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聶家莊泥塑)(聶家莊泥塑)

泥塑(聶家莊泥塑)

聶家莊泥塑一般指本詞條

泥塑(聶家莊泥塑),山東省高密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聶家莊泥塑是泥塑中型、色、聲、動四者俱全的一個藝術品種,它源於明代萬曆年間,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聶家莊泥塑的製作過程由十幾道工序組成,其成品造型大膽誇張、稚拙憨朴,著色鮮艷醒目,表情生動寫意,整個泥塑能動會叫,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2008年6月7日,泥塑(聶家莊泥塑)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4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泥塑(聶家莊泥塑)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山東省高密市
  • 遺產編號:Ⅶ-47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造型特點,色彩特徵,紋飾特色,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明萬曆初年,聶家莊開始有人靠製作“鍋子花”(又稱“泥墩子”,外殼用泥做,內裝火藥,可點放煙花)謀生,並把裝火藥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煙花放過之後可再當玩具或裝飾品擺設,引得眾人爭相仿效。
到清康熙後期,聶家莊人開始由做“鍋子花”向做泥娃娃、鳥獸蟲魚等方向發展,主要用來供兒童玩耍,從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屬品,而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手工藝術品。
泥塑(聶家莊泥塑)
聶家莊泥塑
清嘉慶年間,聶家莊泥塑有了新發展,藝人們在製作泥塑時加上了葦哨,又將泥塑的腰身部位用紙皮粘接,使以前不會動、不會叫、不會逗趣的“呆”玩意兒演化為會動、會叫、會逗趣的“活”玩意兒,出現了叫虎、叫獅、叫猴、叫雞等聲形並茂、形象較好的藝術品,聶家莊泥塑進入全盛期。
從清末到解放前,製作泥玩具是聶家莊人謀生的重要手段,製作出的泥玩具多銷售於高密、平度、膠縣、諸城等縣。
解放後,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指引下,聶家莊泥塑藝術有了新的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品種逐漸增加,銷售範圍也由山東半島擴展到沂蒙山區、東北省等地。這個時期也是聶家莊泥塑較盛興的時期。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聶家莊祖輩流傳下來的泥塑模具和樣品被誣為“四舊”,全部被砸爛。聶家莊的泥塑藝術瀕於滅絕。
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來,聶家莊泥塑又獲得新生。聶希偉、聶希新、聶玉全、聶希贊等民間老藝人在保持泥塑民間特色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使聶家莊泥塑的品種增加到七十餘種。

文化特徵

造型特點

聶家莊泥塑的藝術造型沒有在寫實上做文章,而是注重以簡練的手法表現作品的形態和神韻,其造型有如下特點:
簡約概括、誇張自然
聶家莊泥塑吸收了高密撲灰年畫和剪紙藝術的造型手法,力求簡約概括,稚拙而不呆板,誇張而不失真,粗獷而不粗糙,簡約而不簡單。聶家莊泥塑藝人塑造的人物或動物,五官刻畫得較為細膩傳神,但四肢和衣飾道具等只是塑出大概的結構和形狀,既忠於現實,又不拘泥於現實。
形象多樣、兼收並蓄
聶家莊泥塑有很多造型來源於高密撲灰年畫和剪紙,泥塑是立體的三維造型,而年畫和剪紙卻是平面的二維形象,聶家莊泥塑藝人用一雙巧手把平面的、二維的藝術形象,創作成為立體的、三維的藝術造型,迎合了老百姓多元化的需求。
泥塑(聶家莊泥塑)
聶家莊泥塑
聶家莊泥塑造型形成的第二個源頭是當地民俗民風的需要,如《抱魚娃》這一泥塑作品則是高密傳統習俗“拴娃娃”的形象體現。
除此之外,聶家莊泥塑也有一部分作品的造型源於生活中的使用需求,如《對魚蠟燭台》這一作品表現了民間祭祀中經常用到的兩種物品,即:蠟燭和燭台。
構思巧妙,聲形並茂
可以發聲是聶家莊泥塑的一大特色,這是因為聶家莊泥塑在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是以兒童玩具為重點,孩童天性活潑,對不能動不發聲的玩意兒興趣不大,為了引起孩童們的興趣,泥塑藝人們便巧妙地加入各種“動”和“聲”的技術手段,使聶家莊泥塑可以發出各種聲音,其發聲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即:推拉發聲、搖晃發聲、搖動發聲以及吹氣發聲。

色彩特徵

用色精練、明朗吉祥
聶家莊泥塑的色彩運用與撲灰年畫的設色相同,多以桃紅色和綠色兩種顏色為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紅大綠的色彩多被賦予了趨吉、辟邪、喜慶的意義,可以烘托出較強的節日氣氛。
聶家莊泥塑使用的色彩少而精,除桃紅色和綠色兩種主色之外,使用黃色來提色也是慣用手法,其他常用的色彩主要有黑、藍、紫、粉等,此外,金色和銀色也常用於裝飾。同時,聶家莊泥塑的用色並不拘泥於事物本身的色彩,除了皮膚用色使用粉色外,大多使用純度較高的顏色,從而使作品產生單純質樸、吉祥歡快的效果。
泥塑(聶家莊泥塑)(聶家莊泥塑)
聶家莊泥塑
敷彩獨特、鮮明柔和
聶家莊泥塑著色敷彩與河南地區泥泥狗、泥咕咕等泥塑的以黑色做底的方法正好相反,它在著色前先塗白粉打底,用化石粉加膠和水調勻後塗在泥坯上,晾乾後再塗其他顏色。先著桃紅、黃、綠、藍等彩色,最後勾點黑色。
聶家莊泥塑在敷彩上也吸收了撲灰年畫的著色技法,“涮畫”使色彩產生暈化效果,“罩明油”使泥塑的色彩明亮,整體產生鮮明又柔和的效果。

紋飾特色

聶家莊泥塑中的圖案形象大多數並不寫實,而是被簡化為點和抽象的形狀,反映出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其套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將自然界中動物和植物的特性加以引申,如:鳳凰代表祥瑞,牡丹代表富貴,梅花表示堅強和高潔,桃和仙鶴寓意長壽吉祥,多籽的石榴、蓮蓬、葫蘆以及葡萄則反映了老百姓祈求多子多福的願望。
二是傳統的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如元寶、金錢、琴棋書畫、明八仙、暗八仙、佛教八寶等。
三是利用漢字自身諧音雙關的特性,如:金魚諧音金玉,表示富貴;佛手、蝙蝠諧音福,寓意幸福;猴諧音侯,寓意升官。
四是直接使用吉祥文字,常用的有福、祿、壽、喜、財等,這種形式直接地表現出民間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製作工序

基本用料
泥塑的基本用料是泥土,聶家莊泥塑的泥土一般選用聶家莊特有的紅崗子土,製作之前要經過捶、打、摔、揉四道工序,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或蜂蜜。
泥塑(聶家莊泥塑)(聶家莊泥塑)
聶家莊泥塑
製作過程
聶家莊泥塑的模製一般分為四步,即:制子、翻模、脫胎、著色。制子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乾後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壓在原型上印成模子,常見有單片模和雙片模,也有多片模。脫胎就是用模子印壓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狀,然後壓進模子,再把兩片壓好泥的模子合攏壓緊,再安一個“底”在泥人下部粘上片泥,使泥人中空外嚴,在胎體上留孔,使胎體內外空氣流通,以免胎內空氣壓力變化破壞泥胎。最後一道工序是著色和刷“明油”,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

題材作品

聶家莊泥塑題材豐富,但大都離不開吉祥、如意、喜慶、辟邪、有趣,其題材可以概括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求吉納祥、辟邪祛惡的題材,這種題材在聶家莊泥塑中占了很大的部分,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美好、平安的願望,比較常見的有中國年畫中多用的吉祥素材,如:《對獅》《麒麟送子》《招財進寶》《金玉滿堂》《武財神》《鐘馗》等,另外,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也是聶家莊泥塑常表現的素材,如:《八仙過海》《西遊記》《紅樓十二釵》等。
第二類是兒童類題材,這一題材多以可愛、逗趣的造型出現,比較常見的是叫虎、搖猴、叫雞等發聲玩具,還有小部分是不發聲的擺設,多採用詼諧、可愛、逗趣的造型,如:《虎》《猴》《馬》《豬八戒背媳婦》等。
第三類是民俗供奉品,這一題材的作品有:關公像、觀音像、傳統廟會上的拴娃娃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聶家莊泥塑以藝術的方式反映了山東省高密市當地的社會狀況和風土人情,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山東地域文化和民俗民風的研究考察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泥塑(聶家莊泥塑)(聶家莊泥塑)
聶家莊泥塑
傳承狀況
社會生活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無論在都市還是在城鎮鄉村,玩具市場都已被電動、塑膠、毛絨、遙控類的產品迅速占領,這對聶家莊泥塑的銷路衝擊很大。在此狀況下,聶家莊泥塑後繼乏人,舉步維艱,陷入發展困境,急需保護扶持。
傳承人物
聶希蔚,男,漢族,1938年9月出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泥塑(聶家莊泥塑),山東省高密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高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獲得“泥塑(聶家莊泥塑)”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高密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1983年2月,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山東民間工藝美術展覽”,聶家莊泥塑在活動中展出。
1984年6月5日至7月3日,山東高密民間藝術展覽在首都博物館舉辦,聶家莊泥塑在活動中展出。
1987年1月,日本舉辦了“山東高密民間藝術展覽”,聶家莊泥塑在活動中展出。
2011年1月20日,“我們的節日——百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迎春展示活動”在北京市開幕,聶家莊泥塑在活動中展出。
2019年11月25日,山東文化周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聶家莊泥塑在活動中展出。
榮譽表彰
1978年8月,聶家莊泥塑參加“昌濰地區工藝美術展覽”,獲得一等獎。
1979年4月,聶家莊泥塑參加“山東省工藝類術創新評比會”,獲得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