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溪邊茅屋兩三椽,寬窄其如一釣船。幾樹暮鷗篷底看,一瓢春酒雨中眠。
舊愁無復來心上,新夢何由到枕邊。我亦江湖釣竿手,菰蒲叢里住多年。
作品注釋
溪邊
古代傳說中的獸名。《
山海經·西山經》:“﹝ 天帝之山 ﹞有獸焉,其狀如狗,名曰溪邊,席其皮者不蠱。” 郭璞 註:“或作谷遺。” 畢沅 曰:“草木鳥獸之名多雙聲,當為谷遺。”
茅屋
亦作“茆屋”。 用茅草蓋的房屋。《左傳·桓公二年》:“清廟茅屋。” 杜預 註:“以茅飾屋,著儉也。”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詩之一:“茅屋還堪賦,桃源自可尋。” 唐 姚合 《將歸山》:“聞道舊溪茆屋畔,春風新上數枝藤。”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六·雞上木》:“日午吹煙絕,吟聲出茅屋。”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二:“他自己連茅屋都沒得住的,東飄西盪,你到那裡去找他?”
兩三
幾個。表示少量。《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九·相逢行》:“兄弟兩三人,中子為侍郎。” 唐 皎然 《
舟行懷閻士和》詩:“相思一日在孤舟,空見歸雲兩三片。” 元 薩都剌 《秋詞》:“清夜空車出 建章 ,紫衣小隊兩三行。” 老舍 《駱駝祥子》一:“兩三個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來了。”
寬窄
(1).面積、範圍大小的程度。 唐 白居易 《題新居寄元八》詩:“階庭寬窄才容足,牆壁高低粗及肩。” 管樺 《井台上》:“‘我兒子在南邊挖河寄個獎狀來了,這么大!’說著用手比劃著名那獎狀的寬窄。”
(2).偏指寬度。《西遊記》第七三回:“那箱兒有八寸高下,一尺長短,四寸寬窄。”
(3).謂肥與瘦;廣與狹。亦謂多與少。 唐 孟郊 《
乙酉歲舍弟扶侍歸興義莊居後獨止舍待替人》詩:“飲食迷精粗,衣裳失寬窄。” 宋 曉瑩 《羅湖野錄》卷二引 圓禪師 《漁父詞》:“本是 瀟湘 一釣客,自東自西自南北。只把孤舟為屋宅,無寬窄,幕天席地人難測。”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行樂》:“飲量無論寬窄,貴在能好;飲伴無論多寡,貴在善談。”
其如
怎奈;無奈。 唐 劉長卿 《
硤石遇雨宴前主簿從兄子英宅》詩:“雖欲少留此,其如歸限催。” 宋 歐陽修 《漁家傲》詞之六:“料得明年秋色在,香可愛,其如鏡里花顏改。” 元 蕭德祥 《殺狗勸夫》第三折:“你倒生的乖,其如我不騃。你將人殺死,怎教兄弟埋。”
春酒
(1).冬釀春熟之酒;亦稱春釀秋冬始熟之酒。《詩·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毛 傳:“春酒,凍醪也。” 孔穎達 疏:“此酒凍時釀之,故稱凍醪。” 馬瑞辰 通釋:“春酒即酎酒也。 漢 制,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酎酒。 周 制,蓋以冬釀經春始成,因名春酒。”《文選·張衡〈東京賦〉》:“因休力以息勤,致歡忻於春酒。” 李善 註:“春酒,謂春時作,至冬始熟也。” 宋 蘇軾 《武昌西山》詩:“憶從 樊口 載春酒,步上 西山 尋野梅。” 清 方文 《田家》詩之一:“有客提春酒,相要坐水邊。”
(2).指春節期間的飲宴。《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正月十二時, 婁 府兩公子請吃春酒。” 沙汀 《淘金記》十七:“破五以後是私人請春酒。” 聶紺弩 《怎樣做母親》:“又是過年,可是不是除夕,大概是初三或者初五……父親不知從誰家裡吃了春酒回來,感覺得身上不舒服。”
無復
(1).不再,不會再次。《呂氏春秋·義賞》:“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 陳奇猷 校釋:“此文意謂詐偽之道,雖今可以苟且得利,後將不可復得利也。”《晉書·王導傳》:“ 桓彝 見朝廷微弱……憂懼不樂。往見 導 ,極談世事,還,謂 顗 曰:‘向見 管夷吾 無復憂矣。’” 唐 韓愈 《落葉送陳羽》詩:“落葉不更息,斷蓬無復歸。”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格局》:“ 聖嘆 之評《西廂》,可謂晰毛辨發,窮幽極微,無復有遺議於其間矣。”
(2).指不再有,沒有。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不死之事已定,無復奄忽之慮。”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雜記上》:“少來蒐集書史,頗得諸遺書,無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勞工,無論黑、白、黃,無復奴隸種。”
(3).沒有履行。 漢 劉向 《說苑·雜言》:“ 仲尼 曰:‘不強不遠,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無禮,慎此五者,可以長久矣。’”
(4).不能恢復。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規非者,其所為不得其事,其事不當,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絕世無復,殘類滅宗亡國是也。”
心上
心裡,心中。 宋 范仲淹 《
御街行·秋日懷舊》詞:“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三:“ 行修 觸著‘稠桑’二字,心上想道:‘莫不是 王老 就在此處?’” 清 李漁 《奈何天·分擾》:“各人自用兵機,且看誰人得勝。先入京師者,就做皇帝,你心上如何?”
何由
(1).從何處,從什麼途徑。《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仆雖嚚頑,願從足下。雖然,何由而自達哉!” 唐 王昌齡 《
送韋十二兵曹》詩:“出處兩不合,忠貞何由伸?”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 晉 張華 有鸚鵡,每出還,輒說僮僕好惡。一日,寂無言; 華 問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魯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瀨修竹茂林》詩:“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宋書·沉慶之傳》:“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成?” 明 劉基 《次韻和脫因宗道感興》詩之三:“路遠無羽翼,何由得飛還?”《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稍加責罰,此輩就到家主面前輕事重報,說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著意防範,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有雲 太倉 王宮詹 ,藏 宋 拓《十三行》,一字無損。然與《玉版》對觀,無少差,信為《玉版》未損時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剝漶?或造物忌之邪?”
江湖
(1).江河湖海。《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漢書·貨殖傳·范蠡》:“﹝ 范蠡 ﹞乃乘扁舟,浮江湖,變姓名,適 齊 為 鴟夷子皮 ,之 陶 為 朱公 。” 宋 姜夔 《白石詩說》:“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清 葉燮 《原詩·外篇上》:“大之則江湖,小之則池沼,微風鼓動而為波為瀾,此天地間自然之文也。”
(2).泛指四方各地。《漢書·王莽傳下》:“太傅犧叔 士孫喜 清潔江湖之盜賊。” 三國 魏 曹操 《
讓縣自明本志令》:“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 宋 蘇轍 《次韻劉貢父省上示同會》之一:“流落江湖東復西,歸來未洗足間泥。” 清 鈕琇 《觚剩·雪遘》:“祗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
(3).指民間。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九:“今江湖間俗語,謂錢之薄惡者曰慳錢。”
(4).舊時指隱士的居處。 晉 陶潛 《與殷晉安別》詩:“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南史·隱逸傳序》:“或遁跡江湖之上,或藏名岩石之下。” 清 方文 《寄懷魯孺發天門》詩:“江湖常有廟廊憂,逢人好談天下事。”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一次大失敗》:“他盡可以把這首詩拿去給 唐玄宗 看,說 李白 十分清高,身在魏闕而心在江湖。”
(5).引申為退隱。 唐 賈島 《
過唐校書書齋》詩:“江湖心自切,未可掛頭巾。” 宋 王安石 《
和王勝之雪霽借馬入省》:“超然遂有江湖意,滿紙為我書窮愁。” 清 阮元 《小滄浪漫筆》:“魚鳥沉浮,水木明瑟,白蓮彌望,青山向人,至此者渺然有江湖之思。” 蘇曼殊 《天涯紅淚記》第一章:“讀吾書者思之:夫人遭逢世變,豈無江湖山藪之思?”
(6).舊時指四方流浪,靠賣藝、賣藥、占卜等謀生者。亦指這種人所從事的行業。《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一回:“昨聽江湖施偽術,今看骨肉出新聞。” 老舍 《茶館》第一幕:“用不著相面,咱們既在江湖內,都是苦命人!” 孫犁 《澹定集·讀作品記(五)》:“最靠不住的,是有些評論家加給作家的封誥和桂冠,有時近於江湖相面,只能取個臨時吉利。”參見“ 走江湖 ”。
(7).劇種名。由 閩中 民間歌謠與傀儡戲四平調結合發展形成。相傳有三十六本大戲,七十二本小戲。現已成為閩劇的一個組成部分。
釣竿手
釣魚人。借指隱居者。 唐 杜牧 《途中一絕》:“惆悵江湖釣竿手,卻遮西日向 長安 。” 宋 陳師道 《次韻蘇公兩湖徙魚》之二:“我亦江湖釣竿手,誤逐輕車從下瀨。” 朱孝臧 《
洞仙歌·丁未九日》詞:“浮雲千萬態,回指 長安 ,卻是江湖釣竿手。”
菰蒲
(1).菰和蒲。 南朝 宋 謝靈運 《
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詩:“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 宋 張元乾 《念奴嬌》詞:“荷芰波生,菰蒲風動,驚起魚龍戲。”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二折:“向斷橋西下,疏剌剌秋水菰蒲,冷清清明月蘆花。” 魯迅 《集外集拾遺·〈無題〉詩》:“深宵沉醉起,無處覓菰蒲。”
(2).借指湖澤。 南唐 張泌 《洞庭阻風》詩:“空江浩蕩景蕭然,盡日菰蒲泊釣船。” 明 孫蕡 《湖州樂》詩:“菰蒲浪深迷白紵,有時隔花聞笑語。” 清 金農 《松陵雨泊》詩:“一夕菰蒲打蓬雨,聲聲引夢入江湖。”
多年
謂歲月長久。 唐 白居易 《長恨歌》:“ 漢 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舊唐書·李密傳》:“愛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用能享國多年,祚延長世。”《儒林外史》第六回:“多年名宿,今番又掇高科;英俊少年,一舉便登上第。” 茅盾 《子夜》十八:“好比多年不見的老朋友,昨天是第一次重逢,說不完那許多離情別緒,而今天便覺得無話可談了。”
作者簡介
德祥,元明間僧。浙江錢塘人,字麟洲,號止庵。工書能詩。洪武初住持徑山寺。書宗晉人,擅名一時。詩刻苦,高逼郊、島,有詩曰《桐嶼集》。洪武初,住持徑山,臨終倚座曰:「一隊緌糟漢,我爭如爾何!」談笑而逝。姚少師《祥老草書歌》云:「祥師只今為巨擘,上與閒素爭蠙巑岏。錢塘山水甲天下,秀氣毓子為楩楠。十年不出筆成冢,中山老兔愁難安。晴軒小試烏玉玦,雙龍隨手掀波瀾。昨將一紙遠寄我,天孫機錦千花攢。願師勿置鐵門限,從它須索來千官。搢紳相與嘆莫及,便欲奪去加巾冠。厥聲已播不知息,箱篋盛貯光爛爛。」其為一時推重如此。吳之鯨《武林梵剎志》云:「祥公與夢觀仁公同參,相與肆力於詩。仁公以南粵進翡翠,作詩寓諷云:『見說炎洲進翠衣,網羅一日遍東西。羽毛亦足為身累,那得秋林靜處飛。』太祖怒曰:『汝謂我法網密,不欲仕我耶?』止庵亦以《西園詩》忤上,幾不免。」《西園詩》今載集中,不知所謂忤上者何語,野史流傳,不足信也。祥公有題倪雲林、周履道書畫云:「東海東吳兩故人,別來二十四番春。」又有《為王駙馬賦清真軒》詩,則知公生元季,至永樂中尚在也。有《和御製賜赤腳僧》詩。又《句容道中》詩云「十年三度上京華」,則洪武中應召浮屠也。田汝成《西湖志》云:「故宋時為僧,入元屬念舊國,有《風雨》、《望月》諸詩。」汝成志稱詳博,其疏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