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歷史
教堂最初是由
君士坦丁大帝於326-333年在
聖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稱老聖彼得大教堂,於333年落成。
1503年
猶利二世決定重建聖彼得大教堂,之後就是長達120年的重建,先後由義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主持設計施工,首任總監多納托·伯拉孟特後,在1514年
拉斐爾被委任了總監的職位,再之後的1538年為
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和1547年則是
米開朗基羅。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
建築結構
聖
彼得大教堂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總面積2.3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只不過必須衣冠整齊並通過安檢才可以進入教堂。
進門口的右邊走廊里,有
米開朗基羅23歲時的作品《彼得》。只能隔著玻璃欣賞,但是仍然能打動任何人的心。
前面的第三禮拜堂CappelladelSacramento里有
貝尼尼所建的
祭壇,左側以及與第二、第三禮拜堂相對的牆面上有波萊渥羅為伊諾欠茲奧八世建造的青銅紀念碑。
登上圓頂的入口在面向教堂外側的正面時的右手邊。儘管有電梯,要到屋頂庭園還必須要登330級台階。從屋頂眺望聖
伯多祿廣場的夕陽是最美的。
中央的圓頂是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兩重結構,內部很明亮。圓頂下是教皇的祭壇,用貝尼尼創作的
青銅華蓋覆蓋著。那扭曲的粗圓柱似的獨特形狀很引人注目。下面的禮拜堂里有聖彼得墓。墓前跪著的是由新古典主義雕刻家卡諾巴作的教皇庀奧六世像。裡面上部有
彩色玻璃作的鴿子,下面裝飾著貝尼尼作的巨大的“聖彼得的椅子”,面前的左邊有珍寶館的入口,那些豪華的聖器皿類顯示著梵蒂岡的力量。
外觀設計
教堂前面是能容納30萬人的聖彼得
廣場,廣場長340米、寬240米,被兩個半圓形的長廊環繞,每個長廊由284根高大的圓石柱支撐著長廊的頂,頂上有142個教會史上有名的聖男聖女的雕像,雕像人物神采各異、栩栩如生。廣場中間聳立著一座41米高的埃及
方尖碑,是1856年豎起的,它是由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的。方尖碑兩旁各有一座美麗的噴泉,涓涓的清泉象徵著上帝賦予教徒的生命之水。所有走進聖彼得廣場的人無不為這宏大的場面而感慨。
聖彼得大教堂門前左邊樹立著
聖彼得高大的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帶微笑,右手握著兩把耶穌送給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鑰匙,左手拿著一卷耶穌給他的聖旨。他頭上的縷縷捲髮、臉上的根根皺紋、下巴上的撮撮鬍鬚和身上的層層長袍無一不被雕琢得細膩、逼真。如果把臉和頭髮塗上真實的顏色,一定會被當作真人。伯多祿是
耶穌的12個門徒中的第一個,耶穌回天國前把金鑰匙交給了他,彼得成為了
天主教的首領,他來到羅馬傳教,後來,羅馬的皇帝為了嫁禍天主教,放火燒了羅馬城,然後歸罪於天主教,並處死了彼得。聖彼得大教堂就是為紀念伯多祿而修建的。教堂門前的右邊豎立著另一座高大精美的雕像,據說那是耶穌的另一重要使徒:保羅。而他曾是在耶穌回天國之後,逼迫基督徒的罪魁之一,後來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被耶穌用光芒罩住並與之對話,從而得以認識耶穌,知曉耶穌原來是真神。從一個禍害基督教的人轉變為基督教最重要的使徒,保羅是基督教除耶穌基督之外最重要的傳道者。
大教堂的外觀宏偉壯麗,正面寬115米,高45米,以中線為軸兩邊對稱,8根圓柱對稱立在中間,4根方柱排在兩側,柱間有5扇大門,2層樓上有3個陽台,中間的一個叫祝福陽台,平日裡陽台的門關著,重大的宗教節日時教皇會在祝福陽台上露面,為前來的教徒祝福。教堂的平頂上正中間站立著耶穌的雕像,兩邊是他的12個門徒的雕像一字排開,高大的圓頂上有很多精美的裝飾。
大教堂左邊的大門有皇家衛隊守衛,皇家衛隊就是梵蒂岡國家的軍隊。衛士們個個高大魁梧,他們身穿紅黃藍三色條紋的古代騎士服裝,手握長戟,威風凜凜。他們都是
瑞士人,據說在16世紀初教皇克萊芒七世受到了
神聖羅馬帝國的進攻,為了保衛教皇,100多個瑞士衛兵戰死在教堂外,當時的教皇非常感動,於是決定世世代代僱傭瑞士衛兵保衛教堂。
內部結構
走進大教堂先經過一個走廊,走廊裡帶淺色花紋的白色大理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花紋,從左到右長長的走廊的拱頂上有很多人物雕像,整個黃褐色的頂面布滿立體花紋和圖案。再通過一道門,才進入教堂的大殿堂,殿堂之宏偉令所有的參觀者驚嘆,殿堂長186米,總面積15000平方米,能容納6萬人。高大的石柱和牆壁、拱形的殿頂、到處是色彩艷麗的圖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細緻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鋪成的地面光亮照人。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的,這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最早是建於西元324年,原始的構想只是一座小會堂,建於聖彼得墓穴的正上方,在十五世紀時開始改建,其中歷經不少位頂尖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參與修改,終於在1626年完成了的模樣。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築聖殿,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參觀這座教堂的幾個重要特色一定要把握,因其占地廣闊,進入之後會不知從何看起。
教堂內部裝飾華麗,華麗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我們見到的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頂是米開朗基羅的傑作,雙重構造,外暗內明。對於這個大圓頂,曾有過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於1506年設計,1514年他去世後拉斐爾接替了他。六年後,拉斐爾也去世了,教會對教堂頂部借鑑哥德式的設計,強調黑暗與光明的對比,採用了玫瑰花窗,於是出於對教堂入口處的光線對比效應的考慮,圓頂被取消。後來
米開朗基羅在71歲高齡時接替了這項工作,以“對上帝、對
聖母、對聖彼得的愛”的名義,恢復了圓頂。圓頂廊檐上有十一個雕像,
耶穌基督的雕像位於中間,廊檐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的是
格林威治時間,左邊的是羅馬時間。
整個殿堂的內部呈十字架的形狀,在十字架交叉點處是教堂的中心,中心點的地下是聖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壇,祭壇上方是金碧輝煌的華蓋,華蓋的上方是教堂頂部的圓穹,其直徑42米,離地面120米,圓穹的周圍及整個殿堂的頂部布滿美麗的圖案和浮雕。一束陽光從圓穹照進殿堂,給肅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種神秘的色彩,那圓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門。
大殿內有很多巨大的雕像和浮雕,大殿的左右兩邊是一個接一個的小的殿堂,每個小殿內都裝飾著
壁畫、浮雕和雕像,最著名的是米開朗基羅的聖母哀痛雕像和一座聖彼得的青銅塑像。我最喜歡的是剛走進大門處的兩個小天使捧聖水缸的雕塑,從形象上看小天使只有一歲的樣子,然而雕像的實際高度有2.5米。眾多的統治者、勇士、殉難者的雕像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威嚴、冷峻和痛苦的記憶後,再看到這天真可愛的小天使時,一種安慰、一種美好的感覺油然而生。藝術家把小天使和聖水放在一起,是因為那時的人們視水為上帝賜予人的聖潔之物,水是生命之源。
建築風格
聖
彼得大教堂的建築風格具有明顯的
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
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徵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和希臘式的石柱式及平的過梁相結合。
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
拉丁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的,這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內部金碧輝煌,光線幽暗,神秘莫測,用大理石砌築而成,裡面的所有畫像都是用不同顏色大理石拼接成圖,工程十分浩大,不允許使用三腳架和閃光燈拍攝。
雕像介紹
教堂下面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間是耶穌基督;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是
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左邊是羅馬時間。大殿下面有5扇門,平常一般遊客都入中門。如果遇上機會,教徒們就可從右邊的聖門進入大殿,不過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規定,每時25年的聖誕之夜,聖門打開後由教皇領頭走入聖堂,意為走入天堂。其他三門分別是"聖事門"、"善惡門"和"死門"。通過中門進入能容納5萬人的聖伯多祿教堂內部,呈現在眼前的簡直是一座藝術寶庫。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
聖經》為題材的繪畫,不少是名家作品。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藝術傑作主要有三件:
一是米開朗基羅24歲時雕塑作品《聖母哀痛》。
聖母懷抱死去的兒子的悲痛感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手。這裡所表現的聖母痛苦狀與米開朗基羅以後的作品迥然不同;
二是
貝爾尼尼的雕制的青銅華蓋。它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撐,足有5層樓房高那么高。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桿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下方則是宗座祭壇和聖伯多祿的墳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當著朝聖者舉行彌撒;
三是
聖彼得寶座,也是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寶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聖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
除此三件藝術傑作外,站在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穹窿頂下抬頭上望,你會感到大堂內的一切都顯得如此渺小。穹頂周長71米,為羅馬全城的最高點。當您進入聖伯多祿大教堂內部的時候,第一眼看上去實在無法領略其宏偉的規模。若用人直觀視覺去體測它的規模的話,很容易因教堂各個部分巧妙對稱的布局形成錯覺,需要藉助一些實際資料才能說明它的實質:教堂的長度,包括門廊,為230米,拱頂的高度是38米。正殿盡頭的彩色玻璃大窗上有一隻聖靈信鴿,翼展達1.5米之長。這座教堂可容納6萬人。如果有時間,遊客可乘電梯拾級而上,登頂俯瞰羅馬全城。從教堂內出來,在教堂的左側有一隊瑞士衛兵。他們身穿的別致制服500年不變,據說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手中的長戈也是15世紀的產品。遊人如果想同衛兵合影留念,他們不會拒絕,但要想從這裡進入
教皇宮,卻行不通。
旅遊指導
進入聖彼得大教堂,你一定會被各種藝術珍品迷住了眼,但兩位
藝術大師的傑作是一定要仔細欣賞的。一位是被稱為“巴洛克藝術之父”的天才雕塑家貝爾尼尼。另一位當然就是米開朗基羅。
殿堂的中央,貝爾尼尼的最偉大的傑作---
青銅華蓋被置於米開朗基羅最偉大的傑作---宏偉的
穹頂之下,閃爍著金色耀眼的光芒。殿堂盡頭是貝爾尼尼的不朽傑作---伯多祿寶座,其上有精美的“聖靈”像。殿堂內還有貝爾尼尼的其它傑作:教皇馬爾巴諾八世紀念碑和教皇阿勒
桑德羅七世紀念碑。
在大殿的右側,母愛小堂中的《聖殤》被稱為教堂中最優雅的作品,為米開基羅24歲時的傑作。而且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簽名作品,其名字就在聖母身上橫跨胸前的飾帶上。
教堂外的聖伯多祿廣場是建築大師貝爾尼尼一生中最偉大的建築藝術品,完成於17世紀。擁有兩個四排共284根德斯金式圓柱和88根方石柱組成的半圓長廊,上有40位聖人雕像,仿佛聖伯多祿大教堂伸出的兩個巨大手臂。
除去教堂外,位於
台伯河上的聖天使堡也屬於梵蒂岡的領地。最早的城堡是
羅馬皇帝為自己家族所建立的墓地。據說公元509年羅馬傳染病大肆流行,當時的教皇主持完彌撒後經過此地,突然出現一個拿寶劍的天使,自此以後傳染病銷聲匿跡,所以改稱此堡為
聖天使堡。城堡和教堂之間有城牆相連,因此教皇從聖彼得大教堂到天使堡不用經過義大利的土地。
聖天使堡前橫跨台伯河的聖天使橋是羅馬城中最美的橋樑,橋上有十二尊天使的雕像,每個天使手上都拿著一樣耶穌受刑的刑具,這十二尊天使都出自貝爾尼尼之手。教堂北面有著名的梵蒂岡望景樓,一座有幾百英尺長的建築物,把
梵蒂岡宮和由羅馬教皇英諾森特八世在一座小山頂上建造的望景樓別墅連線起來。
聖彼得
彼得是耶穌的12個門徒之一,也是耶穌最親密和忠誠的門徒。原名叫西滿,跟隨
耶穌後耶穌給他起名叫彼得。據說
聖彼得就埋在這座教堂內,1940年梵蒂岡的發掘者聲稱,他們在聖壇下發現了彼得的遺骨。
公元前1世紀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後,它被記錄在聖經《使徒行傳—他的十二門徒之一》,西滿被稱為聖
彼得,來自加利利的一個漁夫,在耶穌的信徒中占據領導地位,對基督教堂的成立影響重大。彼得的名字在拉丁語中是"peturs",在希臘語中是"petros"的意思,源於在希臘中"petors"是“磐石”的意思。
有一個悠久的說法,在公元64年羅馬皇帝尼祿的統治時期彼得傳教到羅馬並且殉難在此地。他的死亡是隨著羅馬大火後的許多基督教徒之一的殉難。由於彼得的請求,他被釘在十字架上頭朝下,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和耶穌以同樣的方式死。十字架在尼祿古埃及方尖碑附近。方尖碑佇立著聖
彼得廣場並被譽為彼得死亡的見證。這是古羅馬幾個方尖碑之一。
彼得的遺體被埋葬在廣場外,埋葬在從廣場在梵蒂岡上坡通過科妮莉亞少於150米的地方。科妮莉亞是一條由東到西沿著廣場的北牆和覆蓋著教堂和廣場南部部分地區的一條路,伯多祿的墳墓最初是一個簡單標記著的紅色岩石,象徵他的名字。一些年後一個神社建立在這裡。將近300年後,老聖彼得教堂建於這裡。
君士坦丁的兒子
孔斯繼位後,為了進一步利用基督教的勢力為帝國服務,將基督教確定為帝國的國教,為了表示對天主的崇敬,孔斯大興土木,把原來簡易聖彼得教堂推倒,在原地建起了數倍於原規模的大教堂。在此後的十多個世紀裡,聖彼得大教堂又經歷了多次擴建和重建,有趣的是,每經歷一次大的擴建或重建,它的風格都會經歷一次變異,君士坦丁第一次修建的教堂是
希臘神廟式的,後來就演變成了
古羅馬式,其平面的十字結構也從希臘式改為拉丁式(橫短縱長),但不管風格和結構如何變化,它的中心位置始終不變,伯多祿的墓一直處於十字的中心。
1939年,10年的考古研究開始了,在教堂的地窖下,自9世紀起就無法通過。這個地區被梵蒂岡城覆蓋著,在廣場被建之前曾經幾年是一個公墓。它是一個大量處決的墳場並且包含著許多基督教徒的葬禮。或許是因為埋葬在這後多年,許多基督教徒選擇埋葬在他的附近。發掘顯示在不同水平下不同時期的神殿遺蹟,從克萊門特八世到卡里克斯特二世和格里高利,建立的一個小型建築物包含著黃金裝飾的交叉組織和珍貴的骨螺紫色的骨頭碎片。雖然還不確定那骨頭是伯多祿的,但罕見的法衣顯示出對埋葬的重視。1950年12月23日,在聖誕節前向世界無線電廣播,教宗庇護十二世宣布發現了聖
彼得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