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源寺

聖源寺

聖源寺是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這在白族村莊中是少見的。聖源寺原名聖元寺,寺里有一塊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立的《重修聖元西山記 》。聖元寺始建於南詔,到大理國時已經是香火旺盛的佛寺了。寺的建築原來坐北朝南,經過明代的重修,到了 清康熙年間修葺時改寺為坐西朝東的四合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源寺
  • 屬於: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原名:聖元寺
  • 始建於南詔
基本概述,寺廟傳說,寺廟布局,寺廟特色,文化價值,

基本概述

聖源寺位於大理喜洲鎮慶洞村西面,距離古城20公里,是規模較大的佛教建築群,始建於隋朝末年,後經多次重修。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過去有殿、閣、庵、堂,由於 建築的巨觀,歷代都有維修,但因水患,現在僅存神都,聖源寺、觀音閣三所。寺院坐西向東,有濃厚的白族建築風格,與門相連的照壁檐下,有豐富多彩的藝術裝飾,和門樓渾然成為一體。最令人讚嘆的是,正殿上的二十扇一堂的木格子門,每扇高一丈,寬兩尺,扇扇都是浮雕,刻工精細層層透明,二十扇浮雕,組成了一套“白國因由”的傳說,每幅圖上,都有簡潔的文字說明,是一份極為可貴的藝術珍寶。

寺廟傳說

在聖元寺北面,又有一座叫做“神都”的廟宇。神都是這一帶最典型而且很有名氣的白族本主廟,老百姓稱它是中央皇帝廟或“建國神宮”,稱廟裡最大的 本主神為“五百神王” ,統率著周圍71個村莊的本主,他的神號很嚇人:“靈鎮五峰建國皇帝”。這箇中央皇帝確實非同一般,傳說他是南詔功臣清平官、又是大理國王族段氏的遠 祖 ,名叫段宗榜。他因為奉南詔國王勸豐佑的派遣,應緬甸王國的請求,率兵打敗了入侵的獅子國部隊,被南詔封為十八功臣之一。現存的本主廟是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的,東向,正殿三間,南廂房三間,門樓三間, 原來門前還有木牌坊一座,上懸“神都”匾額一塊,兩邊有楹聯:“本是為民祈雨澤,主乎 斯土享馨香。”這副對聯道出了本主崇拜的實質大理有名的“繞三靈”就是以“神都”為中心開展的,這個節日被譽為白族的“狂歡節” 。每逢農曆4月23日至25日,洱海周圍上百個村莊的男女老少都要濃妝淡抹,排成長蛇陣, 邊唱邊舞繞到洱海邊的金圭寺和馬久邑本主廟,當中在24日這一天到達神都。人們在廟前通宵達旦狂或對,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聖源寺聖源寺
傳說,這個節日從南詔時起,到現在一直延 續下來,實在是一種奇蹟

寺廟布局

寺院由三部分組成:中間是大殿,北面是神都,南面是觀音閣。大殿從前供奉的“三世佛”現已不復存在,神都供奉財神、六畜王以及求子嗣的地方,香火極為旺盛。
正殿的柱子,都是一人圍抱,正中央的一對柱子上,各有一條栩栩如生的蛟龍,沿柱環繞,龍尾幾乎接近地面,舞牙張口的龍頭,象要騰雲駕霧,將及柱頂大梁。殿中供奉著白族信奉的“最高本主”,年年每到四月,正當春暖花開的時候,附近州縣的民眾,長途跋涉前來祭祀。雪泉水,環寺突涌,遊人到此,都以能暢飲
大理有名的“繞三靈”就是以“神都”為中心開展的,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圍上百個村莊的男女老少在24日這一天到達神都。人們在廟前通宵達旦狂舞或對歌,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據說,這個節日從南詔時起便一直延續至今。

寺廟特色

離聖元寺西南約15米的地方,又有坐西向東的觀音閣。這裡原來是屬於聖元寺坐北朝南的 鐘樓,與寺同一時期修建。清康熙年間重修聖元寺時,將寺和樓用牆隔開,變了朝向,定名 為觀音閣。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軍從蒼山花甸壩攻打杜文秀政權,雙方在這裡發 生了一場 激戰,聖元寺被焚毀,獨有觀音閣倖存下來。這個閣為兩層重檐歇山頂木結構亭 閣式建築,上有磚雕仿木構斗拱,保持元末明初時代的建築風格,是現在留存下來的古代建 築中年代較早的一處,它對於研究白族建築史有一定的價值。觀音閣還因為曾經有一塊《山花碑》而引起世人矚目。《山花碑》,全稱《詞記山花·詠 蒼洱境》,刻在《聖元西山記》的碑陰,碑高120厘米、寬47厘米、厚9厘米,大理石質。
聖源寺聖源寺

文化價值

碑文是元末明初當地白族文人楊黼用“白文”山花體寫作的20首詞。作者先寫蒼洱風光名勝, 後抒發個人儒釋道思想的情感,情景交融,反映出在漢族文化和白族文化強烈碰擊的動亂時期,白族文人的虛無心態。楊黼生於明初,他的先輩是大理國和元代的名仕望族,《明史 》隱逸傳中載有他的傳記,這在少數民族的文人中是不多見的。“山花體”是白族民歌通常 採用的一種詩歌體,每首由八行詩組成,分上半首和下半首。詩的第一句是三個音節(有時 是五或七個音節)的韻頭,第二、三句為兩個七音節的句子,第四句為五字句;下半首格式 基本相同。因此一般稱這種民歌體為七七七五或三七七五詩體。《山花碑》是由似漢字非漢 字的記音符號記錄的詩碑,這種符號通稱“白文”,是採用漢字的音讀、訓讀、自造新字以 及漢語借詞等多種方式表達白語,多為民間藝人所採用。“山花碑”現陳列在大理市博物 館的碑林內。它在白族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