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耿端義
- 字號:字忠嗣
- 所處時代:金朝
- 出生地:山東茌平縣
- 去世時間:1214
相關事件,生平,職位,社會評價,文獻記載,
相關事件
衛紹王大安二年(1210)二月,端義以禮部侍郎拜為參知政事。宣宗兼任汾陽軍時,端義時為汾陽軍副使。宣宗即位後,召見端義,詢問當時的情況,又升他為翰林侍講學士兼戶部侍郎。貞祜元年(1213)十一月又拜參知政事。金宣宗貞祜元年(1213)十月,金朝都城中都(今北京市)再次被蒙古兵包圍,形勢嚴重,金宣宗問誰能破敵,將領無肯出戰者,端義乃上奏皇帝:“今日之患,衛王啟之,士卒縱不可使,城中軍官自都統至謀克不啻萬餘,遣此輩一出或可以得志。”但金朝軍隊始終未敢出城,僅能憑高城深池固守而已。後蒙古兵自行退去。中都解圍後,端義奏請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二年(1214)五月,金宣宗下詔遷都南京。是年,端義病卒,宣宗皇帝為之舉行輟朝大禮,派官員舉辦國葬。(當時全國上下72處為之舉辦喪事,建造假墳墓甚多,其故居地就有18座。皇帝為之鑄造金頭、銀頭各一枚,並封諡號“文正”。文化大革命時期,其故居地的墳墓遭到嚴重挖掘破壞,當下還存留一井字形溝壑,為當時挖掘痕跡,然未找到金銀頭像。)
生平
耿端義、字忠嗣、博州博平人,大定二十八年進士。調滑州軍事判官、歷上洛縣令,安化、順義軍節度判官,補尚書省令史、除汾陽軍節度副使、改都轉運司戶籍判官、轉太常博士、遷太常丞兼秘書郎、再除左司員外郎、歷太常少卿兼吏部員外郎、同修國史、戶部郎中、河北東路按察副使、同知東平府事、充山東安撫使。宣宗判汾陽軍、是時端義為副使。宣宗即位、召見、訪問時事、遷翰林侍講學士兼戶部侍郎、未幾、拜參知政事。貞祐二年、中都被圍、將帥皆不肯戰。端義奏曰:“今日之患、衛王啟之。士卒縱不可使、城中軍官自都統至謀克不啻萬餘、遣此輩一出、或可以得志。”議竟不行。中都解圍、端義請遷南京。既而仆散端三表皆言遷都事、宣宗意遂決。是歲、薨。宣宗輟朝、賻贈甚厚、遣使祭葬。
職位
耿端義(?~1214) 金官員。字忠嗣。今山東茌平縣人。金世宗大定28年(1188)中進士。歷任滑州(時下河南滑縣)軍事判官,上洛縣(時下陝西商縣)令,安化和順義軍節度判官,尚書省令史、汾陽軍節度副使、都轉運司戶籍判官、太常博士、太常丞兼秘書郎、左司員外郎、太常少卿兼吏部員外郎、戶部郎中、河北東路按察副使、山東安撫使等。衛紹王大安2年(1210年)二月,端義以禮部侍郎拜為參知政事。宣宗兼任汾陽軍時、端義時為汾陽軍副使。宣宗即位後,召見端義,詢問當時情況,又升他為翰林侍講學士兼戶部侍郎。貞祜元年(1213)11月又拜參知政事。金宣宗貞祜元年(1213)10月,金朝都城中都(時下北京市)再次被蒙古兵包圍,形勢嚴重、金宣宗問誰能破敵、將領無肯出戰者、端義乃上奏皇帝:“今日之患、衛王啟之、士卒縱不可使、城中軍官自都統至謀克不啻萬餘、遣此輩一出或可以得志。”可是金朝軍隊始終未敢出城,僅能憑高城深池固守而已。後來蒙古兵自行退去。中都解圍之後,端義奏請遷都南京(時下河南開封)。2年(1214年)五月,金宣宗下詔遷都南京。是年,端義病死。宣宗皇帝輟朝(據史料記載、金朝受此榮譽的官員除皇親外、僅有21位、其中漢人很少、僅有6位)、賜予豐厚隨葬物品、派官員前去為之舉辦國葬。(當時全國上下72處為之舉辦喪事、建造假墳墓甚多、其故居地就有18座。皇帝為之鑄造金頭和銀頭各一枚,並封諡號“文正”。文化大革命時期,其故居地墳墓遭到嚴重挖掘破壞,當下還存留一井字形溝壑,為當時挖掘痕跡,然而未找到金銀頭像。)
社會評價
耿端義,字忠嗣,博州博平人。大定二十八年進士。調滑州軍事判官,歷上洛縣令,安化、順義軍節度判官,補尚書省令史,除汾陽軍節度副使,改都轉運司戶籍判官,轉太常博士,遷太常丞兼秘書郎,再除左司員外郎,歷太常少卿兼吏部員外郎,同修國史,戶部郎中,河北東路按察副使,同知東平府事,充山東安撫使。宣宗判汾陽軍,是時端義為副使。宣宗即位,召見,訪問時事,遷翰林侍講學士兼戶部侍郎,未幾,拜參知政事。貞祐二年,中都被圍,將帥皆不肯戰。端義奏曰:“今日之患,衛王啟之。士卒縱不可使,城中軍官自都統至謀克不啻萬餘,遣此輩一出,或可以得志。”議竟不行。中都解圍,端義請遷南京。既而仆散端三表皆言遷都事,宣宗意遂決。是歲,薨。宣宗輟朝,賻贈甚厚,遣使祭葬。——金史卷101《耿端義傳》
文獻記載
大安二年二月,客星入紫征垣,光散為赤龍。地大震,有聲如雷。以禮部侍郎耿端義為參知政事。————《金史本紀十三》
寧宗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嘉定三年(金大定二年,蒙古太祖五年)二月,金以禮部侍郎耿端義參知政事。金地大震。——《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