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聶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傳統文化。相傳,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女媧曾在此摶泥造人、練石補天、制婚嫁、教農耕、並建都於此。早在春秋之前,人們就在這裡築城祭祀,取名“媧城”。現存女媧城遺址、媧陵、龍泉寺,均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後,在女媧陵園內建成了媧皇殿、補天殿等五大宮庭式建築。殿宇飛檐斗拱,碧瓦琉金,濃蔭匝地,風光怡人。每年海內外華夏子孫紛紛來此祭祖瞻仰,遊人如織,日客流量最多可達10萬人以上。
基礎設施
聶堆是典型的農業大鎮。土地多為兩合土,土層深厚,土地肥沃,農產品資源豐富,盛產小麥、雜果、棉花等,是遠近聞名的辣椒生產基地、木耳生產基地。歷來有糧棉之倉、雜果之鄉的美譽。
聶堆鎮環境優越,具有較好的基礎設施。電信業發展迅猛,現有固定電話3400門,行動電話已基本普及;文教、衛生體系健全,全鎮有國小22所,在校生6000餘人,國中1所,在校生2000餘人,鎮級中心醫院1所,並有遍布各村、設施較為完善的衛生醫療網路。飲食文化豐富,尤其是獨具風味的“熱羊肉”,是居住於聶堆鎮道南村的回族民眾的一道名吃。
地名由來
商王
武丁,死後葬於縣城東北20里處,稱為皇陵。武丁死後,隨駕聶王,護墓三年死於此;為聶王墓封大土堆,後人居住於此,稱之為“聶堆”。
旅遊
女媧城遺址
位於思都崗村西,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200餘畝,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淵源,它東與淮陽“太昊陵”遙相呼應。傳說女媧和伏羲兄妹相婚而成夫妻,同為人類始祖。
女媧曾用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拆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人們得以安居。後人在此修“女媧墳”建“女媧閣”。由於歷史文物保存完好。現存大殿五座,東西廂房80餘間。每逢初一、十五來此燒香拜佛的人達十餘萬之多。女媧城有“女媧城,女媧陵,龍泉寺,玉石井,龍潭”等八處旅遊景點。是
中原之行旅遊廟拜的理想去處。
龍泉寺
位於思都崗村南,它與
女媧城相距不足2公里,相傳寺前有一潭,泉水清澈,其深莫測,終年不涸,故名“龍泉”。龍泉寺大殿供佛,小殿寅賓齋房,禪房東西相對,大殿前則水陸會殿,小殿地藏王殿,伽藍殿相西而居東;六祖殿東向而居西。又前者山門南居,四大天王在焉。牆垣高峭,而僧房之棋布百餘間。林木茂盛,景色清幽,是旅遊度假之勝地。
養殖基地
聶堆前宋黃牛育肥基地,占地面積20餘畝,投資200萬元。存欄250頭,年出欄650頭的養殖規模。2002年元月被邦傑集團定為肉牛收購點。
特色產業
良種豬精液供應站
道陵崗良種豬精液供應中心成立於1999年,年存欄公豬35-50頭;品種有:
大約克杜洛克長白,2008年開展人工受精業務,2008至2015年連續被評為
河南省生豬良種補貼項目供精單位。供應站於2012年本著“
遠離村莊 遠離人群”的目標進行擴建,新場寬闊衛生、設備齊全、種豬測定達標。
約克夏豬,又叫大白豬(Large white或Yorkshire),在雜交配套生產體系中主要用作母系,也可用作父系。大約克夏豬體格大,體型勻稱。耳直立,鼻直,背腰微弓,四肢較長,頭頸較長,臉微凹,體驅長,全身被毛白色,故稱大白豬。成年公豬體重250~300千克,成年母豬體重230~250千克。
杜洛克:杜洛克豬具有增重快,飼料報酬高(料肉比為2.8~3.2∶1),胴體品質好、眼肌面積大、瘦肉率高等優點,在生產商品豬的雜交體系中適合做終端父本。
長白豬:體軀長,被毛白色,允許偶有少量暗黑斑點;頭小頸輕,鼻嘴狹長,耳較大向前傾或下垂;背腰平直,後軀發達,腿臀豐滿,整體呈前輕後重,外觀清秀美觀,體質結實,四肢堅實。
何那村木耳培發基地
何那村位於聶堆鎮的西南方向4公里處,緊鄰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女媧城,該村於1994年有零星農戶開始栽培食用菌,1997年已經形成初具規模的食用菌培發基地。初步估算該基地實際年產濕木耳等食用菌260噸以上(晾乾後折合50噸左右),栽培以木耳、平菇、香菇、雞腿菇、銀耳、草菇等食用菌及菌種為主,其中木耳產量最大,品種較多,例如
黃背木耳、白背木耳、毛木耳、
皺木耳、
黑木耳……等品種木耳銷往國內各個城市,每年木耳收穫季節都吸引大量客商前來搶購。
重點鎮
聶堆鎮於2014年7月21日入選全國重點鎮
重點鎮是小城鎮建設發展的重點和龍頭,這次增補調整將符合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潛力大、服務功能較完善、規劃管理水平較高、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等6項條件的小城鎮列入候選名單,並進行綜合評選。此次名單確定後,國家有關部委將研究制定重點鎮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建立全國重點鎮動態調整機制,指導和支持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重點鎮將有望在政策、土地及項目安排上獲得扶持。
地圖信息
地址:周口市西華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