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學校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統一考試(以下簡稱“高職統考”)是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包括普通成人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等)畢業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職統考
- 外文名:The higher test
- 全稱: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考試
- 檔案批號:國家教委1987年教學字012號檔案
基本情況,影響力,存在問題,改革方向探討,
基本情況
高職統考是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包括普通成人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等)畢業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
現行高職統考模式依據的是《普通高等學校招收少數職業技術學校應屆畢業生暫行規定》(國家教委1987年教學字012號檔案),該檔案規定:高職統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普通高校招生委員會組織命題、考試和閱卷,考試科目分文化課和專業課兩部分,文化課考政治、語文、數學,專業課考試科目由招生學校根據專業要求確定一門專業課和一門專業基礎課。隨著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各省對高考統考的內容和模式進行了一些調整,具體表文化課考試科目中外語學科取代了政治學科。專業課考試科目大多採取兩門專業課合卷的形式。雖然各省市的考試模式不盡相同,但大體上都是採取文化課(語、數、外)+專業綜合課的形式,主要是理論考試,很少甚至完全沒有涉及到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職業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的考查。
影響力
隨著職業教育的穩步發展,其社會關注程度也不斷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承擔著為社會輸送勞動者和為高等學校輸送畢業生的雙重任務,現實生活中,多數中職院校是在用兩條腿走路,一手抓就業,一手抓升學,兩手都不敢馬虎。中職學生考取高等學校的升學率是教育行政部門評估中職學校的一個重要指標,而考上高等學校則是中職學生除直接就業外的另一條出路,也是多數學生心目中的首選出路。雖然高職統考對於中職學校、師生的影響沒有普通高考對於普通高中的影響那么大,但其對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學生的個人發展依然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力。
存在問題
《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著力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專門人才。隨著職業教育辦學思想由傳統的升學導向向就業導向的轉變.對中職學生專業學習水平和職業能力的考查方式也必然會相應發生變化,要更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考查。顯而易見的是,現行的建立在上世紀80年代相關政策基礎上的高職統考模式與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發生了矛盾,嚴重影響中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一是現有高職統考模式完全沒有涉及到對學生德育的考查。中職學校由於就業和升學的壓力.對德育工作重視不夠,德育被異化為管理的手段.其注重形式,實效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出現了滑坡。《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現代化建設事業需要大量德才兼備的人才,合格的職業人才既要有較高的職業技能,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因此,對於中職學生的培養,德和才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高職統考應該發揮其對中職教學的導向作用,把德育考查納入到統考內容之中.從而引導中職學校注重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
二是高職統考基本上複製了普通高考等學歷教育考試的模式,以理論考試為主,這與職業教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發展方向產生了矛盾,造成了考試和教學的脫節,不利於中職教育的健康發展。教考脫節首先給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中職學校的教學目標是很明確的,主要是為社會輸送勞動者和套用型人才,同時也承擔著向高等學校輸送畢業生的任務,這兩者應該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但在教學和考試內容各有側重且相互矛盾的情況下,學校面臨著艱難的選擇,要想提高就業率,就要更注重職業技能訓練,忽視理論學習;而要想提高升學率,就要更強調理論學習,忽視職業培訓。這樣一來,就業和升學無法兼顧,“兩條腿走路”成了跛著腿前進。為了應付這種教考矛盾的局面,一些中職學校不得不採取一些片面的措施,有的學校按照教學目標的不同,把學生編為就業班和升學班,就業班只進行職業訓練和實踐操作,不學理論知識;升學班則專門進行理論學習,準備參加高職考試.而不進行職業技能訓練。有的學校只強調職業技能的學習和培訓,有的則相反。其次,教考脫節也給學生的學習和就業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實事求是地說,在目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未能得到根本提高的情況下,多數中職學生還是希望能夠進一步深造的,“學而優則考”,考不上則直接就業。這是多數學生的心愿。就算是要做“藍領”,他們也希望到高職院校深造後做個“高級藍領”,這種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學生最擔心的是,由於教考脫節,如果放棄職業技能訓練,一門心思準備理論考試,又怕考不上高等學校,還耽誤了就業。因此,學生普遍希望統一升學和就業模式.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多一條出路。而現有的高職統考模式卻迫使他們不得不在升學和就業之間作一個選擇,要么升學,要么就業,兩者不能兼顧,人為地把學生的就業和升學對立起來,客觀上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和就業的難度,不利於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改革現有高職統考模式.促進教、考相長,實現就業和升學的內在統一,推動中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改革方向探討
改革後的高職統考要堅持“德育、技能考查為主,理論考試為輔”的原則,實行“德育考查+職業技能考查+理論考試”的考試模式。
德育考查包括社會公益服務、職業道德實踐、學生德育檔案和學校德育考試四部分,分別占總成績的20%、30%、30%和20%。社會公益服務是中職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必修課程,內容是為社區、醫院、圖書館等公益機構和殘疾人、特困家庭等弱勢群體提供服務,學校可根據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時間和表現給學生評定等級,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做事。學會關心、合作,培養社會責任感,提高道德實踐能力。
職業道德實踐主要是根據學生在頂崗實習和半工半讀期間所表現出來的敬業愛崗程度和工作表現來評定等級,目的是引導學生養成誠信、敬業的好習慣,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學生德育檔案包括學校德育檔案和社區德育檔案,由學生就讀的學校和所在的社區如實記載,反映學生在一個相對較長時間內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成長狀況,評定等級,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注重智育的同時不忘修身養性,提高德行,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中職學校要把思想政治課程作為理論學習的重要課程,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課堂、主陣地。思想政治課程除了涉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外,還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網路媒體教育。網路媒體對青年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學校德育不應迴避,我們要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網路觀念。二是財富觀念教育和理財教育。我們要教育和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財富,要培養現代消費觀念,以節儉為榮,以奢侈性消費為恥。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中職學校應配備心理輔導老師,開設心理教育課程,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一份政治試卷就應該是一份很好的宣傳教育材料,突出對學生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和公民意識的培養和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職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在社會公益服務、職業道德實踐、學生德育檔案和學校德育考試中的綜合表現評定等級,作為德育考查的成績。如全校前5%的學生給予A+、依此類推。
理論考試只考語文、數學這兩門基礎課.因為語文、數學這兩門功課是一個人一生中使用最廣泛的工具,是學習、生活、工作的基礎.必須學好。外語不應作為中職學生的必修科目。外語固然重要,但只是一種語言工具,應該讓學生自主選擇,不宜強制性地搞全民學外語。如果因為過分強調學習外語,而衝擊、影響了漢語的正常教學和漢語言文化傳統的主體地位,那是得不償失的。理論考試實行全省統一命題、考試、閱卷,其成績分省市按排名確定等級,如全省前5%的考生給予A+.依此類推。
職業技能考查要突出對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職業技能和實踐操作。學生在校期間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加相關的職業技能鑑定,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等級水平。學校應鼓勵學生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一專多能,考取不同專業的資格證書和等級證書。職業技能評定機構根據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考查情況授予資格證書,評定職業等級。學生畢業時所擁有的資格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就是其職業技能考查成績。
高職招生實行有條件的自主招生。各高校按批次進行錄取,可根據不同的專業,不同的需要以院係為單位公布基本錄取資格,比如某校旅遊系的錄取資格可以是德育A、理論考試B+、獲得旅遊資格證書且資格等級在5級以上,達到這一標準的學生都可向該校旅遊系投檔,對於符合條件的學生各高校可進行第二輪選拔,組織第二次筆試或是採取面試或是其他方式,由高校自主決定,多元化錄取。學生能夠向所有夠資格的學校投檔.選擇自己喜歡的高校,高校也能選擇自己需要的學生。如此,雖然會導致錄取工作相對比較繁雜,但這種方式既有利於高校選拔合適人才,擴大招生自主權,也有利於中職學校開展素質教育.從而引導更多的學生健康成長、和諧發展。
隨著高職統考模式的變化,中職教育教學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一是更加注重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成為品德良好,愛崗敬業的合格人才。二是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重視實踐教學,強化職業技能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動手能力。三是逐步建立職業技能鑑定機構,開展職業技能鑑定工作,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我們的目標就是改革高職統考模式,引導中職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文化基礎,突出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把學生培養成為基礎紮實、技能高超、品德良好、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