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耕地
中國耕地退化面積占總面積40%以上 污染問題更嚴重
農業部在江蘇揚州召開中國耕地質量建設現場會,會上透露,耕地退化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耕地質量下滑背後,哪些因素不容忽視?如何保護好耕地質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紅線”與“底線”:
樹立耕地資源“量質並重”理念
“2004年前,這地還是很好的,什麼都可以種。但這幾年不知道為什麼,‘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滲湯’,只能種點兒好活的洋芋,然後套作點玉米。”秋收之後,湖北宣恩縣曉關鄉張官村村民陳萬富準備平整家中的幾畝農田,他抓起一把板結的土塊感慨道。
在
湖北省農業廳土壤肥料工作站,研究員梁華東出示了一張“土壤調查和地力評價”圖表。圖表顯示,湖北的耕地中,年畝產糧食800公斤以上的高產田僅占26.1%,中低產田占73.9%。而30年前,按照九等耕地分類法,湖北5000萬畝常耕地中,一二等地面積超過60%,如今一等地面積減少了28.14%,而劣質耕地面積則快速增加,六等地增加了兩倍多。
數據背後,是中國耕地質量下降的現實。中國耕地質量監測結果顯示,在東北黑土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26.7克,與30年前相比降幅達31%,黑土層已由開墾初期的80厘米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至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黃土。
“中國黃淮海平原
次生鹽漬化嚴重,東北黑土地地力衰減,土壤有機質下降迅速,西北地區由土壤侵蝕導致的農田土壤退化、中南紅壤貧瘠、酸化以及
土壤重金屬污染較為嚴重,新增耕地質量低下。”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周衛指出。
耕地質量下降給糧食穩定生產造成一定威脅,也給國家糧食安全問題敲響了警鐘。“為了確保未來中國糧食安全,國家已經明確提出控制耕地面積不少於18億畝的‘紅線’,但這僅僅是個數量概念,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確保耕地數量的同時,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守住耕地質量‘底線’,意義同樣重大。”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如是表示。
地力不足與污染加重:
控制面源污染實現“藏糧於土”
一方面是中國耕地基礎地力後勁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土地污染加重的問題越發嚴重。
據統計,中國耕地面積不到全世界一成,卻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中國農藥使用量已達130萬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從科學角度來說,糧食產量70%至80%應靠基礎地力,20%至30%靠水肥投入,而中國耕地基礎地力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僅為50%。工業廢物污染、化肥農藥污染和種子產品污染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現象嚴重。”周衛說。
專家表示,中國化肥用量水平已經很高,受報酬遞減率作用,靠增加化肥投入量能夠引起的產量增長已近極限,未來應改變僅靠增加農用化學品和能源投入量的模式。通過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耕地基礎地力,藏糧於土,才是建立中國未來糧食安全長效機制、實現糧食安全保障的必然選擇。
為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此次中國耕地質量建設現場會上提出,未來要全面提高田間設施水平和耕地基礎地力,改善耕地質量環境,確保到2020年建成8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讓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個百分點、有機肥資源利用率提高20個百分點、秸稈還田達到80%,實現農藥、化肥用量零增長。
耕地質量
統籌當前與著眼長遠:
建立耕地質量保護長效機制
“2011年之前,這裡是四個村莊搬遷後遺留下來1300畝宅基地、道路、坑塘等廢棄設施,經過3年復墾整治,這些土地復墾後變成了農田,並和周邊農田一起形成了1.05萬畝集中連片區。再經綜合治理和良種、良法的運用,它們已經成為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2014年這裡的水稻畝產量達到了1300斤。”在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復墾土地快速配肥項目區,區土肥站副站長劉燕介紹說。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表示,改善耕地質量要注重統籌當前和長遠,統籌生產和生態、工程和工藝、農機與農藝,從改良酸化、鹽漬化等障礙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復等幾方面作出努力。
陳溫福則指出,未來還應探索並推動設立耕地建設和保護補償政策,為耕地質量的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建議國家在
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土地開發不低於15%的基礎上,再追加30%以上設立提升現有耕地質量專項資金,用於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和土壤改良劑等培肥地力。
中國沒有耕地質量管理方面的專門法規,只是在《
土地管理法》和《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中作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由於缺乏相應的耕地質量管理法律法規,導致難以對
耕地質量進行把關,對破壞耕地或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的行為難以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罰。對此,專家建議,應在實施耕地質量建設行動的同時,做好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加強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建設,加強耕地質量保護立法進程,把耕地質量保護納入常態化、法制化和規範化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