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張

耙張村,隸屬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仙台(墳台)鎮,位於葉(葉縣)舞(舞陽)交界處。周邊臨近小辛村、王吉莊村、崗楊村、辛堂村、灣楊村。南側800米處有淮河支流澧河經過,北、東兩側靠近省道葉舞路,西側不遠處有平頂山市內鐵路支線、G4W2許廣高速(此段為河南省省道S49焦桐高速)途徑。交通便利,民風淳樸。

耙張村現包括大耙張村、小耙張村兩部分,由許、張、余、王等姓氏村民組成。許姓為村中大姓、望族。村民委員會設在大耙張村,管理大耙張、小耙張2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

小耙張村,因村規模小,稱小耙張,西南角有坑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耙張
  • 外文名:ba zhang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村
  • 方言中原官話(南魯片)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下轄地區:大耙張村、小耙張村
  • 政府駐地:大耙張村
  • 區號:0375
  • 附近火車站:仙台站、平頂山站、漯河站
  • 車牌代碼:豫D
  • 地理位置:仙台鎮南側,葉舞路交界處
  • 最近機場:新鄭機場、堯山機場(規劃)
  • 農業作物:小麥、玉米、大豆、菸葉
  • 郵政編碼:467221
  • 所屬地區:中南地區、華中地區、河南省
  • 人口:1235人(2011年末)
  • 面積:1.6平方千米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水文,氣候,自然條件,人口面積,村莊古蹟,村莊典故,許氏祠堂,村莊教育,耙張村國小,耙張村幼稚園,村莊醫療,村莊交通,鐵路,公路,航空,通信,文化影視,文化藝術,廣播電視,

歷史沿革

據《許氏宗譜》初考,這一支許姓為兩千多年前許國(今許昌)開國國君許文叔後裔,經過長久的歷史變遷,於明朝初年隨山西大移民從山西省臨晉縣(今臨猗)棗棘村遷入,至今已六百餘年,傳二十五代。許莊是其祖地,歷來外遷者主要分居在葉縣境內的董平、耙張,水寨鄉的郭莊、黃莊以及小孟莊、程莊等地。入譜者六千七百多人,其中在世者五千人。為葉縣人口最多的一支許姓。
清屬木碑村,1924年歸仙台南區木碑村,1944年至1946年歸仙台鎮,1950年歸葉縣七區,1958年歸墳台人民公社,1961年歸墳台區,1965年復屬墳台人民公社,1984年歸墳台鄉,1989年改隸墳台鎮,1995年歸屬仙台鎮。

行政區劃

耙張村下轄2個自然村,總計8個生產小組。自然村分別為大耙張村、小耙張村。生產小組分別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組。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位於東徑 113°27′,北緯33°30′;北接東南拐村和南龐莊村,東鄰辛堂村,南接小辛村,西與王吉莊村毗鄰;西北距葉縣縣城18千米、鎮政府駐地仙台村3千米。

水文

村莊南側800米處有淮河支流澧河經過。澧河在上澧與甘江河交匯。有農田灌溉機井58眼、飲用水機井130眼、飲水壓井225眼。古井3眼,大坑塘3處。

氣候

耙張村處於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帶,為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宜農作物生長。

自然條件

地處平原,地勢平坦,沙壤土質。

人口面積

2011年末,全村共355戶,1235人,多為許姓。總面積1.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832畝,人均1.5畝。

村莊古蹟

小耙張村東崗上黑風寺為新石器時代遺址,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村莊典故

1974年冬天的一天,葉縣仙台鎮耙張村的村民在村北500米的土崗上挖土製坯時,意外發現幾具直立的屍骨。大凡人死入地都是躺臥的姿態,而這些直立的骨架讓村人驚奇、猜測。至此,“耙張”村名來歷的傳說被演繹得更加真實生動。
相傳明朝時期,在現耙張村村北約500米之地有一黑風寺,寺里的住持姓張,當時寺里香火興旺,十里八鄉來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斷。然而,一片歌舞昇平之中,悲慘的故事正悄悄上演。
村裡有一些人家的姑娘媳婦要么是去上香、要么是去趕集,從此一去不回。村民尋遍遠近村落河道山坳,皆不見蹤影。此時,離奇的失蹤案並未遁跡。一時間悲鳴哀號,家不成家,村難為村,人心惶惶,不可終日。
相傳這樁離奇可怕的案件驚動了朝廷,朝廷派出官員調查。有一官員著便裝在村子附近明察暗訪,最終把目光鎖定在黑風寺。他多次扮成香客到黑風寺上香,想尋找線索洞察玄機,但是很久都沒發現蛛絲馬跡。有一天他坐在寺里一個很冷清的廟廊下,苦思冥想不知所措,拿出旱菸猛抽起來,不一會兒菸絲焚化灰滿鍋,他愁腸百結地把旱菸鍋倒過來,照著身旁的廊柱底部一磕——他的本意要磕出菸灰,不承想卻磕出了案情的真相——這裡正是一個機關,隨著一聲響動,柱子邊側像應了“芝麻開門”的咒語一樣開出一個通往地洞的暗門,官員眼中一亮,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啊!
原來,這個張姓僧人竟是一個色魔,他帶眾僧劫持前來上香或路過的姑娘媳婦,把她們深藏在挖好的地洞之中,任己玩弄淫樂,有稍不順從的便慘遭毒手。他們把地洞一直向南挖通到800米之外的澧河,把死者的屍骨和挖出的泥土一起扔進河裡。
案情大白,群情激憤,黑風寺在一把大火中被夷為平地。老百姓把黑風寺的張姓住持和眾僧繩捆索綁,在寺址上面挖出數坑,將他們埋於其中只把頭部露出地面,然後套上騾子、牛,用耕地的耙把他們恨之入骨的賊子活活耙死。
為了讓後人記住這慘痛的教訓,村子從此更名為“耙張”。

許氏祠堂

耙張村現與葉縣境內的董平、許莊共用一個祠堂。鄧李鄉許莊為祖地,許氏祠堂就位於此。
許氏祠堂位於葉縣許莊、董平兩村之間,坐北朝南。原祠南北長38米,東西寬28米,門前廣場400平方米,塋地19800平方米,祭田6000平方米。
祠內現存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重修碑刻:“六十五年前原有祠。”以此推算此祠至少在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始建,距今已有300多年了。
祠院分前後兩院,後高前低,相差1米左右,前後院之間有1米左右高的花牆相隔,中間有台階相通。後院有主體建築大殿3間,高6米左右。殿內正中暖閣供奉有祖先牌位,閣兩邊兩根頂梁大柱上掛有矩形木質金字對聯,大殿內有彩色壁畫,前牆是木質花格亮窗。大殿前沿有木雕“百鳥朝鳳”、“八仙慶壽”、“獅子滾繡球”和“二十四孝圖”等。大殿前有與之匹配的3間卷棚。棚內懸著書有“敬陳俎豆”藍底金字匾。大殿兩側,東有書舍,西有冥室。
前院東、西各有3間配房。大門上方高懸“許氏祠堂”紅底金字大匾。大門兩側各有兩間倒座(屋)。門樓後有兩個月亮門進出倒座。
大門前有廣場。廣場東南和西南兩角各有一尊3米左右高的青石方柱底座石猴,方柱四面鐫刻有贊猴佳聯。廣場南正對大門100米左右有一座大碑樓,碑上刻有“許氏先塋”四個大字。祠西北是塋地。
祠內有數通古碑(碣)。碑文中記載有祖源、族規、選舉、宗派、遷播、名人孝賢等內容。從這些碑和清康熙葉縣誌上可以看出許莊一支許姓於明初從山西臨猗一帶遷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鬥,繁衍發展,到明朝中期前已成為葉縣“巨族”、“書香門第”、“士大夫”之家。清康熙葉縣誌上記載有許莊許氏舉人四位、貢士五位,並有任知州、知縣的,且政績卓著,還有孝賢和義士。明朝嘉靖年間舉人許經,任知州,後講學,曾教授過進士孫其昌並為其賜名。許經教子有方,長子貢士,任武昌教諭,次子舉人安遷,任知縣,愛民如子,孫子貢士。許經為縣誌《鄉賢祠》十三人之一,和古大賢齊名,受祭祀。民國二十九年重修碑上刻有三十字派,碑的背面有十一條祠規。
許祠建築風格為清初盛世士大夫之典型家廟,其繪畫、雕刻、書法等皆出自當世名家之手。
許祠始建以來,幾經維修,直到解放初還基本上保持著原貌,近年重修前大殿仍基本完好。隨著我國社會日益昌盛,姓氏文化逐漸興起,許氏族人為傳承祖先文明和保護古祠,在宗親會的帶領下,捐資逐年修復,重修大殿、門樓、始祖墓,重建卷棚、花牆,新建仙翁亭。
近年重修碑上不僅有歷史名人,還有現代傑出人物。如,延安抗大畢業、陝西省公安廳原廳長、書法家許清廉;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的老紅軍、全國勞模許全仁;毛主席親切接見的海軍團副政委、戰鬥英雄許永江等。
2009年12月10日,葉縣人民政府核定鄧李鄉許莊許氏祠堂為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古祠始建於三百多年前,有大殿、卷棚、門樓、仙翁亭等,其建築、雕刻、繪畫、書法藝術少見。祠內保存了清乾隆、道光等古碑四通。碑文中記載有祖源、字派、祠規、始祖等。

村莊教育

抓好幼兒、教育工作,為今後的發展培養人才,是村一向以來的宗旨。村莊原有國小一座、國中一座,國中早已裁撤。2011年末,有國小教學點1個,在校學生26人,專任教師5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1980年以來,有大專以上學歷44人,其中碩士研究生3人,博士生1人。

耙張村國小

國小原名叫“耙張村國小”。2004年,臨近的澧河發生洪災,對周邊村莊造成嚴重損害,耙張村國小因此成為危房,嚴重影響教學使用。在市紅十字會的籲請下,香港紅十字會、香港慈善愛心基金會捐資15萬元,在校園內建起了占地400多平方米的新教學樓。2005年4月16日,學生手捧香港慈善愛心基金會捐贈的書包、作業本等學習用品搬進了新教學樓,告別了危房中上課的歷史。為紀念香港同胞的樂善好施,耙張村國小自此更名為葉黃雲開紀念國小。
近幾年,因村中生源減少或生源改去鎮、縣上學,耙張村國小規模逐年減小,僅有一、二、三年級,四年級就需去鎮上上學。

耙張村幼稚園

近幾年,耙張村國小規模逐年減小,大量教學用房空置出來。村里利用原有教學用房,開設了耙張村幼稚園,村中多數3-6歲幼兒在此上學,嫣然成為村中的一片樂園。

村莊醫療

2011年末,有衛生所1座,位居大耙張村。床位3張,專業醫務人員1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112人,參合率90%。

村莊交通

鐵路

村莊所處位置交通便利。葉縣自古以來就是南通雲貴、北達幽燕的交通要道,境內道路縱橫交錯,東銜京深鐵路,西接焦枝鐵路,北通漯寶鐵路。村莊西側不遠處有平頂山市內鐵路支線途徑,臨近鎮上就有仙台站。

公路

村內有2.6千米水泥路與逍(遙)白(灣)公路相連線,村內主要道路硬化率90%。北、東兩側靠近省道葉舞路,村莊西側有G4W2許廣高速(此段為河南省省道S49焦桐高速)途徑。

航空

耙張村距鄭州新鄭機場170公里、南陽姜營機場100公里,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更加顯現。

通信

信件、報紙、刊物及郵件包裹遞送及時便捷。2011年末,全村固定電話用戶3戶,行動電話普及率98%,寬頻入戶率2%。

文化影視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農家書屋1個,藏書1500冊。

廣播電視

2011年末,廣播電視普及率1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