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字義
字形本義:本也,主體。
從白,素也,本也。從「止從」,不從,主也。
【基本含義】
者,一般僅與「者」前聯合構成含義,指者前之載體、主體、所指;不可於句首。
㊀載體。於謂後。
者,《說文》『別事詞也。從白A聲。A,古文旅字。之也切〖注〗者或從白聲。A,困字古文。』|A,「止」上「從」下。
《說文解字注》『言主於別事。則言者以別之。』。主,事主,事之載體。
如來,事也,謂稱。如來者,如來之載體佛陀。言如來者,以別如來之事。
道者,名也。⇔道之載體,物也。
㊁所指。可兼句中斷句。
名A者⇔A之所指⇔A之主體⇔A。謂A者⇔A之所指⇔A。
者,《玉篇》『語助也。』,時可訓斷句之用,猶逗號,<助>也。
鄭崗者,訓<名>,鄭崗之人/身/所指;訓<助>,鄭崗。
北京者,中國之首都。北者⇔北京之地⇔北京。
道者,謂也。⇔道之所指,事也。⇔道,事也。
《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者,通用於事物情理時處...,可指任何。中文無字無詞可替代「者」,換言之「者」之文言基本用法須應通行於書面。
㊂此,通「這」。今不可用。
此為伸義,人以己為主,離己近者稱「者」。這本迎義,少有用者,於是為「者」之此義。
《康熙字典》『又《增韻》又此也。凡稱此箇為者箇是也。今俗多用這字,這乃魚戰切,迎也。』
譯:一般稱此個為者個,今白話書面多用「這」字。這,讀作院,迎也。
註:俗,文化不高為數多者。古有白話小說,必有白話文。
漢字演變
古漢語解釋
常見句構
句構「A者,B也。」,兩種情況:一、斷句之用,可於名後。二、A者,指行為載體。
句構「A之B者」⇔「B之A」,同位語確定所指,A與B之交集。馬之千里者,⇔千里馬。
代詞
1.同【現代漢語解釋】助詞1
⑥揆之於祭典禮經,無弗合者。——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2.用在動詞、名詞後,相當於“......的人”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③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清·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
④以君為長者——《唐雎不辱使命》
3.放在數詞之後,指代上文的幾個人或幾件事。
4.“.……的原因”
如::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
隆中對》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唐雎不辱使命》
5.判斷語句
如: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隆中對》
助詞
1.用在假設複句或因果複句中錶停頓,以提示下文。
②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曹者,與此案同!——《
資治通鑑》
2.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鄭註:何人?人,表示疑問?問出自「何」非「者」。
3.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詞組,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似的”。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4.放在主語後,引出判斷。構成“者...也”的結構。
5.用在時間詞後面,表示停頓,起調整音節作用
生僻/不確定含義
1.(不確定)助詞,放在假設複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的話”。
例:①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②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2.(不確定)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3.(生僻含義)通“也”:----《
韓非子·八經》:“
任事也無重……處官也無私。”《說苑·政 也理》:“魯無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義解,而見
古書中“者”“也”可互用。
字謎
◎ 山間清泉水中月
音律參考
[上古音]:魚部照三母,tjya
[廣 韻]:章也切,上35馬,zhě,假開三上麻章
[平水韻]:上聲二十一馬
[粵 語]:ze2
[閩南語]:chia1,chia2,chia3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老部】 者 ·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4
《廣韻》章也切《集韻》《韻會》《正韻》止野切,音赭。《說文》別事詞也。從白聲。,古文旅字。《韻會》今作者。《玉篇》語助也。《增韻》又卽物之辭,如彼者,如此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又《增韻》又此也。凡稱此箇為者箇是也。今俗多用這字,這乃魚戰切,迎也。
又《韻補》葉掌與切。《史記·秦始皇紀》人跡所至,無不臣者。《注》索隱曰:者,協音渚。《楚辭·九歌》搴芳洲兮杜若,將以遺乎遠者。時不可以驟得,聊逍遙兮容與。《韻會》者,古文渚字,故從旅聲。後人以者添水作渚,以別者也之者,故者但為語助。
又葉阻可切。《繆襲·輓歌》形容稍銷歇,齒髮行當墮。自古皆有然,誰能離此者。
又葉之戈切。《韓愈·盧氏墓銘》命不侔身,茲其奈何。刻名墓石,以告觀者。
又《韻會》說文從白,當作者,今作者。◎按說文在白部,今從正字通倂入。者或從白聲。古文困字。
者的書法
者的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