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營盤戰鬥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泰和縣老營盤戰鬥戰場遺址附近,1931年第三次反圍剿中,黃公略率紅三軍,肖克率江西紅軍獨立第五師在此進行阻擊戰,殲滅國民黨蔣鼎文師一個旅,取得第三次反圍剿第四仗的勝利。為紀念在戰鬥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964年泰和縣人民委員會在老營盤戰鬥戰場遺址附近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座西向東,東面有台階,左右翠柏成行,南北砌有屏牆,由北循級可登平台,平台為方形,邊長23.15米,四周有欄桿,正中為方塔式紀念碑。碑身四面直書"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字,碑頂立有紅五星,碑長5.20米,通高12.5米。1988年10月重修,原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張愛萍為紀念碑題"萬古長青''四字。
第三次反“圍剿”時,老營盤成為戰場純粹是偶然。1931年9月7日,紅軍計畫在興國高興圩圍殲國民黨蔣鼎文第九師。由於情報有誤,紅軍並不知蔣鼎文已於6日將高興圩移防給了國民黨蔡廷鍇第十九路軍,經老營盤撤往泰和縣。紅三軍軍長黃公略7日凌晨率部趕到老營盤附近時,意外地發現敵蔣鼎文師正在老營盤村的峽谷里集合,準備出發開往泰和。原來,蔣鼎文師6日行軍到達老營盤村,天降大雨,山洪沖走了山溪間的小橋,蔣鼎文師無奈留滯在了老營盤村、黃土坳一帶宿營。由於事發突然,來不及請示,敢打敢拼的黃公略率領紅三軍,在蕭克的獨立五師配合下,以寡擊眾,迅速向老營盤附近的敵軍發起進攻。並且速戰速決取得了勝利。這一仗蔣鼎文的第九師為國民黨主力師,下轄2個旅6個團,加上師部直屬部隊,共有近萬人馬。而黃公略的紅三軍雖然號稱一個軍,但經過連續大半年的反“圍剿”戰爭後,不過3000多人。由於進攻突然,敵人猝不及防,老營盤的敵第九獨立旅3000多人被消滅,其中一個新兵團被集體俘虜。當日午後1時,紅三軍打掃戰場後迅速撤離了老營盤。這一仗,據當時的戰鬥詳報,俘敵1133人,繳槍1186支。紅軍此戰傷443人,陣亡135人,失去聯絡133人。
戰場遺址在老營盤隘口,老營盤隘口是一座古代通關邊檢的關隘。作為關隘,地形一般呈狹長的峽谷狀。這樣的設計方便於把守邊關的士兵對隘口的掌控。這個長達幾公里的深溝山谷里,寬度僅僅一米多,山谷的兩側是茂密的樹叢。處在這樣的地形,一旦突然遭受到兩側高地的襲擊,只能被動挨打。也正是這種地形,敢打敢拼的黃公略當時就不經請示,果斷地發動了對敵攻擊,並且速戰速決取得了勝利。
這一仗之所以取得勝利,除了敵人毫無準備外,還要得益於老營盤隘口的地形優勢。今天,當我們來到當年戰鬥的地方時發現,戰場遺址變化並不大,在這個長達幾公里的深溝山谷里,寬度僅僅一米多,山谷的兩側是茂密的樹叢。處在這樣的地形,一旦突然遭受到兩側高地的襲擊,只能被動挨打。
在距戰場不遠的泰和縣老營盤境內修建了老營盤戰鬥革命烈士紀念碑。
陳毅負傷,未能長征
老營盤再次陷入炮火是1934年秋天。國民黨軍集中周渾元第八縱隊的6個師,從泰和沙村一帶向興國老營盤方向輪番攻擊。紅軍西方軍總指揮陳毅指揮興國模範師和幾個獨立團,利用老營盤一帶險峻的地形,構築工事,進行防守。
陳毅是1934年8月28日在老營盤隘口負傷的。當時,國民黨軍隊已經修通了泰和通往老營盤村的公路,用汽車運來重炮,向隘口猛轟。陳毅到興國模範師各團陣地巡視戰鬥情況,剛巡視到16團指揮部,一顆炮彈在他身後爆炸,彈片擊中了陳毅的右大腿,同時受傷的還有16團政委李壽軒。這一仗使得陳毅負傷,沒能跟隨部隊長征,後來留下開展游擊戰。
陳毅負傷幾天后,老營盤隘口失守,中央蘇區的西大門被國民黨軍隊攻破。當時興國模範師報告,這一仗該師傷亡達1800餘人,且全為興國人。
老營盤,因陳毅詩作揚名
老營盤戰鬥主要發生在興國老營盤村。在興國境內,可惜沒有任何紀念設施或標誌。1964年,在距戰場不遠的泰和縣老營盤境內修建了一座“老營盤戰鬥革命烈士紀念碑”(1988年和2004年進行過重修)。1968年,興國老營盤村鄰近的雲峰公社更名為老營盤公社(今泰和縣老營盤鎮)。上世紀70年代初,在20公里外的上圯公社(今泰和上圯鄉)建了一座老營盤水庫。
不少人知道老營盤還是緣於陳毅的詩《車過興國老營盤》。1937年10月4日,陳毅從大余出發,前往吉安,在路過老營盤時重訪了當年的戰場。陳毅重訪舊地,感慨萬千,寫下了經典的詩篇:“大戰當年血海翻,今朝獨上老營盤。荒台廢址無人識,一撫傷痕一泫然。”這首詩是陳毅有名的詩。因為這首詩,許多人知道了老營盤戰鬥,知道了老營盤這個地方。
如今,當年發生過戰鬥的老營盤建有京九鐵路營盤上隧道。站在319國道與京九鐵路相交的橋上,可以遙望兩山之間的隘口。隘口有一株大楓樹。當年,紅16團的指揮部就設在這株大楓樹下面,陳毅也是在這棵樹下受的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