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的新方法》是傅斯年所著作品,出自於《傅斯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考古學的新方法
- 作者:傅斯年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傅斯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考古學的新方法》是傅斯年所著作品,出自於《傅斯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考古學的新方法》是傅斯年所著作品,出自於《傅斯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今天(十一月十九日)所講的題目,諸位大概已經知道了。這個題目,雖然很平常,但是所講的事實,卻是很重要,尤其是研究歷史的人應當特別注意。...
遙感考古是現代考古學研究領域中一種新的考古方法,其技術載體就是神通廣大的遙感衛星。那么,什麼是遙感技術呢?顧名思義,遙感技術就是遠距離感知被測目標的信息的技術。在衛星上安裝的各種遙感裝置,能夠從遙遠的太空感知地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它既能洞察埋藏於地下的礦藏,又能穿透土層顯示地下的地質構造情況...
《科技考古的方法與套用》有4點特色:(1)與國際考古學界通用的科技考古方法基本接軌,盡力符合中國考古學發展的實際需要;(2)既認真考慮在包含多種遺蹟與遺物的遺址里如何全面開展科技考古工作,又充分兼顧在考古發掘現場對某類遺蹟和遺物的採樣及實驗室內處理、鑑定、測試和研究的整個過程;(3)面向考古研究人員...
無疑,該方法可望為環境考古和農業科技考古帶來福音。勾勒人類遷徙輪廓 如果說,碳14測年方法的建立使考古學從定性描述轉變為定量表述,那么,生物考古的開展則可望勾勒出古代人類遷徙和社會發展的動態輪廓。 20世紀80年代以來,PCR技術(聚合酶鏈反應)的建立直接催化了古代DNA分析方法的發展和套用。近年來,古代人類DNA...
發掘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 專家點評: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溝口遺址發現了規模宏大、布局複雜的大型聚落遺址,是伊犁河流域青銅時代晚期的中心聚落之一,為建立伊犁河流域的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也為西天山地區人群的生業方式從畜牧經濟向遊牧經濟轉變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
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內水考古項目,運用大量新方法和新技術。出水文物包括屬於張獻忠大西政權的金封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和“大順通寶”銅幣,銘刻“大西”國號和年號的銀錠等。此外還有屬於明代藩王府的金銀封冊、金銀印章以及戒指、耳環、髮簪等各類金銀首飾,鐵刀、鐵劍、鐵矛和鐵箭鏃等...
《空間信息技術考古學套用方法》是2016年1月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毛鋒。內容簡介 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虛擬現實(VR)等空間信息技術廣泛套用於國防、交通、環境保護、能源、航天航空等領域,而其在考古學的套用是一個前景廣闊的新領域,空間信息技術與考古學的相互...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的評選活動,經過初評、終評,最終確定十大考古新發現。2021年4月13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貴州貴安新區招果洞遺址、浙江寧波餘姚井頭山遺址、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河南淮陽時莊遺址、河南伊川徐陽墓地、西藏札達桑達隆果墓地、江蘇徐州土山二號墓、陝西西安少陵...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評選活動。2022年2月26日,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入圍終評項目名單正式發布。評選過程 2022年2月8日,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甘肅省張家川圪垯川遺址和武威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入圍初評候選項目。2022年2月...
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國家文物局推介的評選活動。2023年2月3日,公布32項候選項目。2023年2月27日,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在北京揭曉,22個項目入圍終評階段。3月28日上午,國家文物局正式揭曉“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進程 2023年2月3日訊息,候選項目均為各發掘資質單位主動申報...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中國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每個年度舉行的評選活動所評選出的十大考古新發現。該活動始於1990年,在全中國範圍內評選本年度的重大考古發現,其評選標準要求符合國家文物局的報批手續,並保證發掘質量,發掘內容要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且為中國考古學科提供新的內容信息及新的認識。
2015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是2015年北京舉辦的論壇。主要概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5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京舉行。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宣布揭曉了2015年中國六項考古新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始於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
科技考古是考古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指用現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古代人類文化遺存以及與人類活動相關的自然遺存,獲得更多的古代人類活動信息,從而儘可能地恢復古代人類社會的面貌。研究對象 古代人類活動留下的實物遺存(與考古學的研究對象相同)研究方法 廣義:科技考古的方法論。將各種學科的理論、方法、手段有機結合...
由於史前考古學主要是研究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有時也包括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歷史考古學主要是研究青銅時代尤其是鐵器時代,兩者所研究的遺蹟和遺物在性質上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它們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從與其他學科的關係來說,史前考古學要充分與地質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和民族學等學科相結合,歷史...
《物探方法在考古中的套用》是由西安地質學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李啟壘、周綿遠、牛建建、朱效生、馮兵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1987年西安地質學院在陝西省秦陵地區開展了物探普查試驗工作.秦陵封土堆工區使型微機激電儀和CZM-2型質子磁力儀,以1:1000工作比例尺開展普查工作.對電據進行了邊界...
地震考古,其研究工作結合文獻記載進行。中國有豐富的歷史文獻,眾多的古代石刻碑記和一批歷經地震劫難而又保留古代建築,為推斷歷史上地震的時間、震中地點、破壞程度和震前預兆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地震考古的研究成果 ,可為現代預測、預防地震災害服務。具體方法 地震考古具體運用考古學方法,通過古建築及其附屬物如碑刻...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評選活動。2022年3月18日,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最終入選的6個田野考古發掘項目正式公布。評選發布 2022年3月1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1年中國考古...
洛陽鏟,是中國河南洛陽附近村民李鴨子於20世紀初發明,並為後人逐漸改進。洛陽鏟是中國考古鑽探工具的象徵。最早廣泛用於盜墓,後成為考古學工具。1970年代初,中國考古代表團訪問阿爾巴尼亞時,曾贈送一把打造精緻的洛陽鏟。著名的考古學家衛聚賢在1928年目睹盜墓者使用洛陽鏟的情景後,便運用於考古鑽探,在中國著名的...
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舉辦的評選活動。2021年3月26日,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浙江餘姚市井頭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等6個項目入選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項目背景 “中國考古新發現”自2002年創辦,每年選出6個項目,已經成為中國考古界的重要獎項之一。入選項目 6個項目入選2020年中國...
此次評出的十項考古新發現既是2014年度我國考古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也充分展示了當今考古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總結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在終評會開幕式上對過去一年考古工作的總結:城市考古的基礎不斷鞏固、主動性考古工作取得快速發展、技術水平和整體工作面貌煥然一新,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和成果展示普及。這些特點在入圍...
2023年2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入選項目 湖北十堰市學堂梁子(鄖縣人)舊石器時代遺址 河北尚義縣四台新石器時代遺址 甘肅慶陽市南佐新石器時代遺址 河南安陽市殷墟商王陵區及周邊遺存 雲南昆明市河泊所青銅...
賓福德注重以考古遺存來研究人類活動的行為和過程,其基本主張為:“一,要對考古遺物的解釋進行嚴格的經驗檢驗;二,用經過嚴格檢驗的考古證據重建史前人類生活。”這種觀點和做法曾在考古學界引起巨大反響。20世紀80年代新考古學開始被介紹到中國,以《當代國外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當代考古學的理論和實踐》兩書為...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為: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四川渠縣城壩遺址、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2019年1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公布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項入選項目,分別是: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
水下考古學是考古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陸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類水下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對淹沒於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遺蹟和遺物進行調查、勘測和發掘,運用考古學所特有的觀點和研究方法作為認識問題的手段並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2021年12月,中國唯一水下考古博物館落戶青島藍谷。2022年9月,中國深海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