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光緒五年(1879年),由兩座學校合併而成的聖約翰書院(St.John'sCollege)選址於當時租界外的滬西地區、距外灘5千米左右的梵皇渡極斯菲爾路(JessfieldRoad,即萬航渡路)附近,蘇州河以南、兆豐花園以北的一塊三角地。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第二代教學樓在原址上建起,名為懷施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樓改由校友
鄒韜奮名字命名,即韜奮樓。
懷施堂建成稍後些,聖瑪麗亞書院的思丁堂落成。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用於實驗室和學生宿舍的科學館落成,又稱格致室,即格致樓。是中國大學中第一棟專門用於教授自然科學的校舍。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書院更名為聖約翰大學。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思顏堂落成。以紀念為創辦聖約翰書院出力最多的中國人
顏永京,也是一幢合院式建築。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宿舍思孟堂也建成使用。
民國二年(1913年),校友和學生們籌款建造周年堂,以慶祝校長
卜舫濟任職25周年。該樓民國五年(1916年)建成,學校的圖書館搬至這裡,所以該樓也稱為羅氏圖書館。
民國七年(1918年),學校募捐籌建一座帶有室內游泳池的體育館,次年11月落成,為紀念民國四年(1915年)去世的顧斐德教授而命名為顧斐德體育室,這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化大學體育館之一。
民國十二年(1923年),新科學館(現為司法鑑定科學研究院)又在蘇州河東岸校園建成,館內全部配備現代化的儀器設施,堪稱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大學理科教學樓之一。
民國十三年(1924年),聖約翰中學將原來的聖瑪麗亞書院思丁堂擴建為西門堂,形成合院式建築,也就是東風樓。
民國十八年(1929年)底,交誼樓落成。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夏,蘇州河上連線校園兩岸的學堂橋建成。次年,聖約翰中學新樓樹人堂竣工。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籌建斐蔚堂,落成後為教室。1951年3月,為紀念因五卅慘案而引發的“六三”愛國壯舉,改名為六三樓。
主要建築
綜述
聖約翰大學近代建築有懷施堂(
韜奮樓)、羅氏圖書館、思顏堂等。主要建築形式為中西合璧。
懷施堂
懷施堂,是一座規模較大的合院式建築,功能包含教室、宿舍、餐廳、圖書館、集會禮堂等。懷施堂基地面積約3242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61平方米,是校園的主體建築,為二屋磚木結構四合院教學樓。懷施堂以鐘塔展開的兩進合院式布局,容納和組織了學習、生活和聚會活動等各種功能,保持了校園親切的尺度和寧靜的氛圍,體現了建校之初“小規模教學”的辦學理念,也有利於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動。這種合院類型源自美國大學的校園建築,甚至還可溯源至更早的牛津、劍橋這樣的歐洲中世紀學府。
懷施堂由艾特金森的公和洋行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設計圖紙是在美國繪就,再拿到上海進行施工。建築帶殖民地外廊式的建築風格,而屋面卻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小青瓦、四角飛檐屋面,這種建築風格影響了以後整個聖約翰大學的建築造型。牆體以青磚為主,配以局部紅磚線條和拱券,欄桿均採用木花板形式。木門、木窗、木地板、木樓梯,共有教室87間。南面中央原設計是四層重檐塔樓,後採納了顧裴德教授的提議,改為鐘樓,大鐘是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E.HDQABDI聯合公司鑄造,這面大鐘不但滿足了學校師生的需要,也方便了吳家宅一帶的百姓。在1959年的大修中,鐘樓被改成單檐五層樓。這幢建築當時耗資白銀31834兩(合2.6萬美元),其中2萬美元在美國募得,其餘由中國教友捐助。為紀念聖約翰大學的創始人施勒楚斯基(即施約瑟),在該樓落成典禮上,正式命名為懷施堂。
思顏堂
思顏堂,是建築群中唯一一個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建築,紀念的是為聖約翰大學建校作出貢獻的中國牧師顏永京。俯視呈現U字型,採用中西結合建築形式,樓項四欠皆為曲線形,東側南頂以陽台護欄式裝飾。
顧斐德紀念體育室
顧斐德紀念體育室,是一座紅磚建築,門前有石鼓,屋頂有飛檐,中國風格濃郁。顧斐德紀念體育室是中國第一個現代化意義上的體育館。當時體育館裡有一個長60英尺、寬20英尺的游泳池,是上海學校的第一個游泳池。這所建築里有一座“體育文化博物館”,收藏了134件藏品,紀念中國奧委會的誕生地。
六三樓
思顏堂對面,是六三樓。落成時稱為斐蔚堂,為紀念民國十四年(1925年)該校的“六三”愛國壯舉,改名為“六三樓”。
交誼樓
交誼樓,是聖約翰大學建築群中較晚落成的,也是唯一由中國建築師設計的作品。在建築師範文照的設計下,交誼樓呈現明顯的中國宮殿式建築風格。聖約翰大學的所有建築都有中式飛檐,但大部分飛檐之下的細節不清,只是簡單裝飾,但交誼樓的飛檐下的椽子出挑,都做得較到位。大門的圓拱也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做法。這裡也是華政校園內一處重要的紅色地標,是“解放上海第一宿營地”。1949年5月27日是上海解放日,5月26日凌晨,陳毅總司令帶著第三野戰軍進入上海,選擇了聖約翰大學交誼室作為宿營地。
建築特點
聖約翰大學是開近代中國中西合璧校園建築之先河,半個多世紀裡秉持“務將中國房屋之特質保存”的設計理念,又汲取地域傳統建築的靈動和簡樸,使一種風格在不同時期發展形成的多樣性得以集聚,又與校園內外的自然環境滲透、融合,為學生們構建了既有秩序感又親切宜人、既多樣又統一的學習、生活空間。
聖約翰大學近代建築大多採用了四角起翹的中式屋頂。中式屋檐建築的屋身,完全是西式的。合院類型在懷施堂的設計中已有明顯轉變,那就是原本合院內立面才有的外廊,現在外立面上亦設定了,空間更加開放和活躍。到思顏堂,合院已成半圍合式的。無論是合院式建築,還是單幢宿舍樓格致室和思孟堂,四角起翹中式屋頂下的這種連續拱廊立面,大都是磚木結構,紅磚、青磚相間的清水磚牆砌築,這也是當時上海租界內最早的西式建築形式,稱為外廊式建築(VerandaStyle)。
羅氏圖書館、顧斐德體育室、新科學館為代表,這些建築屋頂依舊是四角起翹的歇山頂,但部分形式更加接近中國傳統建築的做法,日趨自然。同時,隨著建築技術的發展,這些建築從磚木體系轉向鋼筋混凝土和磚木結構的混合,建築立面不再使用外廊式,而更多採用紅磚清水牆,形式簡潔,開窗整齊而有節奏,窗面也越來越寬敞。這時的建築在屋檐下或窗台下仍有部分石材裝飾構件,造型和紋樣時有中國傳統特色,又經抽象組合,建築藝術的整體感有所增強。這種品質在羅氏圖書館的立面和轉角設計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但圖書館二樓藏書和閱覽室,又完全是西式布置。
交誼樓中西合璧建築風格又有了新的面貌。因特殊紀念意義和禮堂功能需要,大樓須有隆重的形式。最終,約大校友、後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成回國的范文照受邀擔綱了此項設計任務。這是第一位走進校園的中國職業建築師,由於更熟悉中國傳統建築語言,又有良好西方學院派建築教育背景,他設計的這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樓,無論是中式屋頂、西式屋身的三段式構圖,還是立面主樓層清水紅磚牆與窗間朱紅色混凝土圓柱組合,或是屋檐下模仿傳統彩繪的裝飾梁枋,甚至屋脊裝飾獸的點綴,都比例得當,渾然一體。當然,仔細分辨可以發現,交誼樓的屋頂、紅柱和裝飾紋樣,明顯是向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學習和轉譯而來,這與校園中其他建築更多學習傳統民居建築形式是不同的,是當時竭力推崇的“中國固有式”風格。
樹人堂和斐蔚堂,為兩棟鋼筋混凝土結構、紅磚外牆的建築,雖然從立面設計中可以感受到時代的影響,但它們仍冠以歇山頂和類似廡殿頂的中式屋頂,走近建築,還能在入口位置等細部發現帶有中國元素的處理。
文物遺存
紀念章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5月20日,聖約翰大學舉辦了中國歷史上公認的第一次體育運動會。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聖約翰大學教務長、體育部主任沈嗣良率中國短跑名將
劉長春參加在洛杉磯舉辦的第10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如今在體育室里的體育文化博物館內,還展出著沈嗣良從洛杉磯奧運會帶回的紀念章。
懷施堂大鐘
懷施堂鐘樓大鐘是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E.HDQABDI聯合公司鑄造。
歷史文化
聖約翰大學
聖約翰大學(St.John'sUniversiy)是近代中國大學之一,曾享有“東方哈佛”美譽,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意義。2021年9月,隨著蘇州河華東政法大學段濱河步道改造完成並正式向公眾開放。
相關人物
施約瑟,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生於立陶宛,猶太血統,雙親早逝,自幼失怙,童年時代受教於猶太教拉比。清鹹豐四年(1854年),24歲時赴美國受洗基督教。清鹹豐九年(1859年),來華傳教,懂20國文字,講13種語言,對漢語語言文字頗有研究。清光緒三年(1877年),升任美國聖公會上海主教,主張創辦聖約翰書院。
民國二年(1913年)2月1日,
孫中山先生因卜舫濟校長邀請出席學校冬季休業式。在能容納600人的思顏堂的大禮堂中,孫中山發表演說,論述了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告誡聖約翰學子:“既有智識,必當授人。民主國家,教育為本。人民愛學,無不樂承,先覺覺後,責無旁貸,以若所得,教若國人,幸勿自秘其光。”
鄒韜奮,是中國新聞出版史上人物之一,政論家和出版家。他參與了上海的抗日救亡運動,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他回響中國共產黨全民抗日的號召,在上海發起成立了全國各界抗日救國會。1995年,在鄒韜奮百年誕辰之際,韜奮樓中心庭院立起了他的半身塑像。
相關事件
民國十四年(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約大學生群情激昂,於6月3日在大禮堂集合抗議,校方隨即干涉,引起軒然大波,許多學生與員工離校,於8月另組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寓意中華民族如“日月光華”。為紀念此次事件,在旗桿所在的草坪旁建造的斐蔚樓也被命名為“六三樓”。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聖約翰大學內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支部成立。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上海高校第一個黨總支又在此成立。自此交誼室成為中共地下黨聖約翰總支部的基地。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在指揮淞滬戰役中,於26日凌晨進駐上海,其第一宿營地就是這座交誼室。
文物價值
聖約翰大學近代建築群格局完整,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和建築欣賞價值。同時承載著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七十餘年新中國法學教育的歷史記憶,也呈現出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海”城市文脈。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聖約翰大學近代建築位於上海市長寧區
萬航渡路1575號。
聖約翰大學歷史建築群(交誼樓-解放上海第一宿營地) 交通信息
步行:自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政府步行前往聖約翰大學近代建築,路程約920米,用時約14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