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頸性眩暈

病因,早期症狀,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病因

(一)發病原因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多發於老年人的原因:因老年人有以下生理病理特點,①骨質增生。骨刺可以刺激或壓迫椎動脈,致血流減少。②血管病變。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多見,容易發生椎動脈供血不足。③頸椎間盤退變。椎間隙變窄,頸椎相對縮短,椎動脈相對變長,發生摺疊或扭曲,影響椎動脈血液循環。④頸椎錯位。頸椎盤退變時,椎間隙變窄,關節囊和椎間韌帶鬆弛,頸椎失穩,在外力作用下,容易使頸椎錯位,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或直接壓迫椎動脈,使椎動脈痙攣或管腔狹窄,血流減少。
(二)發病機制
頸椎位於缺少活動的胸椎的重量較大與頭顱之間,其活動度較大,容易發生積累性勞損,使頸椎的穩定性變差。意外的操作或平時不在意的揮鞭性損傷,如坐汽車時急剎車,慣性向前,又突然停止,頭先向前,隨後突然後仰,可以造成單(多)個沿額狀軸,矢狀軸或縱軸產生輕度移位。如果頸椎間盤已經退變,椎間隙變窄,關節囊和椎間韌帶鬆弛,頸椎失穩,在外力的作用下,更容易使單(多)頸椎移位。由於頸椎錯位,造成椎間關節錯縫,椎間軟組織受到牽張,椎管或椎間也狹窄,頸椎間盤突出等。頸椎X線平片上可以出現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反張、成角、中斷等。如果損傷較輕,人體有適應代償的功能,可以不產生臨床症狀,即建立代償性椎間內外平衡,為代償期。如代償性脊柱側變。這個階段如果病人得到及時治療,糾正移位頸椎,恢復
正常椎體間的平衡改變。為了維持椎體間的力的平衡,頸椎產生骨質增生,以增加受力面積,減小局部壓強。鉤椎關節骨質向側方增生可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致使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症狀。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或黃韌帶肥厚造成椎管狹窄,壓迫脊髓,出現脊髓型頸椎病。後關節骨質增生,伸入椎間孔,可刺激、壓迫頸脊神經根,出現頸、肩、臂疼、麻木的神經根型症狀。如創傷較重,頸椎移位,後關節錯縫,可直接刺激、壓迫神經根,交感神經,或使椎動脈扭曲,而出現一系列頸椎病的臨床症狀。椎體移位時,必然導致棘突偏歪,在體表可觸及偏歪棘突,醫生用頸椎旋轉復位法,撥正偏歪棘突,使移位的椎體恢復原解剖位置,解除對神經、血管、脊髓的刺激或壓迫、臨床症狀緩解或消失。
病理:損傷和(或)退變為發生頸椎病的主要原因。無論是因直接或間接的外力,造成急性或慢性頸部損傷,均可使頸椎發生解剖位置的微細變化,引起神經、血管、脊髓等受壓症狀。
1.單(多)個頸椎移位 頸椎或椎間盤的退變使椎間隙變窄,關節囊和椎間韌帶鬆弛,又因頸部活動範圍較大和重力的影響,造成積累性損傷,加重了頸椎的退變和失穩。意外的損傷或平時不在意的揮鞭性損傷,可使單或多個頸椎沿額狀軸,矢狀軸產生輕度移位,出現頸椎錯縫或半脫位,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徵。
2.頸椎間盤的退行性變 頸椎間盤由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構成。
(1)髓核:水分減少,纖維網和黏液樣基質逐漸為纖維組織和軟骨細胞所代替,最後成為一個纖維軟骨性實體導致椎間盤變窄。這樣病理變化在各個椎間盤發展不平衡,負重部分改變早且快。人體從30歲開始變性,超過50歲時,改變已很明顯。
(2)纖維環:20歲以後纖維環停止發育,開始變性,表現為纖維變粗,透明性變,彈性減小,容易破裂。由於纖維環變性以後彈性減小,受肌肉上下牽拉,頭顱重力及勞動,外傷等因素的影響而周圍膨出致使間隙變窄。
(3)軟骨板:軟骨板變性,逐漸變薄,易被髓核侵蝕而發生缺損。使軟骨板失去了半透膜作用,促進了纖維環及髓核的變性,小血管可以松質骨向髓核生長,形成肉芽,吸收髓核的特質使之變為纖維組織。隨著年齡的增大,變性增加,椎間盤逐漸纖維化,所以,老年人很少出現急性椎間盤突出症狀。
3.椎體骨質增生 隨年齡增長,髓核含水量減少,逐漸呈現脫水狀態,其彈性和張力減退,易被壓縮,使纖維環向外膨出,刺激椎體緣,形成骨質增生。如纖維環有變性發生裂隙,則造成髓核脫出。

早期症狀

1.頸性眩暈 為發作性眩暈,有時伴有噁心、嘔吐耳鳴耳聾眼球震顫。當頭部過度後仰或轉動某一方位時發生,停止後仰或扭轉時,症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又稱位置性眩暈。頸性眩暈多發於40歲以上,男女無明顯差別,血壓基本正常。突然發病,常因晨起或午休後起床或轉頭突然出現眩暈。
2.頭痛 多為後枕痛或偏頭痛,可為隱痛、跳痛或放散痛。有人常年服用止痛藥或疑為顱內有占位性病變。
3.猝倒。
4.腦幹症狀 肢體麻木、感覺異常、嚴重者可出現對側肢體的輕偏和對側顱神經症狀。還可以出現吞咽困難、反嗆、咽反射消失、聲音嘶啞、眼肌麻痹、復視、視物不清,Horner征等。
1.年齡 多於40歲以上發病。
2.眩暈發病常與頸部體位改變有關。
3.頸部做後仰、旋轉動作時,可誘發眩暈或噁心感。
4.可伴有神經根性症狀。
5.突然發病,常因起床或轉頭突然出現眩暈,往往伴有眼球水平震顫。
6.頸椎檢查 頸部活動受限,患病椎體棘突偏歪、椎旁有壓痛。頸2棘突偏歪多見。因椎動脈進入橫突孔後,垂直上升,從第2頸椎到進入枕骨大孔之前椎動脈在此段發生多個彎曲,所以椎動脈血流受阻礙也多發生於此。
7.腦血流圖 枕乳導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扭頸試驗陽性。
8.頸椎X線平片 正側片、左右斜位及張口位片示,頸椎生理曲線變直、反張、成角或中斷。骨質增生。環椎後結節上翹,齒狀突距兩側塊距離不等寬。

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可按劉金生的頸部鍛鍊方法以防頸椎病的發生。
1.頸項操
(1)頸項爭力:站立,兩足開立與肩同寬,兩手叉腰,抬頭望天,還原,然後兩足開立與肩同寬,兩手叉腰,低頭看地,還原。要求呼吸自然,腰不參與活動。
(2)向後觀瞧:姿勢同前,右手臂隨頭頸向右後轉,目視右手,還原;然後左手臂隨頭頸向左後轉,目視左手,還原。
(3)前伸探海:姿勢同前,頭頸前伸並轉向右前方,雙目前下視,還原;然後,頭頸前伸並轉向左前方,雙目前下視,還原。
(4)回頭望月:頭頸向右後上方盡力轉,雙目轉視右後上方,還原;頭頸向左後上方轉動,雙目左後上方,還原。
(5)金獅搖頭:頭頸向左右各繞環一周。
2.頸椎操
(1)擊拳運動:徒手或手持1~2kg重的啞鈴向前斜方、側方、上方擊出,各方向可作4~8次。
(2)肩後張擴胸運動:兩肘屈曲,用力後旋同時擴張,再擴張,重複8~12次。
(3)仰有抗阻運動:兩手交叉於頭部,頭仰時兩交叉手給予一定的阻力,作6~8次。
(4)體側屈運動:頭頸正直,體側屈時,頭頸部隨之側屈,左右交替進行,各4~8次。
(5)聳肩運動:立正姿勢,兩肩同時用力上聳,放鬆下落,再聳肩後用力向前或後交替繞環旋落下。重複4~8次。
(6)旋肩運動:兩手各扶同側肩,以兩肘分別劃弧作旋轉運動,前後交替進行。各6~8次。
(7)頭俯仰運動:頭前屈至下全面貼胸停片刻,再後仰至最大角度停片刻。重複6~8次。
(8)頭側屈運動:頭側屈(頭貼近同側肩部),復原停片刻再向另一側屈。重複6~8次。
(9)頭左右轉動:頭向一側轉動,復原後停片刻再向另一側。重複6~8次。
(10)頭環繞運動:頭先後前、左、後、右環繞運動,停片刻後再向前、右、後、左環繞運動,力求活動範圍大,緩慢。重複6~8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