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胰腺癌

症狀體徵,用藥治療,飲食保健,預防護理,病理病因,疾病診斷,檢查方法,併發症,預後,發病機制,

症狀體徵

胰腺癌的臨床表現取決於癌瘤的部位、病程早晚。胰腺破壞的程度、有無轉移以及鄰近器官累及的情況。其臨床特點是整個病程短、病情發展快和迅速惡化。
1.腹痛  約半數以上患者有腹痛,起初多數較輕逐漸加重。胰腺癌者可因癌腫使胰腺增大,壓迫胰管,使胰管梗阻、擴張、扭曲及壓力增高,引起上腹部持續性或間歇性脹痛。有時還同時合併胰腺炎,引起內臟神經痛。病變早期常呈中上腹部範圍較廣但不易定位而性質較模糊的飽脹不適、隱痛或鈍痛等。較少見者為陣發性劇烈的上腹痛,並進行性加重,多見於早期胰頭癌伴有胰膽管阻塞者。胰頭癌可引起右上腹痛,胰體、尾部癌則偏左,有時亦可涉及全腹。腰背痛常見,進展期病變腰背痛更加劇烈,或限於雙季肋部束帶狀,提示癌腫沿神經鞘向腹膜後神經叢轉移所致。典型胰腺癌的腹痛常在仰臥時加重,特別在夜間尤為明顯,迫使患者坐起或向前彎腰、屈膝以求減輕疼痛,有時常使患者夜間輾轉不眠,可能是由於癌腫浸潤壓迫腹腔神經叢所致。
2.體重減輕  胰腺癌造成的體重減輕突出,發病後短期內即出現明顯消瘦,體重減輕可達15kg以上,伴有衰弱乏力等症狀。一些病人首先表現為進行性消瘦。體重下降的原因是由於食欲不振,進食減少,或雖有食慾,但因進食後上腹部不適或誘發腹痛而不願進食。此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或胰液經胰腺導管流出受阻,影響消化和吸收功能,也有一定的關係。
3.黃疸  黃疸是胰腺癌、特別是胰頭癌的重要症狀。黃疸屬於梗阻性是由於膽總管下端受侵犯或被壓所致。黃疸為進行性,雖可以有輕微波動,但不可能完全消退。黃疸的暫時減輕,在早期與壺腹周圍炎症消退有關,晚期則由於侵入膽總管下端的腫瘤潰爛腐脹之故。胰體、尾癌在波及胰頭時才出現黃疸。有些胰腺癌病人晚期出現黃疸是由於肝轉移所致。
近半數的患者可觸及腫大的膽囊,這與膽管下段梗阻有關。臨床上有梗阻性黃疸伴有膽囊腫大而無壓痛者稱為courvoisier征,對胰頭癌具有診斷意義,但陽性率不高。如原有慢性膽囊炎症,則膽囊可不腫大,故未捫及無痛性腫大膽囊不能排除胰頭癌。
4.腹塊  腹塊多數屬晚期體徵。腫塊形態不規則,大小不一,質堅固定,可有明顯壓痛。腹塊相對多見於胰體尾部癌。
5.其他消化道症狀
(1)消化不良症狀:胰腺癌時,尤其是發生於主胰管或距主胰管較近的胰腺癌,阻塞胰管,引起梗阻性慢性胰腺炎,導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或膽總管下端及胰腺導管被腫瘤阻塞,膽汁和胰液不能進入十二指腸,從而引起消化不良症狀。少數病人因腫瘤侵入或壓迫十二指腸和胃,可出現梗阻性嘔吐。約10%病人有嚴重便秘,15%左右的病人有腹瀉;脂肪瀉為晚期的表現,是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時特有的症狀,但較罕見。
(2)上消化道出血:約占10%。主要原因為鄰近的空腔臟器如十二指腸或胃受侵犯,使其糜爛或潰瘍所致。仍可因癌腫浸潤膽總管或壺腹,使該處產生糜爛或潰瘍,引起急性或慢性出血。胰體、尾癌壓迫脾靜脈或門靜脈或形成栓塞,繼發門靜脈高壓症,導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亦偶見。
6.症狀性糖尿病  少數病人起病的最初表現為糖尿病的症狀;也可表現為長期患糖尿病的病人近來病情加重。因此,若糖尿病患者出現持續性腹痛,或老年人突然出現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而近期突然病情加重時,應警惕發生胰腺癌的可能。
7.血管血栓性疾患  約10%~20%的胰腺癌患者出現遊走性或多發性血栓性靜脈炎,並可以此為首發症狀。胰體、胰尾癌發生血栓性靜脈炎的機會較多,且多發生於下肢,在分化較好的腺癌中更易發生。屍檢資料示動脈和靜脈血栓症的發生率占25%左右,尤以髂、股靜脈栓塞最多見,但並無臨床症狀出現。動脈血栓多見於肺動脈,偶發生於脾、腎、冠狀動脈及腦動脈。Spain認為癌腫可能分泌某種促使血栓形成的物質。
8.精神症狀  部分胰腺癌患者可表現焦慮、急躁、憂鬱、個性改變等精神症狀。其發生機制尚不明,可能由於胰腺癌患者多有頑固性腹痛、不能安睡以及不能進食等症狀,容易對精神和情緒產生影響。
9.急性膽囊炎或膽管炎  約4%的胰腺癌患者以突然發作的右上腹絞痛伴發熱、黃疸等急性膽囊炎或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為首發症狀。可因腫瘤壓迫、膽總管下端梗阻,或同時合併結石引起。
10.腹部血管雜音  當癌腫壓迫腹主動脈或脾動脈時,可在臍周或左上腹聽到吹風樣血管雜音,其發生率約為1%。一般認為血管雜音的出現表現病變已為晚期。
11.其他症狀  患者常訴發熱、明顯乏力。部分患者尚可有小關節紅、腫、痛、熱、關節周圍皮下脂肪壞死及原因不明的睪丸痛等。鎖骨上、腋下或腹股溝淋巴結也可因胰腺癌轉移而腫大發硬。
12.分期原則
(1)胰腺癌的TNM分期(AJCC1988,UICC1989):
T原發腫瘤
TX原發腫瘤不能確定
T0未見原發腫瘤
T1腫瘤限於胰腺
T1a腫瘤最大徑≤2cm
T1b腫瘤最大徑>2cm
T2腫瘤侵犯十二指腸、膽管或胰腺周圍組織。
T3腫瘤侵犯胃、脾、結腸或附近大血管。
N淋巴結
N0無局部淋巴結轉移
N1有局部淋巴結轉移
M遠處轉移
M0無遠處轉移
M1有遠處轉移
(2)臨床分期:
Ⅰ期T1 N0 M0
T2 N0 M0
Ⅱ期T3 N0 M0
Ⅲ期任何T N1 M0
Ⅳ期任何T任何N M1
胰腺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但因難以早期診斷而致切除率低,但近年來,由於診斷技術的進步、手術技術的提高,術前術後處理的改進,輔助治療的開展等,使切除術後5年生存率在近60餘年中由3.5%提高到目前的21%,手術死亡率則由過去的20%下降至目前的5%或更低。
胰腺癌屬放射不敏感腫瘤,但由於局限晚期的病例約占40%,適於胰腺癌對化療藥亦表現抗拒,使化療的有效率較低。
近年來,通過大量的基礎及臨床研究,確定了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使胰腺癌的治癒率進一步提高。

用藥治療

1.常規治療  凡病變局限,經檢查可以手術者,儘量爭取開腹探查,行根治術,必要時術前、術後化療,術後輔助化療和(或)放療。經探查不能切除者,可行姑息手術(如膽管減壓引流或胃空腸吻合術等),以緩解黃疸梗阻等症狀,術後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病變雖局限,但已不可能行探查術,則採用放療及化療等藥物綜合治療。病變廣泛,以化療、中醫中藥、生物反應調節劑等藥物治療為主,必要時局部放療。晚期,一般情況差的,則不宜化療,以支持治療,對症處理及其他藥物治療,有疼痛則止痛處理。根治術後輔助化療,以術後3周左右,無手術合併症時可開始,一般每間隔3個月行1療程,共3個療程。
(1)外科治療:早期手術切除是治療胰腺癌最有效措施,但已有臨床症狀、經過檢查確診者多屬晚期胰腺癌,手術切除率只有10%~20%。手術方式有下列幾種:
①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腸切除術。
②保留幽門的胰、十二指。
③擴大根治術。
④胰體、尾部切除術。
⑤姑息性手術。
(2)放療:隨著放療技術不斷改進,胰腺癌放射治療的療效有明顯提高,常可使症狀明顯改善,存活期延長。可進行術中、術後放療,佐以化療。對無手術條件者可做高劑量局部照射及放射性核素局部植入照射。
(3)化學治療:儘管胰腺癌早期診斷有困難,切除率低,對放、化療不敏感,但適時的使用手術、放療、化療、生物反應調節劑、激素等綜合治療,包括術前、術中、術後放療或化療。不能切除的局限晚期病人的放療和(或)化療及其他藥物治療等,所取得的效果比單一治療手段為優,且有可能延長生存期。
一些化療藥物增加放射線的敏感性,其中以SF11及其衍生物F1207、優福定片(UFT)等較為常用,因之對不能切除的局限性晚期胰腺癌及已切除的病例,用SFU加放療,可取得一定效果。
胃腸腫瘤研究組(GITSG)在1974年起,對胰腺癌切除術後輔助治療及病變局限但不能切除的病例分別進行對比治療。在術後輔助治療組,在根治術後用放療40Gy加氟尿嘧啶(5-FU)輔助治療與術後不加放化療的對比,43例可評病例中,在治療組之中位生存期為20個月,在對照組僅11個月,P=0.03,有差異,該研究表明術後輔助放化療優於單一切除,對延長生存期有幫助。其後,又觀察32例,歷時28個月,切除術後加輔助治療的中位生存期18個月,進一步表明以上結果可重複。
Whittington等(1991)報導17例切除術後,用放療,並用氟尿嘧啶(5-FU)連續靜滴,獲得2年生存59%,3年生存47%的好結果,但例數偏少。
Mayo臨床(1993)資料,29例胰腺癌根治術後,用放療(中位54Gy)加氟尿嘧啶(5-FU),其中位生存期22.8個月。
綜上所述,胰腺癌切除術後,加放、化療輔助治療,有助於延長生存期。GITSG(1981)隨機比較用不同劑量的放療,加與不加SFU化療,治療局限但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的結果,在中位生存期的P值有差異。
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1985年資料,病變局限但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病人91例,隨機分為氟尿嘧啶(5-FU)單用及放療40Gy並加氟尿嘧啶(5-FU)方案治療,其中位生存期為8.2個月比8.3個月,無差異,認為放療之作用不明顯。其後GITSG(1988)發表資料,對局限晚期的胰腺癌用放療加SMF化療,或單用SMF聯合化療,兩組隨機對比,43例組,其長期生存在放療加化療組優於單一化療組,P值<0.02。
從以上臨床研究結果亦可見,對局限晚期的胰腺癌病人,用放療加化療綜合治療,對生存期的延長,亦多有幫助。
常用化療方案:
(1)FAM:
氟尿嘧啶(5-FU) 300mg/m2靜滴,每周2次,第3,5,10,12天。
ADM 30~4mg/m2靜注,第1天。
絲裂黴素(MMC) 4~6mg/m2靜注,第1,8天。
&n

飲食保健

1、老年人胰腺癌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宜飲食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飲食,少吃多餐,如稀藕粉、米湯、西紅柿湯、蛋湯、去渣綠豆湯、菜汁、稀麵湯、豬肝湯、豆漿。
·宜吃增強免疫、抗胰腺癌作用食物,如甲魚、龜、鱘、鯊魚、鮐魚、鰣魚、蛇、山藥、菜豆、香菇、大棗。
·宜吃具有抗癌止痛作用的食物,如鯊魚、海馬、鱸魚、核桃、麥芽、韭菜、苦瓜。
·宜吃抗感染食物:鯇魚、刀魚、鱉、野鴨肉、水蛇、綠豆芽、橄欖、烏梅、綠豆、赤豆、苦瓜。
·宜吃穀類(大米、麵粉)及瘦豬肉、雞、魚、蝦、蛋和豆製品、蔬菜、水果等。
2、老年人胰腺癌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油膩性食物及高動物脂肪食物,如肥肉、羊肉、肉鬆、貝類、花生、核桃、芝麻、油酥點心等。
·忌暴飲暴食、飲食過飽,蛋白質、糖也要適當控制。
·忌煙、酒及酸、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蔥、蒜、姜、花椒、辣椒等。
·忌霉變、油煎炒炸、煙燻、醃製食物,如鹹魚、醃菜、核桃、花生、葵花子、芝麻、油炸食物、油酥點心、奶油、雪糕等。
·忌堅硬、粘滯不易消化食物、韭菜、芹菜等粗糙纖維多、對腸道刺激的食物如粗糧、玉米、糯米等。

預防護理

1.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針對病因,胰腺癌的發病與環境因素有關,如吸菸、飲酒、飲食中高脂肪、高動物蛋白等。因此要多食用新鮮水果、蔬菜,戒菸、戒酒,對降低胰腺癌的發生有幫助。
二級預防:胰腺癌的早期診斷,包括詳細詢問病史,對於出現一般性消化不良症狀者,需嚴密觀察,或出現無家族史的糖尿病等,均應進一步檢查。力求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三級預防:在病人確立臨床診斷後,爭取儘早手術切除,在附以放、化療,生物治療等手段進行綜合治療,以延長生存期。
2.危險因素及干預措施  胰腺癌的發病原因與發病機制迄今尚未闡明。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提示發病率增高可能與長期吸菸、高脂肪和高動物蛋白質飲食、酗酒、飲用咖啡、某些化學致癌物、內分泌代謝紊亂、胰腺慢性疾病及遺傳等因素有關。一般認為可能由於多種因素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1)飲食因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胰腺癌的發病率與飲食中動物的脂肪有關,高三醯甘油和(或)高膽固醇、低纖維素飲食似可促進或影響胰腺癌的發生日本人的胰腺癌的發病率幾十年前較低,但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西方化飲食的普及,發病率增高4倍。當人體攝入高膽固醇飲食後,部分膽固醇在體內轉變為環氧化物,後者可誘發胰腺癌。此外攝入高脂肪飲食後可促進胃泌素、胰泌素、膽泌素、膽囊收縮素、胰酶泌素(CCK-PZ)等大量釋放,這些胃腸道激素為強烈的胰腺增殖性刺激劑,可使胰管上皮增生、間變和促進細胞更新,並增加胰腺組織對致癌物質的易感性。某些亞硝胺類化合物可能具有胰腺器官致癌特異性。另外,近年來發現每天飲用1~2杯咖啡者與不飲用咖啡者比較,發生胰腺癌的危險性增加2倍,如每天飲用3杯以上,則其危險性增高3倍,提示在咖啡飲料中含有1種或數種成分有促進胰腺癌的作用。
(2)飲酒因素:飲酒與胰腺癌發病的確切關係尚無定論。有人認為胰腺癌的發生與長期飲用大量葡萄酒有關。飲啤酒者胰腺癌的相對危險性約2倍於不飲啤酒者。其可能原因是由於酒精攝入後可持續刺激胰腺細胞分泌活性,引起胰腺慢性炎症,導致胰腺損害,或由於酒精中含有其他致癌物質如亞硝胺等。
(3)吸菸因素:許多研究資料表明吸菸與胰腺癌的發病關係密切,吸菸者胰腺癌的發病率比不吸菸者高2~3倍,已發病的平均年齡提前10或15年。其發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吸菸時菸草中某些有害成分或其代謝活性物質吸收後經膽管排泌,在某種情況下反流進入胰管,刺激胰管上皮,最終導致癌變。②菸草中某些致癌物如烴化物、亞硝胺等可迅速地從口腔、上呼吸道黏膜及肺組織吸收,入血後經胰腺排泌。紙菸中的少量亞硝胺成分在體內可代謝活化為二異丙醇亞硝胺活性型致癌物質。③菸草中的尼古丁促進體內兒茶酚胺釋放,導致血液中膽固醇水平明顯升高。在某種方式下,高脂血症可誘發胰腺癌,這在每天吸菸40支以上的大量吸菸者尤為明顯。
(4)環境因素:多數學者認為職業性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可能對胰腺有致癌作用。長期接觸某些金屬焦碳、煤氣廠工作、石棉、乾洗中套用祛脂劑及接觸β-萘酚胺、聯苯胺、甲基膽蒽、N-亞硝基甲胺。乙醯氨基芴烴化物等化學製劑者,胰腺癌的發病率明顯增加。近年來,發現胰管上皮細胞能將某些化學物質代謝轉化為具有化學性致癌作用的物質,胰管上皮細胞除能分泌大量碳酸氫鈉外,尚能轉運脂溶性有機酸及某些化學性致癌物質,使胰腺腺泡或鄰近的胰管內致癌物濃度增高,從而改變細胞內pH濃度而誘發

病理病因

關於胰腺癌的病因尚無定論,目前主要有兩種學說,即環境中的致癌物質作用於胰腺和在慢性胰腺疾病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癌。

疾病診斷

以下疾病應與胰腺癌做鑑別:
1.慢性胰腺炎  以緩起的上腹部脹滿不適、消化不良、腹瀉、納差、消瘦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胰腺炎須與胰腺癌鑑別。慢性胰腺炎常呈慢性病程,有反覆的急性發作史,腹瀉(或脂肪瀉)較著,而黃疸少見,病情亦不是進行性加重及惡化。如X線腹部平片或B型超聲和CT檢查發現胰腺部位的鈣化點,則有助於慢性胰腺炎的診斷。有時鑑別仍較困難,即使在手術中慢性胰腺炎的胰腺亦可堅硬如石,或呈結節樣改變。若在剖腹探查而鑑別仍有困難時,則需進一步做深部細針穿刺或胰腺活組織檢查加以鑑別。
2.Vater壺腹癌和膽總管癌  膽總管、Vater壺腹和胰頭三者的解剖位置鄰近,三者發生要。胰頭癌與壺腹癌、膽總管癌和膽總管結石等引起的梗阻性黃疸的鑑別如腫瘤的臨床表現十分相似,但在外科手術療效和預後方面,膽總管和壺腹癌比胰頭癌好,故鑑別診斷十分必要(表1)。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1.腫瘤標記物檢測
(1)癌胚抗原(CEA):CEA是從結腸腺癌中提取的腫瘤相關抗原,為一種腫瘤胚胎性抗原,是一種糖蛋白。消化道腫瘤如結腸癌、胰腺癌、胃癌、肺癌等均可增高。CEA診斷胰腺癌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低,僅30%的進展期胰腺癌患者能檢測出血清CEA增高。少數報導CEA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35%~51%和50%~80%。由於正常人和慢性胰腺炎均可出現假陽性,故血清CEA水平升高對胰腺癌的診斷只有參考價值。據報導,測定胰液CEA,同時配合胰液細胞學檢查,診斷的敏感性可提高至86%。CEA不能用作無症狀人群的篩選試驗,亦不能作為胰腺癌早期診斷的方法。
(2)糖抗原決定簇CA19-9(單誕神經節甙脂胃腸道腫瘤相關抗原):系從結腸癌細胞株中提取出來的一種糖蛋白,對胰腺癌有高度敏感性及相對特異性。正常人血清的CA19-9值為8.4±4U/ml,37U/ml為臨界值,對胰腺癌的診斷敏感性達79%,結腸癌僅18%,而胰腺炎患者無1例升高,有助於鑑別。最近介紹套用免疫過氧化酶法檢測CA19-9,對胰腺癌診斷準確率可達86%。CA19-9的含量與癌腫的大小呈正相關,低水平者手術切除的可能性較大。腫瘤切除後CA19-9明顯下降至正常者的預後較好。
(3)胰癌胚抗原(POA):POA是正常胎兒胰腺組織及胰腺癌細胞的抗原。正常值為4.0±1.4U/ml,>7.0U/ml為陽性。文獻報導胰腺癌患者POA增高占73%,而胃癌和結腸癌的陽性率則:分別為49%和33%,診斷胰腺癌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73%和68%。但有10%左右胰腺炎病例可呈假陽性。對胰腺癌的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但特異性不高,故廣泛套用尚受到一定限制。
(4)胰癌相關抗原(PEAA)和胰腺特異性抗原(PSA):PEAA是從胰腺癌病人腹水中分離出來的一種糖蛋白。正常血清PEAA上限為16.2ng/L。胰腺癌患者PCAA陽性者占53%,其中Ⅰ期患者陽性率為50%,但慢性胰腺炎和膽石症患者的陽性率亦分別高達50%和38%,提示PCAA診斷胰腺癌的特異性較差。PSA是從正常人胰腺提取出來的單肽鏈蛋白質,為一種酸性糖蛋白,正常人為8.2μg/L。>21.5μg/L即為陽性。胰腺癌患者血清PSA陽性者占66%,其中1期患者陽性率為60%,良性胰腺疾病和膽石症患者的陽性率分別為25%和38%。PSA和PCAA聯合檢測的胰腺癌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單項檢測有顯著提高,分別達90%和85%。
分別用ELISA法檢測糖抗原-199(CA-199)、胰腺癌胚抗原(PEA),用比色法檢測惡性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其含量均明顯升高,陽性率分別為:85.4%、87.5%和83.3%,三者聯合檢測診斷胰腺癌的陽性率為100%。CA-199、PEA、TSGF動態檢測是診斷胰腺癌、觀察胰腺癌療效、判斷預後的重要指標。
2.其他的實驗室檢查
(1)CCK-PZ和胰泌素試驗:靜滴CCK-PZ和胰泌素後,經十二指腸收集胰液。正常值為注入胰泌素後80min流量>90ml,碳酸氫鹽最高濃度>80mmol/L。注射CCK-PZ後澱粉酶總排出量>7500Somogyi U/80min。胰腺癌患者主要是酶值和碳酸氫鹽濃度均顯著降低。
(2)BT-PABA試驗:口服合成多肽BT-PABA試驗用於測定胰腺糜蛋白酶分泌功能。正常值為63.52±10.53%,如低於30%,肯定胰分泌功能低下,見於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
(3)血清核糖酸酶:有人報導90%胰腺癌患者血清核糖酸酶水平升高,>250U/ml(正常值<200U/ml),由於此酶有胰原特性,且在胰腺癌明顯升高,故認為在腎功能正常時,測定血清核糖酸酶是診斷胰腺癌的一個可靠的生化指標。
(4)乳鐵蛋白(lactoferrin,LF):LF為一種結合鐵的糖蛋白,在多種外分泌液如乳液、胰液、唾液、膽汁、支氣管分泌物及中性粒細胞的特殊顆粒中均可檢出。檢測胰液中LF有助於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鑑別。
近年來,由於影像檢查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實驗診斷方法的進步,胰腺癌診斷水平有所提高。但早期胰腺癌(腫瘤直徑≤2cm,包膜未受侵犯、未見轉移)的檢出率仍很低,尚需繼續探索。
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1)鋇劑造影:低張十二指腸造影對胰腺癌的診斷有意義,由於胰腺癌可影響鄰近的空腔器官,使之移位或受到侵犯,最常見的是十二指腸降部胰腺側的“倒3征”,但不常見,僅3%左右的病人陽性。胰頭癌如侵犯十二指腸壁,X線下表現為十二指腸壁僵硬,黏膜破壞或管腔狹窄。胰頭癌還可造成胃黏膜破壞。胰頭癌造成膽總管下端梗阻以後,增粗的膽總管和腫大的膽囊也可使十二指腸球部及橫結腸受壓並發生移位,胃和十二指腸橫部多被推向前方,橫結腸則多向下移位,或表現為胃大彎和橫結腸的間隙增寬。
(2)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經十二指腸鏡從壺腹開口處插入導管做ERCP,對胰腺癌的診斷率為85%~90%左右,較B超或CT為高,可較早地發現胰腺癌,尤其對膽道下端和胰管阻塞者有較大的臨床意義ERCP表現可分為阻塞型、局部狹窄型、進行性狹窄型及異常分枝型等。主胰管與膽總管呈雙管征等改變優點是能觀察胰頭病變是否浸潤十二指腸乳頭及胰管和膽管的形態變化,是顯示胰管最有價值的方法。
(3)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通過腹主動脈將導管插入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及其分支做選擇性造影。選擇性血管造影診斷準確率約90%左右。胰腺癌時主要表現為腹內或胰周動脈、靜脈形態的變異,包括血管壁呈鋸齒狀改變、狹窄、成角現象,即移位、中斷和阻塞等。
(4)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PTC):可顯示膽管梗阻的部位、程度以及和結石鑑別。如肝內膽管擴張,在B超引導下,穿刺成功率在90%以上。
2.CT檢查和MRI顯像
(1)CT檢查:是一種非侵入性顯影技術,能較清晰地觀察胰腺的位置、輪廓、腫瘤等表現。CT對胰腺癌的診斷率達75%~88%左右。胰腺癌的主要表現為局部腫塊,胰腺部分或胰腺外形輪廓異常擴大;胰腺周圍脂肪層消失;胰頭部腫塊、鄰近的體、尾部水腫;由於癌腫壞死或胰管阻塞而繼發囊樣擴張,呈局灶性密度減低區。
(2)MRI顯像:胰腺癌的MRI顯示T1值的不規則圖像,在癌腫中心T1值更高,如同時有膽管阻塞,則認為是胰腺癌的特異性表現。對鑑別良惡性腫瘤有意義。
(3)MRCP(磁共振膽胰管造影)具有非侵入性、無創傷、無嚴重併發症、檢查時間短等特點,不需注入造影劑,無X射線損害,能夠清楚顯示膽管及胰管情況。對胰腺癌的診斷率與ERCP相仿。
3.超聲顯像
(1)B型超聲顯像:可了解肝內外膽管有無擴張。胰頭或膽總管下端有無腫塊、肝外膽管梗阻部位、性質和膽管擴張程度。胰腺癌的超聲圖像表現為胰腺局限性腫大或分葉狀改變;邊緣不清晰,回聲減低或消失。
(2)超聲內鏡檢查:對胰腺癌,包括早期胰腺癌的診斷有較大的價值,並能對手術切除的可能性做出一定的診斷。胰腺癌的超聲內鏡檢查表現為:
①低回聲實質性腫塊,內部可見不規整斑點,呈圓形或結節狀,腫塊邊緣粗糙,典型的病變其邊緣呈火焰狀(flame-like outer contour)。
②胰腺癌浸潤周圍大血管時表現為血管邊緣粗糙及被腫瘤壓迫等表現。
4.腹腔鏡檢查  在腹腔鏡直視下,正常胰腺表面呈黃白色。由於胰頭癌特殊的解剖位置,腹腔鏡檢查只能根據間接徵象做出診斷,表現為膽囊明顯增大,綠色肝,胃竇部大彎側有不整的塊狀隆起及變形,右胃網膜動靜脈及胰十二指腸上動脈曲張和肝臟及腹腔轉移等改變。胰腺體、尾部癌的直接徵象為胰腺腫塊,表面有不整齊的小血管增生伴血管中斷、狹窄和質地堅硬等方面改變。間接徵象為胃冠狀靜脈和胃大網膜靜脈曲張,網膜血管走行紊亂,綠色肝及膽囊腫大等。
5.胰腺活檢和細胞學檢查  術前或術中細針穿刺胰腺活檢(FNA)被套用於對胰腺癌進行診斷。獲取胰腺細胞的方法有:①經十二指腸鏡從胰管、十二指腸壁直接穿刺胰腺;②B超、CT或血管造影引導下經皮細針穿刺胰腺組織;③術中直視下穿刺胰腺。Kim對30例胰腺占位病變者行FNA檢查,診斷準確率為80%,特異性為100%,敏感性為79%,陽性預測值為100%,是診斷胰腺癌的很有效方法之一。

併發症

主要併發症有梗阻性黃疸,肝、肺及骨轉移等。

預後

手術治療是治癒胰腺癌的惟一方法,但是能手術切除的患者不足20%,他們術後的中位生存期為18~20個月,5年生存率為15%。
影響胰腺癌術後預後的因素很多,腫瘤直徑≤2.5cm、無淋巴結轉移的高分化腺癌預後較腫瘤較大的低分化癌好。手術切除邊緣無腫瘤組織殘留者預後相對較好。

發病機制

1.胰腺癌的部位分布
(1)胰頭癌,較常見,約占胰腺癌的2/3以上。
(2)胰體、胰尾部癌,約占胰腺癌的1/4。
(3)全胰腺癌,約占胰腺癌的1/20。
2.組織學分類
(1)導管細胞癌最常見,約占胰腺癌的90%,鏡下見主要為不同程度分化的導管樣結構,並伴有豐富的纖維間質,因腫瘤質硬,界限不清;多數導管癌的血清CEA及CA19-9呈陽性反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發現胰腺癌中Ki-ras癌基因第12密碼子均有點突變,占75%~100%。在浸潤性癌組織中,可發現C-erbB2癌基因表達。
(2)腺泡細胞癌。
(3)其他如多形性腺癌、纖毛細胞腺癌、黏液表皮樣癌、鱗癌、鱗腺癌、乳頭狀囊腺癌及胰島細胞癌等均較少見。
3.胰腺癌的轉移  胰腺本身無包膜,故易於早期發生擴散、轉移,其方式有如下幾種:
(1)淋巴道與血行轉移:淋巴道轉移是胰腺癌早期轉移的主要方式,即使癌組織直徑<2cm,也有40%左右的淋巴道轉移,手術切除時發現淋巴結轉移的高達90%;血道轉移則多為晚期胰腺癌的主要轉移方式,如肝、肺及胸膜、腹膜等轉移。
(2)胰內擴散及累及胰周:多數胰腺癌早期可穿破胰管壁,向胰腺組織浸潤、轉移,且大多數胰腺癌早期即可向胰周組織侵犯,因侵犯的方向不同,可累及十二指腸、胃、空腸、橫結腸、肝脾、腎上腺、腎、輸尿管、腹膜後組織等,可累及的血管主要有門靜脈、下腔靜脈、腹主動脈、腸系膜上血管、脾靜脈等。
(3)神經轉移:胰腺癌尚可沿神經束轉移,一般先侵及胰腺內的神經,然後沿神經束擴散到胰腺外的神經叢,顯微鏡下可見神經及其周圍受侵現象。
總之,以上這些胰腺癌的生物學行為特點,構成了其切除率低、不易根治及療效差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