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地理學領域,人類老化原因,遺傳學,行為老化學,疏離學,適應學,心理變化,老年喪失期,畢生發展觀,退行性變化,視覺減退,聽覺減退,感覺遲鈍,記憶減退,年齡趨勢,特點,記憶障礙,記憶減退解釋,延緩彌補,智力減退,智力衰退,不平衡性,人格特徵,穩定性,人格變化,造成因素,心理適應,
特點
老年期(old age),人生過程的最後階段。特點是身體各器官組織出現明顯的退行性變化,心理方面也發生相應改變,衰老現象逐漸明顯。由於各種變化包括衰老是循序漸進的,人生各時期很難截然劃分。而且衰老過程的個體差異很大,即使在一個人身上,各臟器的衰老進度也不是同步的。衰老與一般健康水平有關,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衰老進度也不同。多數人的衰老變化在40歲左右逐漸發展,60歲左右開始顯著。因此,從醫學、生物學的角度,規定60歲或65歲以後為老年期,其中80歲以後屬高齡,90歲以後為長壽期。老年期的規定還受社會經濟乃至國家政策(如退休政策)的影響。歐美、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多以65歲為老年的標準,一些開發中國家則多以60歲為標準。有些學者提出將老年期的起點後移。中華醫學會
老年醫學學會曾於1982年根據中國國情及傳統概念,建議規定以60歲以上為老年。中國學者的一些論文談到老年期時均以60歲為起點,有些論文也同時列出65歲以上的資料。
老年人的特點是結構功能多趨向衰退,但在智力方面一般並不減退,特別在熟悉的專業或事物方面,智慧型活動不但不減退還有增加。老年期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解決老年期的問題,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從物質和精神上解決老年人的需求,一是通過各種方式,組織發揮老年人的潛力,繼續為人類社會作貢獻。
地理學領域
老年期是侵蝕旋迴中的晚期階段,即地貌發育的最後階段。此階段的地貌特徵是:河谷不斷拓寬,曲流發育,谷坡由低緩逐漸達到極限,形成大面積平坦地面,呈現出散布著一些殘丘的
準平原狀態。
人類老化原因
老年期是指60歲至衰亡的這段時期,按聯合國的規定,60歲或65歲為老年期的起點。老年期總要涉及“老化”和“衰老”兩個概念。老化指個體在成熟期後的生命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形態學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變化。衰老指老化過程的最後階段或結果,如體能失調、記憶衰退、心智鈍化等。 自古以來,人類不斷地探索老化的原因,提出數種心理老化學說。研究個體心理老化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從個體出發,二是從個體與社會關係出發。 以個體變化為重點的老化理論有遺傳學說,行為老化學說等。強調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老化學說主要有疏離學說和適應學說。
遺傳學
遺傳學說認為,精神機能的老化、行為的變化以及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心理變化,都是由遺傳決定的,衰老是按遺傳程式實現的,是有規律的退化。通過研究發現,雙親的壽命與子女的壽命有很高的相關度。誠然,僅用遺傳來解釋複雜的老化顯然具有片面性。
行為老化學
行為老化學說認為,老年行為的退行性變化是由於精神退化機能引起的,並主要從行為變化中反映出來。行為老化就是隨年齡增長,對刺激的反應時間會延長,學習能力、理解力會減弱,記憶力逐漸衰退等。心理退化具有複雜性,簡單地用行為老化學說解釋也是不全面的。
疏離學
疏離學說認為,老年人與社會的脫離是造成個體老化的主要原因。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社會活動變少,他們的人際交流漸次減少,與周圍環境的聯繫逐漸減弱。這種個體與外部環境關係的變化,是由內部的變化造成的個體與環境的疏遠。
適應學
適應學說認為,老年期的主要變化是人際關係的改變。人際交往增多會減輕老年人的不安感,也可以從朋友的反饋中增加個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作為一種適應手段,老年人必須杜絕自我封閉的生活方式。
心理變化
對老年期的心理變化,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老年喪失期
老年喪失期觀點認為,老年期的心理變化只有衰退,沒有發展,是一生獲得的喪失時期。老年喪失期間所喪失的內容包括“身心健康”、“經濟基礎”、“社會角色”和“生活價值”,並把這些對人生具有重大意義的內容的相繼喪失認定為老年喪失期的基本特徵。
老年喪失期觀點認為心理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到老年期,隨年齡增長而衰退是個體心理發展的總趨勢。這肯定了個體心理發展變化的基本常規,應當予以應有的重視。但是,這種觀點的理論依據是把人視為生物機體,過於注重生物機體的變化和年齡因素對心理變化的影響,而把心理發展看做是線性的上升和下降,這不符合複雜性的客觀規律,是不可取的。
畢生發展觀
畢生發展觀認為,個體心理發展貫穿人的一生,並提出如下一系列的新的心理發展的基本觀點:
第一,心理發展和行為變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時候發生,也就是說從胚胎形成到衰老的整個一生都在發展。
第二,不同心理機能發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如感知覺,出現最早,最先發展成熟,也較早開始衰退。再如抽象邏輯思維,較晚開始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並繼續增強。
第三,心理發展過程既有增長也有衰退,是增長和衰退的對立面的統一。發展不是簡單地朝著功能增長的方向運動,而是由獲得和喪失的相互作用構成的。
第四,個體心理發展是由多重影響因素所構成的複雜系統共同決定的,但各個子系統對不同發展時期的影響強度有明顯的區別:成熟因素對兒童期影響強度最大;社會文化因素對成熟期影響強度最大;個人因素,如智力、個性、命運、所遭遇的非規範事件等,對個體的心理發展變化的影響強度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對老年期的影響強度最大。
畢生發展觀提出了一系列心理發展新觀點,強調人到成年以後,心理仍繼續發展,是一種積極、樂觀老年心理變化觀,應予以充分的肯定。但是,這種理論對於老年期心理變化的下降和衰退這一總趨勢,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我們應該科學地、正確地認識老年期心理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性。
退行性變化
視覺減退
老年人出現的視力問題主要表現為:視覺敏銳度下降(在正常距離內看清物體的能力減弱);視野縮小(與中央視覺相比,邊緣視覺明顯衰弱);聚焦能力減弱(距離變化時,雙眼聚焦於物體的能力衰減);暗適應所需時間延長。
聽覺減退
老年人中聽覺缺陷者為數眾多,據調查研究發現,有近65%的老年人聽力減退。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聽覺敏銳度逐漸喪失,對高音的聽力減弱更明顯。我國的一項研究表明,50—60歲是中國人聽力減退的轉折期,60歲以後逐漸下降,80歲以後下降尤為明顯。
感覺遲鈍
總之,人類進入50歲以後,各種感知覺都開始出現退行性變化,60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感知覺衰退現象越來越明顯。
記憶減退
年齡趨勢
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記憶發展變化趨勢是:兒童的記憶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從少年期開始到成年期達到記憶最佳的高峰期,為個體記憶的“黃金時期”,40—50歲期間出現較為明顯的減退,其後基本上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上。70歲是記憶衰退的一個關鍵期,此後便進入更加明最的記憶衰退時期。
特點
記憶老化並非記憶的各個方面全面或同時減退,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因記憶過程和影響因素等的不同而呈現出老年人記憶減退的特殊性。
第一,老年人機械記憶衰退明顯,意義記憶較機械記憶衰退為慢。
第二,再認能力表現出逐漸老化現象,但再認比回憶保持較好。
第三,識記和回憶“姓氏”最難。人像特點聯繫回憶的研究表明,“姓氏”的回憶在50歲後就出現減退趨勢,60歲以後減退日益明顯,80歲組的成績僅僅是20歲組的30%。所以,識記和回憶人的姓名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煩惱。
記憶障礙
1.老年記憶障礙主要在於信息提取困難
比如,上述老年人的記憶減退特點之一是回憶比再認明顯要差,這其中也包括提取過程。與回憶相比,再認提供的提取條件要好得多。這說明老年記憶障礙的主要因素是提取困難。
2.老年人記憶障礙是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
我國學者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學習記憶較多依賴於從長時記憶中取得支持,難以建立和過去經驗無關的全新聯繫,而這種現象與老年人較少運用記憶策略有關。該研究結果提示,老年人的編碼儲存過程也有障礙,其記憶障礙可能是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困難相互作用的結果。
3.老年人較少主動地運用記憶策略和方法 。通過對識記方法研究,發現20歲組青年所使用記憶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l)、意義联系法(尋求意義關聯)。
(2)、分類法(把識記的材料按某種標準和關係進行歸併)。
(3)、聯繫實際法。
(4)、想像法(如把某無意義圖形想像成某種具體事物)等。
同一研究表明,80歲組的老年人中只有4%的人運用了這一識記方法。
4.文化因素對記憶影響顯著
有研究發現,有文化組與無文化組的老年人比較,有文化組的成績明顯較好,這也表明老年人記憶減退程度與受教育程度有關。
記憶減退解釋
關於記憶老化的年齡差異,即記憶隨年齡的增長而減退的機制問題,心理學家進行了許多研究。代表性的理論主要有如下兩個:
1.加工速度理論
加工速度理論認為,加工速度減慢是老年人認知(記憶)減退的主要原因。加工速度一般包括反應速度、感覺運動速度、知覺速度和認知速度。隨年齡增長,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老化,老年人的反應速度越來越慢,這導致記憶加工過程的速度變慢。據此,研究者認為,加工速度減慢是老年期記憶減退的根本原因。
2.工作記憶理論
工作記憶理論認為,老年人發生認知(記憶)功能衰退是因為他們缺乏信息加工資源,即缺少一種“自我啟動加工”的能力。
工作記憶相當於計算機的記憶體。研究表明,成人的工作記憶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
據此,學者們認為,工作記憶容量隨年齡增長而變小是老年期記憶減退的另一根本原因。
延緩彌補
老年記憶的變化具有可塑性,為了改善老年的記憶,需要有意識地進行干預並發掘記憶潛能。
影響老年記憶的因素除了年老之外,還有健康、精神狀態及腦力鍛鍊和記憶鍛鍊等方面的因素。為了延緩和彌補老年人的記憶減退,應該注意以下五點:
第一,利用多種感覺器官。老年人應採取耳聽、眼看、口誦、手寫等多種感知動作加強記憶。
第二,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必要的事情可以寫備忘錄(如按時服藥),按規定事項提示注意。
第三,放緩學習和做事情的步調,按適合自己的速度從容地進行各項工作。
第四,有意識地進行改善記憶的訓練,提醒自己注重運用記憶策略。如運用複述、背誦、歸類、創編聯繫、聯想、組合、想像等有效記憶方法以加強記憶效果。
第五,增強記得住的信心,不能背“遺忘”的包袱,以頑強的意志改善記憶,延緩記憶衰退。
智力減退
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研究老年智力,得出了對老年人智力減退現象的不同見解。智力和年齡的關係十分複雜,綜合多方研究,老年人的智力有所衰退,但是又並非全面衰退。
智力衰退
早期的研究者套用測驗研究人的智力發展規律,發現20歲以前是智力迅速發展的上升期,20歲左右是智力的高峰期,到老年期,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
不平衡性
老年期智力是否逐漸降低,存在著不同看法。近二三十年來,一些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研究結果,認為智商從成年早期到成年中期基本保持不變,有些方面甚至還有增長,從而否定了人智力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的結論。
有的研究認為,人的智力在60歲以前是穩定的,隨後即使有衰退,幅度也不大。有的研究者強調,老年人智力也有一定的可塑性,並不認為老年人的智力有嚴重的衰退。
韋氏成人智力量表包括語言和操作兩方面的內容。許多研究都表明,該量表中的言語測驗成績,在老年期依然較好,到70歲後才有明顯的減退。而心理運動速度和知覺整合能力等操作測驗成績在25歲後就逐步衰退。
可見,智力是綜合心理特徵,由很多因素構成,老年人智力減退並不意味著各因素以同一速度衰減。這些研究都說明了老年智力變化的不平衡性。
人格特徵
老年期人格特徵的穩定性和變化的問題尚在研究中,但基本傾向認為老年人的人格特徵既有穩定的一面,又有變化的一面。
穩定性
國外研究者曾用縱向跟蹤方法對老年人群進行長達10年的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的人格表現出基本穩定的傾向。這說明老年人人格的基本類型和基本特徵也並不容易發生大的變化。
人格變化
(一)不安全感
(二)孤獨感
(三)適應性差
(四)拘泥刻板性並趨於保守
(五)回憶往事。
造成因素
(二)心理上的老化
(三)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一是社會疏遠老人;二是老人退出社會。
心理適應
一、對老年期的退行性變化和對老年期生活的心理準備
二、社會角色和活動的積極轉換
三、體現老年人的價值,維護自我尊嚴
四、夫妻恩愛、家庭和諧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第一,子女關心體貼老人,主動幫助父母做事情。
第二,經常與老人交流溝通,相互理解,和睦相處。
第三,子女為人正派,有上進心,努力工作,不讓老人操心。
第四,夫妻關係和睦,互敬互愛,感情上相互依戀,生活上相互照顧。
五、深化朋友之間的友誼關係
六、避免逃避式的適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