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祿教堂

聖保祿教堂

聖保祿教堂由一名義大利籍的耶穌會神父設計,日本工匠協助建成,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長石階則於稍後完成。

1835年,聖保祿教堂毀於大火,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便是大三巴牌坊。1990年,澳門政府開始對聖保祿教堂遺址進行考古、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建成一間博物館,於1996年10月落成。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建築特色,大三巴牌坊,

歷史沿革

聖保祿教堂附屬於聖保祿學院。該學院於1594年成立,1762年結束,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設文法學部、人文學部、倫理神學部等。由其培養的傳教士,除到日本、中國外,還到越南、泰國、高棉等地傳教。
聖保祿教堂於1602年開始修建,現存牌坊左側還存有當時的奠基石。整個建築工程於1637年至1640年間才完全竣工;現存教堂前壁就是最後落成的部分。
1835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自此成為聖保祿教堂遺址。澳門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
聖保祿教堂後部遺址於1837年至1854年被用作埋葬教士的墓地。
1990年至1996年間,澳門政府對聖保祿教堂遺址進行考古、修復及再利用工程,由葡國建築師負責策劃和設計,多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博物館學家參加工作,經過五年考古、勘察及建造,建成一間博物館,於1996年10月落成。
聖保祿教堂前壁——大三巴牌坊聖保祿教堂前壁——大三巴牌坊

建築特色

聖保祿教堂的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建成,中西合壁、雕刻精細,單獨是大三巴牌坊的造價,三百年前已達三萬兩銀。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的建築由花崗石建成,寬23米,高25.5米,上下可分為五層,自第三層起往上逐步收分至頂部則是一底邊寬為8.5米之三角形山花,整個牆壁是巴洛克式,但一些設計或雕刻,卻具有明顯的東方色彩,如中文字或菊花圖案,這座中西合璧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是獨一無二的。
牌坊第一層,即入口層,共有三個入口並有十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大門兩側各三枝,側門一邊各兩枝,小門門楣上有耶穌會會徽 IHS 的浮雕圖案,正門上則寫有“MATER DEI”,說明此教堂是供奉聖母;第二層相應是第一層之延續,牆壁由十枝科林新柱式及三個視窗組成,窗楣上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視窗側兩柱間以棕欖樹裝飾,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分別置有四位天主教聖人的銅像;第三層是裝飾最豐富的一層,並開始收分,牆中央設有一深凹之拱形壁龕,供奉聖母,兩側各有三個天使浮雕,此一層中央共有六枝混合式壁柱,兩側以方尖柱代替壁柱,是下面兩層柱體的延續,各柱間均以淺浮雕裝飾,左邊是智慧之樹和一隻七頭怪獸,其上有一聖母浮雕,側有中文“聖母踏龍頭”字樣,而右邊對稱位置上則是精神之泉及一隻西式帆船,上有海星聖母浮雕。在柱組外邊是一渦卷,右邊是一骷髏及中文字“念死者無為罪”;左邊則是一魔鬼浮雕,中文則是“鬼是誘人為惡”,此層最外側兩塊牆身是由兩條帶有圓頂之方尖柱,而牆側則設有中國舞獅造型的獅子,作滴水之用;在第四層是一耶穌聖龕,兩側有耶穌受難之刑具浮雕,往外由四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牆。第五層是一三角形山花,中間有一銅鴿,頂部設有十字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