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老蕪湖海關舊址大樓始建於民國五年(1916年),歷時三年,於民國八年(1919年)7月14日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國民政府財政部裁撤蕪湖海關。將蕪湖進出口貿易由南京海關兼管,蕪湖海關大樓移交安徽區貨稅局作為辦公處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關廨大樓由長江蕪湖航道處使用。
2005年,關廨大樓由蕪湖海關接管。
2008年,關廨大樓由蕪湖市濱江公園建設指揮部修繕。
2023年7月22日,老蕪湖海關舊址整體修繕工程通過安徽省省文物局組織的竣工驗收。老蕪湖海關舊址整體修繕工程通過實施梁架和屋面、外立面牆體等修繕,恢復了“順紅丁青”工藝特徵和清水牆原制,消除了建築安全隱患。
建築格局
老蕪湖海關舊址原是一組建築群,包括西面的關廨大樓,北面的理船廳辦公室及貨棧,偏南的外班洋員俱樂部,東面的三座西式建築(分別為總巡洋員住室、副總巡洋員住室、洋驗貨員住室),還有足球場、水手和雜役住室。現存關廨大樓,被稱為“老蕪湖海關舊址”。
老蕪湖海關舊址整體建築風格是源於歐洲新古典主義的外廊式建築,大樓坐東朝西,面向長江,由兩層主樓與五層塔樓組合而成,整體為磚木混凝土混合結構,清水紅磚牆,設計風格在沿用歐洲古典建築基礎上進行簡化,更加注重線條的裝飾效果和建築的實用功能。建築平面、進深均五開間,接近正方形;東、西、南三向設定外廊,以磚砌廊柱承重,建築面積1101.46平方米。從高空俯視,整幢建築呈正方形,屋頂採用四坡頂形式,呈“口”字形,原先為紅色瓦楞鐵皮鋪設,現替換為紅色鋼瓦。
西立面是大樓主立面,駐足遠觀,整體呈“凸”字形,以鐘樓為中軸線對稱分布,鐘樓與主樓高低對比產生了豐富的建築輪廓線;同時,主樓廊柱的“虛”與鐘樓牆體的“實”相互映襯,南北兩個側立面為非對稱式,鐘樓在西側,高低錯落,讓整棟建築富有動感。
主要建築
主樓
老蕪湖海關舊址主樓為柱廊式磚木結構,兩層,四坡屋頂,鐵皮鋪蓋屋面。一樓是營業大廳,二樓是辦公用房。主樓各個立面大面積設定百葉門窗,寬度對應廊柱間距,門窗面積占牆面積在55%至80%之間,除了增強牆面的形式感,從實用性角度,更有利於建築物室內通風和採光。大樓廊柱分為單柱和角柱,檐下採用整塊條石過梁,將廊柱串聯在一起。柱頭採用石塊雕刻線條。中間柱採用單柱形式,邊角用紅磚砌築起凸邊,做出豎向凹槽,使廊柱呈現豎線條的立體感;角柱採用單柱與附壁柱混合砌築,立面垂直砌築五皮磚為基準面,一皮磚凹槽間隔,使角柱富有較強的雕塑感,同時視覺上突出均衡、穩定的藝術效果。
鐘樓
老蕪湖海關舊址鐘樓矗立在主樓西向外廊中部。西面有圓形舷窗,舷窗下裝飾綬帶,飄逸舒展。塔樓下面三層外形是正方形,四角為磚柱,柱頂有尖塔形石雕。四層以上鐘樓部分,外形為八角形。四層高度處,西、南、北三面各有一座圓鐘。每一座圓鐘兩側各外挑一根矮柱,兩根矮柱之間向上發起拱券,拱檐下有齒,拱腳下也有裝飾。第五層為瞭望台,四面牆體大面積虛化,以鐵質欄桿圍擋。
文物遺存
老蕪湖海關舊址塔樓正面二層高度設有一扇圓形舷窗,舷窗四周大理石裝飾,上方拼接成拱券,下方石材浮雕綬帶式樣。
文物價值
老蕪湖海關舊址採用中西建築文化共存的手法,是古今建築過渡時期的產物,此類西洋建築在安徽省留存較少,在結構設計和建築工藝上都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價值,是蕪湖的標誌性建築。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自駕:自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老蕪湖海關舊址,路程約3.3千米,用時約1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