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研究(十四)》是一本202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
基本介紹
- 書名:考古學研究(十四)
- 作者: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1日
- 頁數:376 頁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30733115
- 叢書系列:北京大學考古學叢書
《考古學研究(十四)》是一本202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
《考古學研究(十四)》是一本202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內容簡介《考古學研究.十四,科技考古研究專號》以科技考古研究為專題,共收錄學術論文24篇。內容涵蓋年代學...
《北方民族考古第十四輯》是202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主辦的集刊,迄今已出版 13 輯。本輯內容包括考古新發現、研究與探索、北域擷英、碑銘考釋四個欄目,收錄論文 25篇,以中國北方地區的考古學探索為重心,也包括...
碳14 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種同位素,即穩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14C由美國科學家馬丁·卡門與同事塞繆爾·魯賓於1940年發現。一、利用宇宙射線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來測定含碳物質的年齡,就叫碳—14測年。已故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對碳—14測定考古年代的作用,給了極高的評價:“由於碳—14測定...
第十四章 考古學研究的學術倫理 一、我們如何面對他者的文化? 二、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歷史? 三、考古學的政治學 四、考古學研究的性別與性別問題 五、考古學研究的地方主義 六、考古學研究中的權力與規則 七、誰的考古學:分裂的考古學? 八、結論:考古學研究的本分 第十五章 學術的“秘密” ...
《古代文明(第14卷)》是202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於2002年聯合主辦的大型學術輯刊,文稿內容以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為主(包括考古、歷史、藝術史、科技...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四輯)》是2017年12月01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四川大學博物館、四川大學考古學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內容簡介 本輯為手工業考古專輯,共刊發考古發掘簡報2篇,公布了成都金沙遺址雍錦灣地點、湖北老河口楊莊遺址的考古新資料;收錄了2016年“手工業考古·重慶論壇——中國兩南地區...
試論如何運用貝葉斯統計處理碳十四數據 宋 殷 (183)水玻璃體系材料加固土體影響因素的研究 周雙林 楊 琴 李艷紅 (199)斯瓦西里考古研究概述 丁 雨 (209)仰韶、西陰村與鬥雞台遺址發掘方法對比分析 許丹陽 (225)考古何為:論蘇秉琦的考古觀 孫慶偉 (245)作者簡介 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
10.2 象徵考古學(symbolic archaeology)10.3 結構考古學(structural archaeology)10.4 馬克思主義考古學(Marxist archaeology)10.5 認知考古學(cognitive archaeology)10.6 小結 第二部分 探索與闡釋 第十一章 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 第十二章 聚落考古學的方法論 第十三章 埋藏學與遺址形成過程研究 第十四章 ...
中國考古學會第十四次年會暨慶祝宿白先生九十華誕學術研討會開幕詞 在中國考古學會第十四次年會暨慶祝宿白先生九十華誕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馬家浜文化時期社會生產狀況分析 磨製石器痕跡研究初探--以駱駝墩遺址出土石器為例 崧澤文化的文化成就以及在中國文明起源中的地位與作用 環太湖地區的古國與方國--重溫蘇秉琦先生的...
近年來,中國國家博物館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密切開展國際合作與人文交流,並以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為重點,不斷擴展考古學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高水平發展貢獻國博力量。2018年至201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隊走出國門,與蒙古國同行聯合發掘了該國中央省石特爾匈奴文化墓地,充分...
開探溝175個,面積大約1470平米,發現大片版築基址、房子、灰坑及墓葬(18座),出土甲骨文782片,青銅武器、工具及鑄銅陶范,陶器有白陶、釉陶、灰陶等,還出土有玉石、骨牙、蚌器等。坑E10中出土大量獸骨,郵鹿頭刻辭、虎頭骨、象牙床、鯨背胛、牛骨及鹿骨等。尤以象骨及鯨骨的發現,對於研究商代的動物群以及...
航空考古、田野考古、水下考古、沙漠考古等 中國考古學 50年代,南京博物院羅總真先生將宜興周處墓的文物送到南京大學化學系進行檢測。1957年,仇世華、蔡蓮珍夫婦被夏鼐先生委以重任,建成第一個C14測年實驗室。50年代前後,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成立,主要從事古陶瓷研究;北京鋼鐵學院主要從事古代冶金技術的研究。碳十四...
目前研究中心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博士12人,碩士1人。研究成果:近3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等20餘項,科研經費1000餘萬元。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專著5部。獲得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科研獎勵。學術活動:近3年有60餘人次參加國內學術交流,12人次...
推遲使用和重複使用也是導致“舊木”問題產生的另外兩種可能。實際用於測量的木頭或者木炭可能之前已經經歷了很久的時間才用於燃燒或者使用。此外,質地堅硬的木材可能已保存多年並被重複使用。這些沉積過程的影響可能不可以計量,但不應該忽視它們,因為碳14測年結果可能會比相應考古內容的真實年代更久遠。
這批資料對於研究商周時期東方方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族屬等問題具有重大意義。河南永城西漢梁國王陵與寢園 時代:西漢 發掘地點:河南省永城縣芒碭山區 發掘單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簡介:西漢梁國王陵是指梁孝王及其以後各代梁王及王室的陵墓。這些陵墓都營建在山上,現已發現8處14座大型陵墓,多為南北並列,...
2024年2月,《吾家吾國》播出,講述中國碳-14測年的開創者,91歲的仇士華與94歲的蔡蓮珍夫婦故事。人物生平 1932年7月出生,男,漢族,江蘇如皋人,中共黨員,1955年復旦大學畢業,大學學歷。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專家組副組長,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年代學專業委員會名譽...
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吳汝祚首先在景陽岡村以西發現了景陽岡遺址。1979年,聊城地區文物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選點試掘。該城址1977年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一提名獎,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教場鋪遺址 在茌平教場鋪...
蔡蓮珍,1929年8月7日生於江蘇蘇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碳-14測年的開創者之一。研究方向為14C測年、14C考古年代學。人物簡介 蔡蓮珍,女,1929年8月7日生,籍貫:江蘇省蘇州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學習經歷:1948年蘇州市蘇州中學高中畢業。1950年考入浙江大學藥學系,1951年轉入...
陶寺古觀象台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城遺址,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遺址面積約400萬平方米。從1978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臨汾市文物局等單位經過43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遺址是中國史前“都城要素最完備”城址。城址興建與使用的主體年代距今4300-3900年。城址...
多年來,如果不是憑藉放射性碳測年,樹輪年代學,古地磁斷代,氟化物測年,光釋光測年以及黑曜石水化分析等技術,考古學發現的歷史文化信息將永遠都不被人所知。放射性碳測年技術的套用已有50年了,它徹底改變了考古學。碳14測年迄今仍是一項強大可靠的、廣泛適用的技術,對於考古學家和其他科學家來說極其寶貴...
在第12個“死海古卷”洞穴內,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考古研究所和美國自由大學的科研人員發現了儲物陶罐碎片、包裹古卷的織物、捆綁古卷的皮繩,以及一張空牡羊皮紙,但沒有發現古卷。研究人員認定陶罐碎片與此前發現的第8號“死海古卷”洞穴內儲存文卷的陶罐相似。2021年3月16日,以色列考古學家在當地時間宣布,在一...
發掘者從一開始同步展開了古動物、古植物、體質人類學、陶器製作工藝、古環境、碳十四年代學以及石、骨、蚌器的微痕分析等多學科綜合研究。目前在史前考古中常態化運用的多學科綜合研究,在當時來說還是很少見的。發掘過程中,對原生堆積土全部進行過篩,全面提取遺址中的文化和自然遺物,並對篩選之後的土樣8500餘升...
不過,通過這一階段的研究,漢畫像石的地域分布及其雕刻技法、藝術風格特點已經被大體搞清,從而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如圖5所示。綜合研究階段 從20世紀60年代起,漢畫像石的研究進入到第三階段即綜合研究階段。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考古學研究已經開始注意了對隱藏在考古資料背後的社會關係的考察,...
2003~2005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系統採集了碳十四測年樣品,準確把握和記錄出土陶片與測年樣品的地層關係,結合地層沉積微結構分析方法,對玉蟾岩遺址出土的早期陶器進行了系統的年代測定,確定該遺址陶器出現的時間約為距今18000年。基於這樣的研究積累,2009年,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合作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