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2016年電影)

老家(2016年電影)

《老家》是一部2016年北京春迪夢源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備案的電影,由羅運華編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老家
  • 外文名稱:Hometown
  • 別名:回家
  • 國家/地區:中國
  • 導演:羅運華
  • 製作公司:北京春迪夢源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 播出狀態:已完結
備案立項號
片名
備案單位
編劇
備案結果
備案地
影劇備字[2016]第2214號
老家
北京春迪夢源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羅運華
同意拍攝
北京市
梗概:離開大陸的科學家劉明鏡,離開時帶走了一批鳳凰蛋的化石,他的學生聶兆生成功地把基因激活,孵化出鳳凰,長期以來,他女兒從父親的眼神中也感受到了那份鄉愁,立志要讓鳳凰和自己的父親回到自己的老家。
具體文摘如下:
我十幾歲離開這個小島,至今已經半個世紀多了。然而,封於這一童年和少年時期生活的地方,如今回想起來,卻依然歷歷在目,印象深刻。它確實是一個十分奇特的地方。當年在那裡發生的許多人和事,雖然不能說是“世上之絕”,至少可以說在印度尼西亞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是少有的。值得寫的事情頗多,由於篇幅所限,在這裡我只能略談一些與海產有關的往事,俾資共餐。
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中部有一倏大河——洛江(SUNGAlROKAN),由西向束蜿蜒流入馬六甲海峽。在它的出海口東側,座落著一個當年約一萬多人口的縣城,叫峇眼亞比(BAGANSIAPlAPI),居民中華人占95%以上,可以說是印度尼西亞華人聚居率最高的城鎮。城裡只有一種通用語言,即帶福建同安口音的純正閩南語,印度尼西亞人很少,多數住在郊外。為了“生計”,他們都被迫要學畿句簡單的閩南語應世。圍繞在峇眼亞比周圍,分布著一些大小不等的漁村,各有其名,如:四角芭、汫水港、大芭、臭焦芭和籬笆鹹等,以峇眼為中心構成了一個方圓幾十公里的大漁場。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這個漁場所產的蝦米、蝦糠、鹹魚乾、峇煎(Terasi)等產品,產量之多,早已聞名遐邇。
我的出生地——四角芭,是一個長方形的小島,位於縣城的對開海面,它像一塊巨大的“中流砥柱”,正好植根在洛江出海口的中心位置。此地水流湍急,流向日夜變換,也許是因為洛江沿岸人口稠密,許多有機物質大量排入江中,順溜而下之故;這裡又是海水與淡水交融之處,因此魚、蝦、蟹等之多,蚶、蚌、螺等貝殼類之豐盛,非我等生於茲長於茲、親歷其境者難以想像。四角芭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令它不論人口或海產量都成峇眼亞比屬下眾漁村之冠。
生長在產魚區的居民,以近水樓台之便,隨時購買價廉物美的海鮮,那是舉手之勞的事。然而,在四角峇吃海鮮,卻完全無需購買,一分錢都不用花。這的確令許多人都難以置信。當年的魚船主(老闆)從海上捕撈回來的新鮮魚獲,周圍的鄰居到魚堆中,去挑揀幾條幾條好一點的魚和蝦拿回家做“飯”,沒有人會向他們要錢,甚至連問都不會多問一句。這樣寬宏的老闆,不只一個,也不在少數,而是整個島上幾乎個個都是如此,幾十年來,它早已成為島上一種傳統習俗。至於海螺、蚶、蚌等貝殼類,退潮時到海邊泥沙中去扒,到處都是,無需一個小時就可以揀回一大筐,只要勤快天天都可以吃。島上漁民的家屬養豬的人也不少,常有人殺豬挑出來到到處兜售,由於天氣熟,賣豬肉的怕變質,一到下午都要降值求售,所以在島上吃肉並不算貴。最貴的反而是蔬菜,尤其是高麗菜(廣東人稱椰菜),據說是從馬來西亞金馬侖運來的,由於距離遠,銷售環節多,自然賣價很高,有時家裡買了幾顆,媽媽都會預先告訴我,希望早點回來吃。菜成了島上的稀罕品。這與當今世上海鮮最貴,肉類次之,蔬菜最便宜的價格規律完全是180度的顛倒。奇哉!
上述這種傳統,究竟起源於何時?延續了多久?作為晚輩,我們都不得而知。據老一輩的人介紹:民國初年,已有福建晉江人來到這荒蕪的島上,披荊斬棘開發定居,捕魚為業。之後的幾十年間,正是我國兵荒馬亂的動盪時期,晉江沿海地區人多地少,農漁民的生活極為艱難困苦,出外謀生成了他們最具希望的選擇。因此,除了日本南侵,交通中斷幾年之外,陸續有“唐山新客”相伴結夥來到這裡。至五十年代,我開始懂事時,島上的移民,包括他們的家屬和子女,已猛增至將近二千多人。奇怪的是,當時的居民中只有唯一一個阿拉伯人,印度尼西亞人卻一個都沒有。可以說華人幾乎占百分之百,且90%以上都是福建晉江人,通用語言為晉江口音閩南語。與福建老家一樣,島上大多數人都信奉佛教,寺廟有好幾間,最大的是供奉“雲王爺”的“鎮海宮”。而家家戶戶在廟堂里貼的卻又是另外一位神像——“大伯公”,它似乎較“雲王爺”更加深入民心。“大伯公”的那對聯,至今我仍記憶猶新,右聯為“福而有德千家敬”;左聯為“正則為神萬世尊”°用現代的話只解讀右聯,其意是“福氣的人若有道德,必會受到眾人的敬重”°每當我想起這對聯,很自然地會想到我們的先輩漁民,他們托天之福,捕撈的大量魚獲,將一部份無價分送給周圍的鄰居享用,並將這種寬厚的德性堅持下去形成傳統。他們受到後人的推崇和敬仰,是理所當然的。這種習俗之所以能延續幾十年,而經久不衰,有人說這是“大伯公”的庇佑,那是見仁見智的事,但若說是受“大伯公”對聯的啟示和影響,我深信不疑。
在這個島上,不論是風情習俗或是人情世故都充滿著中華閩南文化的濃厚氣息。生活在這裡,沒有城市裡的五光十色、車水馬龍。也少有商業社會的那種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人間弊端。這裡更多的是親情、鄉情和友情,給人的感覺是寧靜、樸實與祥和,人群中男友窮富之分,但彼此相處卻能怡然自得、樂也融融。此地此情,令我永遠難以忘懷。
五、六十年過去了,彈指一揮間,在當今國內外瀰漫著“一切向錢看”的氛圍中,上述這一難能可貴的傳統習俗與情景,如今安在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