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名稱
| 聶家河
|
外文名稱
| Niejiahe
|
別名
| 漁洋古鎮
|
所屬地區
| |
下轄地區
| 1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64個村民小組
|
政府駐地
| 尹家灣
|
地理位置
| 宜都市西南部
|
位於 | |
人口
| 18479人
|
鎮域面積
| 114.56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 | 22645畝 |
山林面積 | 106530畝 |
氣候
| 溫和
|
譽為
| 全國環境優美鄉鎮(2007年)
|
自然氣候
自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7℃,
年平均降雨量1260毫米,全年無霜期232天,年
日照時數1738.9小時。平均海拔427米,最高點782米,最低處72米。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優越。地處宜都市中部地帶,近鄰市區和長江、
清江,省道五宜公路和五宜複線貫通全鎮東西,是鄂西通往東南沿海的重要門戶。
行政規劃
|
人口
| 18479人
|
面積
| 115平方千米
|
1個居委會
| 聶家河
|
9個村委會
| 聶家河
| | 肖家崗
|
鄧家橋
| 肖家隘
| 丁家坪
|
鳳凰池
| 白家埫
| 王家坪
|
資源狀況
農業資源豐富。有2萬畝耕地和10萬畝山林可發展各類農業產業,盛產
柑橘、桑蠶、茶葉及其它小水果和藥材、棕櫚、松杉等特產品。
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有重晶石、大理石、
石灰石等礦產品,大多具有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的特點。
水力資源豐富。漁洋河流經該鎮15公里的河段上,建有
梯級水電站5座,總裝機容量5萬千瓦,年發電量1.2億千瓦時。
旅遊資源豐富,鎮內已開發的大型溶洞——
古潮音洞,且與
漁洋河流域梯級電站一線串珠,開發前景廣闊。
房產資源豐富,曾是國營“三線”企業聚集地。隨著逐步搬遷,大量閒置房產可為投資建廠節省大量資金,提供便利。
郵電通訊便捷。已開通光纖
程控電話,程控電話容量達3.6萬門。相繼開通了2座移動通訊基站,2座聯通通訊基站,4座小靈通站,開通了廣播電視寬頻網和政府辦公專網,形成了方便、快捷的通信網路。
服務功能齊全。中國小全面達標,有5個規範的鎮級醫療單位,建成了6個
有線電視站和一個文化娛樂中心,設立了2個保險辦事處,形成了具有山區特色的景點式集鎮群,飲食娛樂,就醫入學,經商生活極為方便。
經濟發展
聶家河鎮農村經濟活躍。2008年全鎮
工農業總產值達到3.8億元,農村人平純收入達5022元。工業基礎較好,工業產值達到2.4億萬元,初步形成以水能發電、機械製造、油漆化工、建築建材、生物科技等為骨幹的一批行業和產業,近幾年,聶家河鎮加大對外招商引資力度,以優惠的政策吸引了浙江、黑龍江、
宜昌等外地老闆來鎮投資、聯營、租賃、承包企業,為本鎮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寧夏省西吉縣
地名是河,其實只是名。
|
中文名稱
| 聶家河
|
外文名稱
| Niejiahe
|
所屬地區
| |
地理位置
| 西吉縣城西南
|
面積
| 46.6 km2
|
氣候
| |
自然災害
| |
| 427.9 mm左右
|
基本概況
寧夏
西吉縣聶家河,地名是河,其實只是名。該流域位於西吉縣城西南約25公里處,總面積46.6 km2,
水土流失面積44.9 km2。這裡屬中溫帶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多風沙,夏季炎熱少雨,秋涼霜早,冬季寒冷乾燥。年均
降水量427.9 mm左右。常年來,這裡的人們似乎習慣了低溫、大風、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的長期侵擾,農業生產條件差、
勞動生產率低,制約著經濟社會發展,山區民眾的生活一直處於
貧困線以下。
不治之河
聶家河流域內坡
耕地面積多、荒山荒坡面積大、地形複雜、溝壑縱橫、表土極薄、
水土流失嚴重,年均
侵蝕模數6000噸/ km2以上的惡劣條件,成為
西吉縣歷屆黨委、政府的“心病”。要改善惡劣的生態環境,只有想辦法治理水土流失,才能使經濟經濟社會得到健康發展。2000年開始,在水利部、寧夏自治區、
固原市黨委、政府和寧夏水利廳等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西吉縣開始了聶家河流域綜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為突破口,大念“水”字經,大做“水”文章,“保水、蓄水、用水、
節水”,逐步探索出一條以“二上三進”和 “壩、窖、池”聯網運用模式破解水土流失難題的新路。
二上三進
即“林草上山頂,農田上緩坡,壩系進溝道,科技進農田,畜牧進農戶”;“壩、窖、池”聯網運用,就是以淤地壩建設為龍頭,以水的高效利用為核心,豐水期利用小型抽水設備將壩內蓄水抽送到地頭預先建好的池、窖中;枯水期則有序釋放蓄水,以備灌溉急需,緩解旱情,使
水資源得充分利用。
引水上山
發展水澆地。這在從前是難以想像的事。流域內民眾在技術人員和扶貧工作隊的幫助指導下,改土治水,治窮致富,同時積極調整種植結構。流域內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昔日溝壑縱橫、禿梁枯嶺的窮山溝,如今變得林木枝繁葉茂、田野鬱鬱蔥蔥,生態經濟林將山區裝扮成田園美景。經濟型
林果業發展紅紅火火,今年特大
旱災前依然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景象。
治理模式
如今的西吉聶家河流域,21379畝高標準
水平梯田扮靚了山地,8座
骨幹壩、9座
淤地壩和6座蓄水池、372眼水窖,將珍貴的水資源積蓄了起來。有了水,16178畝水保林營造了起來,人工種草8482畝,治理面積30.69平方公里,
植被覆蓋率從治理前的2.3%上升到現在的21.5%,人均有糧由369.1公斤提高至565.9公斤,人均純收入由以前的923元提高到2500元,聶家河小流域一躍成為全縣屈指可數的富裕村,初步實現了“山變綠,水變清,地變平,路暢通”,形成了“山頂林草平衡區、山腰基本農田區、溝底壩庫經濟區、村莊美化風景區”的治理模式。旱塬之上聶家河,走出了一條
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