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楊絳談往事

聽楊絳談往事

《聽楊絳談往事》是2008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學昭。

《聽楊絳談往事》實際上相當於一本楊絳先生的自述。書中記錄了自楊先生出生至九十八歲的經歷,在大量楊先生口述的一手資料基礎上,加入作者自己的所見所聞及蒐集的材料,史料翔實且具有高度的準確性,敘述清晰生動,與楊先生的語言風格非常近似。書稿完成後,楊先生題簽並作序。“序”中明確說明:經傳主本人認定的傳記只此一本。書中並插有珍貴的照片,其中有從未發表過的錢、楊一家不同時期的圖片。

基本介紹

  • 書名:聽楊絳談往事
  • 作者:吳學昭
  • ISBN:9787108030832
  • 類別:自傳類
  • 頁數:413 頁
  • 定價:29.00元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08年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語種:中文
  • 用紙:膠版紙
  • 字數:30萬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楊絳簡介,目錄,相關文章,

編輯推薦

謹以此書紀念錢锺書先生辭世十周年。
我樂於和一個知心好友一起重溫往事,體味舊情,所以有問必答。我的生平十分平常,如果她的傳讀來淡而無味,只怪我這人是芸芸眾生之一,沒有任何奇偉大的事跡可記。我感激她願為一個平常人寫一篇平常的傳。
——楊絳

內容簡介

聽楊絳談往事
《聽楊絳談往事》不是對一個家庭私生活的津津樂道,而是對中國讀書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的推崇和對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生存空間的關注。

作者簡介

吳學昭,今年79歲,生於北京,長於上海,北京燕京大學畢業。曾任《中國兒童》主編;《中國少年報》副秘書長,負責編輯事物;新華社、人民日報駐外記者;人民日報國際評論員;久任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學者、教育家吳宓先生的女兒。

楊絳簡介

楊絳是楊蔭杭之女,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
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並認識錢鐘書,二人結成夫婦。
1935年至1938年與丈夫錢鐘書一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求學,後轉往法國巴黎大學進修。育有一女錢瑗(1937-1997)。
1938年,楊絳隨錢鐘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
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散文集《將飲茶》《幹校六記》;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楊絳本身通曉兩國語言,為使《堂吉訶德》翻譯得更準確,她又學習了西班牙語,並最終在文革中將書稿保護下來。楊絳《堂吉訶德》譯本被公認為優秀的翻譯佳作 ,迄今已累計發行70萬冊,是該書中譯本當中發行量最多的譯本。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時,正好西班牙國王訪問中國鄧小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八十年代以後的楊絳,沒有再將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爾的寫寫散文,雜文,回憶短文一類的。雖然都比較短小,但從平淡文字中透露出來的一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從大白話中顯現出的智慧,至今還被喜愛她的讀者津津樂道。90年代後因為錢鐘書先生和錢媛相繼生病去世,楊絳基本停止了各種工作。在父女兩人相繼去世後,她更是隱入深居。一直到她92歲高齡之時,才重新提筆,打開塵封多年的記憶,其中不僅僅用夢幻文學的方式講述了錢鐘書和錢媛生前最後一段時光,而且回憶了很多當年夫婦遊學歐洲,以及建國後的種種往事。
寫於1984年的《老王》被選為初(高)中教材。沉定簡潔是楊絳作品語言特色。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乾淨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

目錄

序(楊絳)
1 北京女孩
2 阿季回南
3 啟明小鬼
4 振華女生
5 東吳高材生
6 清華借讀生到研究生
7 留學牛津
8 在巴黎
9 振華分校校長
10 酷哉此別離
11 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12 妻子·情人·朋友
13 重返母校清華
14 我是一個零
15 體味人生
16 我仍是一個零
17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18 剩了我一個
19 “逃——逃——逃——”
後記

相關文章

他人眼中
“聽楊絳談往事”的故事
■劉淑玲
1
《聽楊絳談往事》終於出版了,這是一對年齡相加達177歲的老人共同完成的一本書,書的內容自不待言,這本書的誕生就是一個傳奇。
楊絳說:“經我的同意而寫的傳記,只此一篇。”
這是楊絳的傳記,又不只是傳記,這是一部知識分子的心靈史。
2
楊絳的人生故事離不開錢锺書,他們相濡以沫63年的婚姻是楊絳人生中最精彩的篇章。《聽楊絳談往事》記錄了獨有的錢楊式“人性與世態”。
楊絳是智者,這種智慧與修養反映在她的婚姻生活中分外精彩。錢锺書說楊絳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個角色:妻子、情人、朋友。這是對楊絳的至高評價,也是真實寫照。楊絳出身名門,是滿腦子西方文學經典的MissYang,是家世豐厚、養尊處優的“四小姐”,卻在婚姻生活中默默地學做一切大家庭中兒媳婦所擔負的瑣務,敬老撫幼,諸事忍讓。尤其是戰爭時期動盪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大家閨秀降為“灶下婢”,儘管十分勞累辛苦,臉上總笑眯眯的,沒有絲毫委屈怨尤的表情,還在灶旁爐邊完成她的劇作。所以錢锺書嘆曰:他娶到了“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在錢锺書眼裡楊絳是無所不能的人。生活中的錢锺書笨拙,書呆子氣十足,楊絳體貼關愛,並用她的幽默把這一切智慧化了。她對錢锺書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要緊”。檯燈弄壞了,“不要緊”;墨水打翻了,“不要緊”。楊絳的“不要緊”伴隨了錢锺書的一生。她對愛情的詮釋不是Iloveyou,而是Ido,Ibe。有一次,楊絳要捐掉她為錢锺書織的一件毛衣,錢锺書卻抱住不放,說:“慈母手中線。”對於從小嗣出的錢锺書而言,這樣的愛情該值得何等珍愛。楊絳說:“锺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後’,錯了次序就糟糕了。”這句話看似平靜,勝過一萬首愛情詩。楊絳先生用最高的智慧,實踐了她對愛情的理解。應該說,在某種意義上這本書也是一部知識女性的愛情讀本。
楊絳是著名作家,《聽楊絳談往事》里很大篇幅是對楊絳作品的評述,這種評述的方式極其特別,有楊絳自評,也有錢楊互評,再現了很多作品誕生時的歷史場景與深層契機,是一部鮮活的微觀文學史,可以看作楊絳作品研究的特殊史料。
沒有人比錢锺書更了解和欣賞楊絳的睿智才華。書中記錄了錢锺書對楊絳作品的精彩點評。比如對楊絳散文,錢锺書就自愧不如並萬分折服:“楊絳的散文比我好。”“楊絳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沒人能學。”他對楊絳說:“照常理講,我應妒忌你,但我最欣賞你。”“有出版社要將我年輕時的作品與你現在的作品放在一起出版,我不太獻醜了嗎?”楊絳的作品,人們最喜歡的是她的《幹校六記》和《洗澡》,錢锺書卻認為寫於上世紀70年代的《“大笑話”》是楊絳最好的中篇小說。《“大笑話”》表面看來誇張幽默,實則悲劇感極強,揭示出把世俗當做智慧的所謂知識者中,心相知的兩情相悅更難尋覓,更容易被毀滅,也更彌足珍貴。從錢锺書對《“大笑話”》的激賞可以體會到他寫《貓》和《圍城》等小說的用心。對楊絳的劇作,錢锺書也發表過知音之言。楊絳的第二部話劇《弄真成假》上演之後,錢锺書看了回來說:“我也要寫,我想寫一部長篇小說。”可以說,是楊絳的話劇催生了《圍城》。對她的譯作,錢锺書都有真知灼見。楊絳對錢锺書作品的解讀,書中都一一道來。作為作家,他們都是獨立的創作者,作為這個世界上最相知的人,他們的作品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聽楊絳談往事》第一次把他們這種血肉相關的文學體驗記錄下來。因而“錢楊互評”,成為《聽楊絳談往事》中最有意趣的內容。
3
楊絳的一生動盪不寧,但她一路走來榮辱不驚,氣定神閒。作者說,她聽楊絳談往事,思考最多的是: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楊絳的人格魅力到底在哪裡?
的確,楊絳是個奇女子。抗戰時期,放下大家閨秀的身份,顛簸輾轉仍溫婉堅強;“文革”期間,發配幹校卻曠達樂觀,還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幹校六記》。她歷盡坎坷卻淡定如水,飽經世事卻純真依舊,晚年生活有如“龜蟄泥中”,卻胸懷大愛,料事如神……
這本書,有兩個章節都是以“零”命題:《我是一個零》《我還是一個零》。能夠把自己歸為“零”的人是了不起的。“零”是一種至高境界,是一切的起點。“我必須把自己降為零,一個人如果不能在同類中甘居末位,就永遠不能解脫。”這是甘地在自傳中向世人的宣言。楊絳不是政治家,她的“零”代表著本真:保其天真,成其自然,身處卑微,腳踏實地。竭盡一切遠離虛榮,不慕虛位,努力保持真我,顯示了她的人格力量。
楊絳說:學會判斷和自我克制,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很重要。要以理性錘鍊心性,保持幽默和曠達。楊絳一生與幽默相伴。幽默來自於她對這個世界的愛,就像一盞燈,照亮了她的性情、才華和智慧,使她保持一顆仁厚和博大的心,擁有仁慈和勇敢。正因為如此,書中第一次披露了許多讓人感動唏噓又欽佩不已的歷史片段,卻在她的敘述中妙趣橫生,黑暗的人生被她一笑帶過。
比如書中有一節叫《體味人生》,回憶了許多楊絳在幹校生活中的有趣片段,其中一個場景就是“拉野屎”。作者說,楊絳回憶起這個驚險的夜晚時,仍然笑得眼淚都出來了。一個留學牛津、學貫中西的美才女,在被改造的日子裡,不得不在天寒地凍、漆黑荒涼的山村郊野,學著貓兒留下一處“野屎”,這是中國歷史多么有趣的一個細節。這些細節楊絳並沒有寫在《幹校六記》中,我們何妨把它們看作《幹校六記》的續篇?
《聽楊絳談往事》寫作時,適逢中國話劇百年,上海和北京兩地同時上演楊絳先生早年話劇作品《弄真成假》和《稱心如意》。楊絳先生的往事回憶又與現實聯繫在了一起。她特意親筆撰文《楊絳與楊季康》,發表於2007年10月15日《文匯報》。96歲高齡仍是文筆生動,一派純真。
錢锺書先生離去後,楊絳按照錢锺書的意願,於2001年在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Philobiblion Scholarship),取拉丁語“愛好讀書”之意,也是來自錢锺書任中央圖書館英文總纂時所主編館刊的名稱,把他們夫婦全部已有和其後發表作品所獲得的稿酬全部捐出。楊絳說:“在中國,一字一句的錢我都捐了。”她翻譯的西班牙小說《堂吉訶德》賣了80萬套,已資助幾百位同學獲獎。有人把楊絳看作是堂吉訶德的化身,是仁慈與博愛的使者。多年來,吳學昭一直協助楊絳先生管理“好讀書”獎學金。《聽楊絳談往事》最歡樂的一章就是記錄這個既是往事卻仍在繼續著的故事。
《我們仨》和《我們的錢瑗》出版後,我驚異於一個老人能夠堅強地支撐著如此孤獨的生命,原來在她的靈魂里“我們仨”永遠活著。看了《聽楊絳談往事》後,終於明白這個老人生命的力量來自哪裡——不僅有“我們仨”,還有更倔強的信念,更曠達的人格,更廣博的大愛。
4
吳學昭自幼學習英文,畢業於燕京大學新聞系,又擔任多年的駐外記者。為了讓楊絳先生在溫馨親切的氛圍中追憶往事,她從來不用錄音機,而是默記。每次談話後她都馬上整理成文,而後經楊絳先生審讀,一些記憶有誤或不甚確切的地方,她就反覆回憶,並送楊絳先生訂正和修改。她不用電腦寫作,她的文章是用鋼筆寫在稿紙上,每個字跡都整齊清晰。楊絳用鉛筆訂正,也整整齊齊地寫在一側,密密麻麻。在看這些細小的字跡時,吳學昭總是凝神專注,然後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補充。為了考證錢锺書日記中提到的元次山文《水樂說》中的一段話,她曾冒著38度的高溫到圖書館去查閱校訂。
書中涉及到了很多楊絳的老友,有些還是重要的歷史人物,作者都客觀地記錄下來,還原歷史事件中的生動片段,揭開了許多塵封往事。娓娓道來,文筆質樸,溫婉親切,和楊絳的散文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說,對待歷史,不迴避,不粉飾,因為,楊絳的“往事”並不只是個人的生命,而是歷史的環節。
吳學昭特別感動楊絳先生《走在人生邊上》對靈魂的追問。寫作《聽楊絳談往事》時,她身旁就放著這本書。華茲華斯(W.Wordsworth)說過: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這是楊絳和吳學昭都非常喜歡的名言。
書稿完成後,原本打算收錄楊絳先生的照片一百多幅。但作者執意要壓低書的定價,忍痛減少照片數量並縮小了字型。我覺得特別可惜,曾經發表意見說:“書厚一點沒關係,但一定要做得漂亮,這些照片都要用上,還要把字型加大才好。”但她說:“書是寫給大眾看的,不是要存在象牙塔里!尤其是青年學生,他們買不起太貴的書,寫書的目的就是要他們從中體味人生,學習做人。我不用這本書來賺錢,也不要那些華而不實的包裝,我只願意擁有廣大的普通讀者。”
2008年10月12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