桂軍占據廣東,統治長達4年之久。
民國6年(1917年)4月10日,黎元洪任命陸榮廷為兩廣巡閱使,占據兩廣,擁兵5萬,成為兩廣(廣東、廣西)最大的軍閥。
陸榮廷控制廣東以後,大肆搜括民脂民膏,破壞護法運動,排斥粵系,引發了民國8年(1919年)的桂肇兩軍火併(肇軍失敗後解體),以及民國9年(1920年)的粵軍討賊驅桂之戰。
民國9年(1920年)春,孫中山組織討賊義勇軍,發起“驅桂之戰”。為了抵禦孫中山指揮的粵軍,桂系第二軍總司令、肇陽羅鎮守使林虎在肇慶修築七座炮台,分別是峽口炮台、龜頂山炮台、龍頂崗炮台、郡崗炮台、蕉園崗炮台、王侯峰炮台、獅崗炮台。炮台大小不一,設備齊全,常年是重兵駐守。
9月,援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奉孫中山之命,率領所部由福建回師廣東,進擊桂系的廣東督軍莫榮新。莫榮新急調林虎所部趕赴東江增援,圖作孤注一擲。10月22日,粵軍攻破惠州府城。10月28日,粵軍又攻克廣州城,陳炯明就任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
林虎所部駐肇慶的桂軍東調後,在新編粵軍第六軍軍長李耀漢的策動下,駐陽江的肇軍舊部陳銘樞脫離桂系,趁虛占領肇慶,桂軍被驅逐返回廣西。
現存峽口、龜頂山、郡崗、獅崗四座炮台,其餘僅存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