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無哀樂,中國民族實驗音樂樂隊,2018年成立於湖北武漢,樂隊成員有楊宗勛、熊茗玥、楊雲欽、張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聲無哀樂
- 組合成員:楊宗勛、熊茗玥、楊雲欽、張博
聲無哀樂,中國民族實驗音樂樂隊,2018年成立於湖北武漢,樂隊成員有楊宗勛、熊茗玥、楊雲欽、張博。
聲無哀樂,拼音是shēngwú'āilè,是一個文化術語。釋義音樂本身沒有哀樂之情。解釋音樂本身沒有哀樂之情,只是可以寄寓和激發情感。由三國時期的嵇康(223—262,或224—263)提出。嵇康將心情、意志與音樂區分開...
《聲無哀樂論》反映出的主張音樂脫離封建政治功利的音樂思想與主張“禮樂刑政”並舉的官方音樂思想,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中音樂美學思想兩大潮流的源頭。作者簡介 嵇康(224—263,一說223-262),字叔夜,漢族,三國時期魏國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
聲無哀樂,中國民族實驗音樂樂隊,2018年成立於湖北武漢。樂隊介紹 “聲無哀樂”是一支來自武漢的民族實驗融合樂隊,成立於2018年。樂隊名取自嵇康《聲無哀樂論》,音樂的核心思想也是對其的揚棄。樂隊風格 樂隊成員受梁奕源,李帶菓,劉以達等音樂家影響啟發較深。樂隊風格以民族樂器為核心驅動力,加入電子樂器(常用...
《禮記·樂記》《聲無哀樂論》註譯與研究是2023年崇文書局出版圖書,作者是蔡仲德。內容簡介 本書於1997年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2023年崇文書局再版,改書名為《註譯與研究》,與原版相比,篇目做了調整,內容更加集中。本書整理、收錄了作者對《禮記·樂記》《聲無哀樂論》《荀子·樂論》和阮籍《樂論》的...
《《樂記》《聲無哀樂論》注釋與研究》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仲德。目錄 第一部分 《樂記》注釋與研究 《樂記》注釋 《樂記》作者辯證 《樂記》作者再辯證(三題)《樂記》作者再再辯證——與呂驥先生商榷 與李學勤先生辯《樂記》作者問題——兼論學術信息交流 河間獻王劉德評傳 《樂記》...
嵇康·聲無哀樂論 《嵇康·聲無哀樂論》是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吉聯抗。
嵇康:聲無哀樂論 《嵇康聲無哀樂論》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吉聯抗,嵇康。內容介紹 目次 例言--1 音樂家嵇康及其音樂思想(代序)--3 嵇康:聲無哀樂論--12 琴賦--56 琴賦初探--61 [附錄]阮籍:樂論--72
和聲無象是三國魏嵇康用語。對音樂審美性質的一種表述。《聲無哀樂論》:“夫哀心藏於苦心內,遇和聲而後發;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象,指哀樂等情感形象。意為音樂不具有情感形象。嵇康認為音樂本身並無確定的感情形象,但卻能誘發、加強審美者原有的各種感情‘若審美者原無情感波動,則音樂只可能引起“躁...
自然之和是三國魏嵇康用語。為論證“聲無哀樂”而提出。《聲無哀樂論》:“音聲有自然之和,而無繫於人情。”認為音樂的和美是一種物質屬性,與演奏者的主觀情感無關。先秦已有以和為美的音樂美學觀點,認為音樂美是由聲音的清濁、小大、短長、疾徐等各種對立因素適當配合而達到的和諧統一。嵇康承襲了以和為美...
①聲無哀樂:嵇康著有《聲無哀樂論》,略謂音聲無常,隨人的感情而分哀樂,其本身並不具有哀樂的表情意義。按:“聲無哀樂”中關於“聲”的釋義,各有不同的理解。養生:嵇康著有《養生論》,論養生之道,要求修身養性,順應自然,自足於懷,不逆天性,言盡意:晉代歐陽建著有《言盡意論》,反對玄學所主張...
心聲二物 心聲二物是三國魏嵇康美學思想。為論證“聲無哀樂”而提出。《聲無哀樂論》:“心之與聲,明為二物。”舊傳春秋時叔向生子,叔向母聞其啼聲而知有豺狼之心,必喪其家。嵇康反對此說,認為聲音之善惡取決於發聲器官,與其心性無關,不能由聲音揆度人心。音樂和美與否,“無繫於人情”。
作者以潑墨筆法,寫了蟋蟀的鳴聲,連用排比二十七句。用大量的聯想,比喻,模擬蟋蟀的鳴聲,說它像驪姬的中夜飲泣,像韓娥的一曲哀音,像王嬙出塞的夜奏琵琶,像木蘭織素的當閨嘆息……這一連串能引發人無盡想像的故事,把人引入歷史的大漠之中。雖然嵇康主張“聲無哀樂”,但,聽此蟲鳴,讀這段文章,難免有一...
《廣陵散》更是成為十大古琴曲之一。文學創作主要是詩歌和散文。詩今存50餘首,以四言詩為多,占一半以上。散文《聲無哀樂論》《與山巨源絕交書》《琴賦》《養生論》等是千秋相傳的名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3卷,已散失,僅存10卷本;明人刻有《嵇中散集》;魯迅輯校《嵇康集》,收入《魯迅全集》中。
(21)舊雲,王丞相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①。然宛轉關生,無所不入②。【注釋】①聲無哀樂:嵇康著有《聲無哀樂論》,略謂音聲無常,隨人的感情而分哀樂,其本身並不具有哀樂的表情意義。按:“聲無哀樂”中關於“聲”的釋義,各有不同的理解。養生:嵇康著有《養生論》,論養生...
初到靈隱,求所謂“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竟無所有。至韜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讀,雨中泉可聽,恨僧少可語耳。枕上沸波,競夜不息,視聽幽獨,喧極反寂。益信聲無哀樂也。譯文 初二那天,雨中上韜光庵,樹叢霧氣繚繞,如同輕紗,雨水從樹梢滴落,好像江海傾覆。疲倦時可以蹲坐在石頭上或靠...
穎然,漢語辭彙,拼音yǐng rán,解釋為卓越貌。出自《聲無哀樂論》。解釋 卓越貌。出處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聲音自當有哀樂,但闇者不能識之。至鐘子之徒,雖遭無常之聲,則穎然獨見矣。”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書》二:“執事姿略穎然出常士之表,應進士中甲科,舉方正為第一。”宋...
《樂記》以後,嵇康提出"聲無哀樂"論,認為"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於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而後發,則無繫於聲音",他突出了音樂本身的藝術特點,力圖使音樂"越名教而任自然",並肯定"鄭聲是音聲之至妙",這是向《樂記》等儒家傳統音樂思想發起了挑戰。馮夢龍也認為民間音樂"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
這個轉變的最初代表,便是嵇康和他的兩篇名作──《聲無哀樂論》及《琴賦》。《聲無哀樂論》的主要觀點是:否認音樂具有人的情感內容,認為音樂的本質僅在於聲音的單、復、高、埤、舒、疾等所構成的形式方面,音樂的美即由樂音組成的形式美。“聲無哀樂”論總的傾向是強調音樂藝術的獨立性,否定音樂與社會政治...
從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張載的“太虛即氣”,到程朱的“體用一源,顯微無間”,陸王的“宇宙是吾心”的心體物用論,都汲取了王弼玄學體用論的思想方法。【竹林時期】代表人物:嵇康 重要著作 :《聲無哀樂論》,《養生論》,《釋私論》核心思想 :1,自然名教 :“越名教而任自然”針對司馬氏集團用以篡權的...
標識(讀音是biāoshí或biāozhì)是一個漢語辭彙,字義均同“標誌”。最早見於三國魏·嵇康 《聲無哀樂論》。本義表明特徵的記號或事物;好引申指表明某種特徵。釋義 ①標示識別。②用來識別的記號。出處 三國·魏·嵇康 《聲無哀樂論》:“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異號,趣舉一名以為標識耳。”一...
在他們“尚通脫”的風氣的影響下,出現了象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那樣思想新穎的音樂美學論著。它的主旨就在於打破以《樂記》為代表的儒家音樂思想的控制,為那些被稱為“鄭衛之音”和“亡國之音”的俗樂爭取一個合法的地位。嵇康的這種觀點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論中得到了共鳴。李世民認為被視作亡國之音的《玉樹後庭...
常音,是漢語詞語,拼音是chángyīn,解釋是正常的音調。解釋 正常的音調。出處 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昔伯牙理琴,而鐘子知其所至;隸人擊磬,而子產識其心哀;魯人晨哭,而顏淵審其生離:夫數子者豈復假智於常音,借驗於曲度哉?”晉·陸機《文賦》:“塊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緯。”唐·...
“越名教而任自然”,認為名教與自然未必相和,故崇無崇無,反對名教。“默然從道,懷忠抱義,而不覺其所以然。”——嵇康《聲無哀樂論》“聊以娛無為之心,而逍遙於一世。”——阮籍《達莊論》“以無為用,不以人物為事”——阮籍《大人先生傳》元康時期 以裴頠(263-300)、郭象(約252~312)為代表 ...
文藝鑑賞心理學亦稱“文藝接受心理學”。研究文藝鑑賞、接受中的心理機制、功能、特徵和運動規律的科學。是美學、文藝學、心理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相結合的學科。審美心理學、文藝心理學的分支學科之一。中國先秦《國語》的“聲一無聽”說、《樂記》的“心物感應”說、二國魏嵇康的“聲無哀樂”說、南朝宋宗炳的“暢...
《廣陵散》更是成為十大古琴曲之一。文學創作主要是詩歌和散文。詩今存50餘首,以四言詩為多,占一半以上。散文《聲無哀樂論》《與山巨源絕交書》《琴賦》《養生論》等是千秋相傳的名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3卷,已散失,僅存10卷本;明人刻有《嵇中散集》;魯迅輯校《嵇康集》,收入《魯迅全集》中。
如果說伯牙子期的“善鼓”和“善聽”是一種默然於心的知音,那么,王褒的“樂而悲之”則是直指心源的“知音”,其後嵇康留世的《聲無哀樂論》則上升為打通音樂和人精神以及情感世界的“知音”。伯牙子期的“知音”為後世知音文化定型,王褒的“樂而悲之”為後世知音文化定調,嵇康的“聲無哀樂”為後世“知音...
細讀傅嘏的《才性論》、王粲的《去伐論》、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夏侯玄的《本無論》、王弼的《易略例》、何晏的《道德論》等,都是獨出心裁,論點銳利而精密,這些都是當時論文中比較精采的。此外,如李康的《運命論》,在論述命運方面雖然和王充的《論衡》相同,《運命論》的文采卻超過了《論衡》。陸機的《...
弦管,漢語詞語,讀音xián guǎn,意思是弦樂器和管樂器。泛指樂器。解釋 弦樂器和管樂器。泛指樂器;泛指歌吹彈唱。出處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此必為至樂,不可托之於瞽史,必須聖人理其弦管,爾乃雅音得全也。”唐 崔亘 《春怨》詩:“妾有今朝恨,君無舊日情。愁來理弦管,皆是斷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