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技術

耕作技術,是改善土壤耕層結構和土壤表面狀態的技術措施的統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耕作技術
  • 適用領域:農業
  • 定義:改善土壤耕層結構和土壤表面狀態的技術措施的統稱
套用
耕作技術的演變與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水平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耕作技術也不斷改進。
原始社會採取“刀耕火種”,中國西周時期(前1027~前771)採用耒耜二人協作的耦耕技術,戰國時代由人耕向牛耕過渡,開始提倡深耕技術。北魏《齊民要術》精闢記述了耕作技術原理。隋唐時期中國北方已形成一套抗旱保墒耕作技術,宋元時期南方水田耕作技術體系也已完備。
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機械耕作及其配套作業有了長足發展;一些已開發國家建立了多種多樣的少耕法與免耕法。耕作技術的作用機理是運用農具翻轉、疏鬆或壓緊土壤耕層,加深和調節耕作層深度,改善耕作層的鬆緊度,破除板結,平整地面,起到改善耕層結構和地面狀態,協調土壤中水分、養分、空氣、溫度等因素間關係的作用。還可翻混肥料、清除雜草、控制病蟲害、防止水土流失等。耕作技術分為基本耕作技術和表土耕作技術。前者包括翻耕、深松耕、上翻下松、旋耕等,耕深一般為15~20厘米,較深的達21~25厘米,最深可超過25厘米。耕作深度、間隔時間長短以及季節的選擇,因各地區的自然條件、作物、熟制和輪作類型而異。可連續全耕層耕作,也可深耕和淺耕交替。後者包括滅茬、耙地、耮(耱)地、平地、淺松、耖田、鎮壓等。
耕作深度一般為3~10厘米,作用土層淺,影響時間短,操作的次數較多。表土耕作技術是基本耕作技術的補充,也是作物播種、出苗和田間管理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