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UNESCO Project on 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稱EPD。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
  • 外文名:UNESCO Project on 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簡介:教育項目
  • 簡稱:EPO
EPD教育項目的內涵可概括為:通過對青少年和全體社會成員進行環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改善環境、提高人口素質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世紀中葉,科學技術的進一步促使已開發國家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在享受著科學技術帶來的各種便利和城市化進程帶來的繁榮的同時,也愈加頻繁地看到並感受到不斷增多的環境問題。嚴酷的現實使人們認識到,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會給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威脅。由此,關注人類生存環境的呼聲日漸高漲。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首屆人類環境會議,提出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確定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設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布《人類環境宣言》。197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布《國際環境教育計畫(ieep)》,召開國際環境教育研討會。1977 年,首屆政府間環境教育會議在提比里西召開,發表《提比里西政府間環境教育會議宣言和建議》。1987年,聯合國發表了由布倫特蘭夫人主持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完成的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首次對可持續發展概念做出了科學定義。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表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鄭重宣告促進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責任”。2002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進一步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確定為可持續發展的三個重要支柱,並確定了國際社會進一步推進可持續發展事業的努力方向。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推進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epd)教育項目,其目的在於通過全世界各國的努力,把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人口教育聯繫起來,動員廣大青少年和全社會成員積極參與,以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自1998年以來,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的高度重視與直接指導下,北京教科院科研人員組織北京市部分中國小在全國率先起步實施這一項目,取得了有效推進素質教育的顯著成果。以此為基礎,上海、江蘇、山東、浙江、廣東、湖南、河北、內蒙等8個省市自治區在陸續開展了epd教育項目的實驗研究,廣泛推進了基礎教育領域的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目前,北京市9個區縣近200所學校參與了epd教育項目的實驗研究。全國epd教育成員學校已發展到1000多所,10000多名教師參加了實驗,直接接受epd教育的學生50餘萬人。現在,這一項目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實施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項目,並且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他有關國際組織的關注,被評價為開發中國家甚至不少已開發國家的樣板項目。自1999年以來,已先後舉辦了6期epd教育國家講習班。來自各地1000餘名教育工作者接受了培訓。以epd教育項目為載體,全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日益關注並主動開展起來對青少年和全體公民的環境保護、關愛生命與關注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目前, 北京、上海已經在市、區、學校等三個層面上基本建立了地區epd教育組織網。其他地區的epd教育組織網路正在陸續建設過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