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畢業生出路問題

《職業學校畢業生出路問題》是黃炎培所著作品,出自於《黃炎培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職業學校畢業生出路問題
  • 作者:黃炎培
  • 作品出處:黃炎培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徐君靜仁(國安)就安徽當塗創立靜仁職業學校,分農、工兩科,以孫君伯和(守廉)為校長。成立三年,成績卓著,唯畢業生未盡能就事。此校本社曾任規劃,主任黃君任之(炎培)又為校董,關係密切。近因由黃君函致孫君商榷如何可以彌此缺憾,嗣孫君來函推勘畢業生出路不廣之理由,並提出以後補救方法,黃君復作書報之。此固辦理職業教育者共同之問題也。(編者按)
承示貴校畢業生出路情形暨將來補救之法,條分縷晰,至為詳密,敬佩敬佩。辦理職業學校之難不一端,而出路困難實為最苦之一點。貴校農科學生以非農家子弟者居多,出路尤難。管理田產一時既不易辦到,實施農事更非其所願,但即可辦到,似亦非最善之法。蓋學生家屬未必盡為地主,而設校目的本在為大多數農民著想也。至於鄉人鄙棄農校成績與學生有虛榮心,確為目前一般的現象,非僅一處為然。然此為時間問題,將來農業研究稍有進步,農校試驗成績略著之時,鄉人自必樂於求教。據同人所知,蘇錫一帶蠶戶之用改良蠶種,寧錫一帶之改良稻麥,最近又有寶山金左臨君、浦東奚沅君女士委託本社代請專門農校畢業生,為其農場指導員,均為深信農學效率之明證。故今日之患,不患人之不信仰學校,而患在學校之無法使人信仰。欲求見信於人,唯有招生須招農家之弟,寧缺無濫;學風力求醇厚,以端趨向;學科力求簡要,不尚高深;實習務切實,不求形式。一方力謀溝通社會,勿驕矜自喜,或者不至使人鄙棄,而於出路亦不無小補。中等以下學生經濟未獨立,當然不能為獨立經營事業,尊論極是。現在希望各處公立農場漸去整理,大地主明白趨勢,則畢業生之出路亦當較寬。至於工科之機織既非本地所宜,尊意擬於女子部試辦家庭工業或小規模之工廠,甚善。一方面似可就本地情形,改設相當之科。農科方面如能照來書計畫,領荒墾殖,以為實習之地,力謀推廣,以樹地方信仰,均屬切要之圖。以靜翁與吾兄之毅力熱誠,想不難指日觀成,學校前途,更有無窮希望。唯所說中學部農科擬減少農業課程及實習時間而增多普通學科,似可不必。蓋既以研究農事為目的,惟恐地方之不信,正宜格外注重實習,斷難再減。至謂學生之輕農事、重升學,則仍為學生志願問題,其關鍵在招生與溝通社會兩點。若因此而減少課程與實習,似近於削足適履,弟以為應再鄭重研究者也。(略)
【注】:以上是原文的部分內容。

出處

此文出自《黃炎培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

黃炎培(1878—1965),字韌之,又字任之,號楚南,別號抱一。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曾師從蔡元培。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抨擊學校教育脫離生活實際,力主學以致用。1917年,在上海發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力謀推廣和改良職業教育。1925年,明確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將工作重心由學校轉向社會,由學齡兒童、青年轉向成人,由城市轉向農村,進而提出“富政教合一”方針。九一八事變後,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先後參與發起成立“統一建國同志會”、“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等。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