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紀錄片,影片也如實地記錄下了觀點不一的聾人。如一位女青年就認為手語的表達不如口語生動,表達的複雜程度也不如口語,但她仍然是把手語作為一種獨立語言去比較的。同時也有一位女青年向觀眾展示一些有趣而複雜的手語:想入非非、溜之大吉、逃之夭夭、口齒不清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聾子們的國度》
- 類別:紀錄片 劇情
- 地區:中國
- 語言:中文
- 顏色:彩色
簡介,特點,評價,
簡介
《聾子們的國度》抓取了聾人社會各方面的生活自然片斷,不加解說地剪輯在一起。素材主要是一所聾人學校的孩子們在學校和家中的學習與生活,其他還有成人手語教學,聾人婚禮,聾人養老院,異國青年聾人的交往,文娛表演,與非聾人的交往等等。在這些片斷之間,是男女老少的聾人在銀幕前用手語講述自己的故事與感想。這些講述者的主角是反覆出現的聾校手語教師讓·克洛德(Jean-Claude Poulain),他講述了他的成長、婚戀、家庭、工作,也介紹了手語與聾人文化,特別是與非聾人文化的異同。他的講述多是對剛剛過去的片斷的說明,這個思想深刻的聾人是全片穿針引線的靈魂人物。《聾》片在法國屬於非主流影片。
特點
聾人演員也許是在演繹自己的故事,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創作。但是,一方面這是一部詩化的故事電影,導演為追求平等而力圖挖掘他們身上的美來加以表現,什麼是美則是導演決定和引導;另一方面,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在導演要求他們表現出美來的時候,他們對美的理解只能是他們生存其中的文化與意識形態,正如阿爾都塞所認為的那樣,這些意識形態構建了他們的主體性,他們只能表現出符合特定希望的角色來。正因為如此,他們在表現出充滿理想、自強不息時,也是一群找不到缺點的孩子,除了劉艷的經信(它的另一種解讀是善良)和張徹嫉惡如仇到了不顧危險。
評價
《聾子們的國度》沒有寫一個聾人幫助非聾人的故事,而是通過記錄聾人們的日常生活,表現出他們不依賴於主流文化的獨立文化,因此才有克洛德談到家中有了聾孩子千萬別拋棄,“只需把危險向他講清,像汽車什麼的,如同聽人孩子一樣,不需要特別的照顧”;也才有了對聾校孩子們個性生動的展現,他們是群普通的孩子,也貪玩、也任性、也好強。這裡似乎沒有什麼文化返助的事。但仔細篩選一下,就會發現聾人眼中的“文化返助”。克洛德談到他的女兒生下來就能聽,起初他非常失望,因為他一直想要一個聾女兒,一家人交流起來才方便,可他還是馬上喜歡上了這個聽人女兒,這與前面拋棄聾兒的聽人夫婦形成鮮明對照:聾人能容忍聽人,聽人卻不能容忍聾人。克洛德在談到今天仍有學校禁止手語時,他猛烈地抨擊了一種制度:“現在我們為掌握雙語而努力:手語和法語,……但在學校里,總是那些聽人,掌握權力。”我們知道,學校的領導權是文化領導權的集中體現。他們掌握法語是為了與聽人交流,對他們自己並無必要,而聽人努力去掌握手語的卻很少,甚至包括聾人的家屬,例如一位聾人是家中唯一的聾人,她的哥哥、父親根本不想學手語,父親只會一句她所在的聾校的校名“聖詹姆斯學院”,而母親雖想學,卻又怕太難,不願付出代價。這正是聾人的巨大犧牲,正像影片展示的那樣,聾人學會說話很困難,所付出的精力是無與倫比的,因此在其它方面又造成了不平等。一位中國聾人說到:人們總認為聾人文化水平低,其實是因為他們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學習講話上,而南方一些老年聾人文化水平就很高,因為解放前那裡的一些聾校由聾人任教,不教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