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由於春秋以前將相不分,文武不分,所以春秋以前的教育也文、武並重。主要教育科目是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樂、書、數是文化教育,而射、御則是軍事教育。
到戰國時,隨著常備軍的出現,要求有一批具有軍事專長的人來擔任各級將官,並要保持軍官隊伍的相對穩定性,"寓將於卿"的制度始漸趨瓦解,文、武官職從此漸次分離,產生出職業軍官。《尉繚子·原官》說:"官分文武,惟王之二術也。"反映了戰國時期列國官僚機構的特點。
![職業軍官 職業軍官](/img/0/450/nBnauUDMjBzM0EDZ1kDOjNzMmRmYwkTYwMTYmNjYmBTM1UWO5gjY3Q2Y3U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發展歷史
以"將軍"為代表職業軍官隊伍的產生,有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
"將軍"一名最早見於春秋晚期②ESPL>,是由晉國的"將中軍、將上軍、將下軍"的三位軍將簡化來的。後來,"將軍"一名就成了統帥軍隊者的專業名稱。"將軍"有時單稱"將",是一軍的將領。在春秋以前將軍皆由命卿來擔任。
在戰國初期這種將、相分離的制度還不十分明顯。但是在戰國中期以後,確切地說,在列國變法以後,將相分離的趨勢則加強了,而且列國普遍設立了"將軍"一職。
秦國,魏冉、白起、王翦、王齕、李信、王賁曾先後為"將軍",白起還做過"上將軍"。齊國,有將軍田忌、田嬰、田單。趙國,有大將軍廉頗、李牧,將軍趙奢、樂乘、司馬尚。魏國,有上將軍太子申、將軍龐涓、晉鄙。韓國,有將軍韓舉、中差。燕國,有上將軍樂毅、將軍市被、騎劫、栗腹、秦卿等。
![職業軍官 職業軍官](/img/3/733/nBnauETM1MTYmVzM3ADNkJmMxkDNiBDNjBTNlZTMwQmN2ITNkZmNiJGZ4M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楚國官制別具一格,其統兵之將稱"柱國"或"上柱國",而不稱將軍。柱國的地位僅次於令尹。楊寬先生說:"戰國時代楚國柱國的職位相當於他國的將軍。"①ESPL>至於《史記·楚世家》所說楚"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是以他國制度比附而言的。
"將軍"一詞,實有兩種涵義:其一指三軍統帥,位高權重,所以又稱"大將軍"或"上將軍"。其二指一般軍事將領,如將軍市被、將軍司馬尚等。在一國之中,大將軍的地位僅次於相,是最高武職人員,是王的左右手。在軍中,大將軍地位最高,是三軍統帥。在大將之下設副將,是大將的助手,亦曰"裨將"。在長平之戰中,秦王即以"白起為上將軍,而以王齕為尉裨將。"裨將以下又有"左右將",是左右各軍的將。《尉繚子·束伍令》說,"左右將得誅萬人之將。"說明左右將之下還有"萬人之將",再以下是千人之將、佰長(即百夫長)、什長、伍長等。
![職業軍官 職業軍官](/img/d/72e/nBnauMGZwIWYyQzMwUTOldDOjNjZ1EDZiZjZklzM1Q2MkZzMlNWNxEWZ4M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由上至大將下至伍長所組成的一支龐大的軍官隊伍,與《
周禮》所說春秋時代的"軍將、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伍長"等舊軍官已有明顯的不同。前者是一批專門化的職業軍官,而後者則是臨時性的軍官,他們本為政府和村社的各級行政長官,一身兼備文、武二職。
在戰國時,"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御。"②ESPL>軍、政基本上分家了。大將、裨將,由國君親自任命,直接對國君負責。大將受命後,軍中一切號令皆由大將指揮。新的軍官系統是新的封建官僚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軍官多從立有軍功的行伍中選拔,它與
春秋以前軍官多由鄉官或貴胄子弟擔任有了重要區別。所以職業軍官的出現,是與新的軍事制度相聯繫的,它標誌著舊的"寓將於卿"制度的瓦解。
![職業軍官 職業軍官](/img/7/6e6/nBnauczY3IDN5YDOmNDNkhDOwQWOlV2N1UTNyQmZzMWZjNzYjZGOjJTM4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當然,戰國時的將、相分製作為一種新的制度,它不可能是完善的,而且也不可能是絕對的。如秦國的庶長、大良造等爵秩,就既管理政務,也可以被任命為統軍將領,率軍作戰。
商鞅在任大良造時,就既主持變法大時,又統兵攻打過魏國。至於列國的地方長官,則大多數仍文、武不分。如魏吳起任西河守,就兼管軍政、民事,使"秦兵不敢東鄉"。
余如齊國的檀子、盼子、黔夫等地方官,也都兼管文、武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