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河北省東北部,人稱
冀東。其地北依燕山,南臨渤海,灤水中貫,碣石擎空,山川名勝,遐邇聞名。灤河由灤縣偏涼汀出山,在其瀠洄入海的沖積扇上,左岸為昌黎,右岸為灤縣、灤南(原屬灤縣)、樂亭、唐海。如今這幾個縣雖分屬
秦皇島、唐山二市所轄,但世人何以常習慣地統稱之為昌灤樂呢?是因為有一條無形的紐帶,亘古迄今把昌黎和灤縣、灤南、樂亭、唐海等縣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條紐帶,就是本文擬研討的既古老又新奇的文化現象——老呔文化。老呔文化圈涵蓋昌、灤、樂,輻射周邊,影響深遠,堪稱是一個超級社區文化。
文化詮釋
老呔文化詮釋
從前,世人稱昌、灤、樂人為老呔兒,對此各家說法不一,貶褒各異。對於呔字,查《康熙字典》注釋為“南人詈北人為呔子”。按此貶義,老呔兒是指心術不正、志大才疏又死好面子、辦事外行的人。也就是說稱之為老呔兒,是對昌灤樂人的詈侮。筆者對此不敢苟同,更頗懷憤慨。所謂北人,歷史上泛指江淮以北所有人群,怎能把呔字僅冠之於昌灤樂呢?再按《辭海》的注釋為“當地人稱外地口音為呔”,也有人說老呔兒是樂亭二字的諧音,這兩種說法既不貶、也不褒,是為中性。還有人說老呔兒二字是老太爺子的簡化,是對昌灤樂人的尊稱。姑不論上述各種詮解哪個正確,而昌灤樂人被稱為老呔兒,卻是歷史留傳下來的不爭事實。對於呔字,無論是貶是褒,昌灤樂人不僅默認不諱,卻津津樂道引以為榮者,是因為老呔人創造了老呔文化,老呔文化蘊育的仁人志士、風物文章代代生輝,彪炳史冊。在近代,有最早傳播馬列主義於中國的偉大革命先驅李大釗。至於各朝各代宰相、進士、文人墨客、三教奇人、藝壇翹楚,更是數不勝數。老呔文化圈兒,堪稱“代代倍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幾十年”。
昌灤樂人之所以被統稱之為老呔兒,不僅是因歷代曾有顯赫人物的湧現,更主要是因為五縣人性格相近、習俗相同、語音如一。這其中最具代表性者為語音,如吟似唱的韻味,長而婉轉的尾音,那就是人們所說的老呔話。有人說灤縣是京老高兒、樂亭是花老呔兒,昌黎為純老呔兒,只不過是從其語音的老呔兒韻味上劃分,並無本質的區別。鑒於性格、風俗、語音等,都屬於文化範疇,因而可統稱之為老呔兒文化。二奇葩倍出的老呔文化
在老呔文化圈裡,不僅歷代曾出現過諸多出類拔萃的人物,更因其蘊育了無數枝藝壇奇葩而使老呔二字熠熠生輝。諸如產生於灤南縣的評劇,產生於樂亭的皮影、大鼓,產生於昌黎的“三歌”等藝術形式,都別具一格地在祖國藝壇中爭芳鬥豔。
上述藝術形式的產生,既是老呔人才藝的結晶,更是共同創造的結果,其產生背景都離不開老呔文化。評劇產生於灤南縣,創始人為成兆才,這已為世人所公認。孰不知在成兆才的背後,有多少個老呔兒為評劇的問世而嘔心瀝血。眾所周知,成兆才編導了《楊三姐告狀》而開評劇現代戲之先河,但此劇本原稿實出於灤縣老站人王怡然之手。王怡然之子王來雨,20世紀80年代曾任職於昌黎縣文教局(曾多年從事膾炙人口的表演唱等文藝節目編導工作,卓有成就),對此事知之甚詳,並長期保存其父原稿(但惜已毀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王怡然為老站巡警,與劇班中藝人們熟稔,成托其按本縣狗兒莊(現屬灤南縣)楊三姐的事跡寫一劇本,王寫成後交成執導,演出後一鳴驚人,引起轟動。在當時所謂著作權、署名權並不為人們所重視,王怡然又不是劇班中人,所以《楊三姐告狀》也就傳為成兆才一人所創作。此段文字並非為質疑成老先生評劇創始人的定論,僅欲旁證評劇藝術是老呔兒群體智慧的結晶。
再如享譽中外的“昌黎三歌”,其中民歌的演唱要點就是必須強調要演唱出“味兒”,也就是說必須唱出極富鄉土氣息的老呔兒語味兒。當時昌黎民歌的演唱形式分秧歌調、單口唱和對口篇三種,其中對口篇原由二人對唱,用一副竹板伴奏,爾後逐步演變成邊唱邊舞,加入樂隊伴奏,而成為評劇藝術的雛型。由此可見,在老呔文化圈裡,各姊妹藝術通過相互借鑑,相輔相成,才得以在發展中逐步升華而自成體系,成為別具一格的一種藝術形式。“昌黎三歌”除民歌外,尚有吹歌和地秧歌。吹歌屬鼓吹樂,既可單獨演奏,又是地秧歌必不可少的伴奏樂器。地秧歌節目《跑驢》,早在一九五三年即榮獲世界青年聯歡節銀獎。又在瀋陽國際民間藝術節、全國中老年健身舞大賽、全國群星獎大賽等重大賽事中屢膺高獎,博得了演藝界“從南京到北京,跑驢、荷花燈”的盛譽。在實踐中,“昌黎三歌”承前啟後地繼承和發展了老呔文化。評劇、樂亭皮影和樂亭大鼓,被稱之為冀東藝術三枝花。評劇早已躍身於涵蓋全國的大劇種行列,為老呔文化搏譽爭光,影響深遠自不待言。而樂亭皮影和樂亭大鼓,除為當地民眾喜聞樂見、頗受青睞外,在全國各地,也有一定的市場。
樂亭皮影,是我國皮影藝術中源遠流長、影響較大的一個劇種。在其唱腔與念白中,必須以老呔方言為標準,聲調柔媚,娓娓動聽,具有天然的音樂性。外地人慾從事皮影藝術,必須先過“正口”關,“正口”就是先改掉原籍方言,練就一口純正的老呔兒話後,方能從藝。皮影藝術早在元代即已流傳國外,波斯、埃及、法、英、德等國都有皮影活動。尤其是皮影藝術家齊永衡(昌黎縣耿莊人)幾次到歐洲演出、講學,通過傳授皮影藝術,促進了世界文化藝術交流,弘揚了其家鄉的老呔文化。
發祥於民歌的樂亭大鼓,俗稱“說書”,是在為民歌《清平歌》配調的基礎上,規範為書詞程式,再加以鼓板和三弦伴奏,而逐步形成為我國北方俗曲鼓詞中的佼佼者。演唱樂亭大鼓,同樣必須體現地方語音,用老呔話說唱。這讓外地人聽起來雖覺得彆扭,但讓本地人聽起來卻感到津津有味。
評劇、皮影、大鼓、三歌等藝術種類,之所以能在老呔文化圈中孕育產生、發展壯大,絕非偶然,是因為這裡具備了社會基礎、藝術基礎和民眾基礎等三個先決條件。老呔文化圈中,不僅山川秀麗,又為內地通往東北地區的必經之地,土地肥沃,物阜民豐,社會基礎堪稱優越。老呔文化圈裡,既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其人民又具有不同凡響的藝術天賦——其性格天生具有參與性,其語言悲時如泣如訴,樂時說而似唱,事事處處追求藝術美。性格、語音、風俗等所體現的地域特色,構成了孕育奇葩的藝術基礎。老呔文化圈受戰爭與移民多種因素的影響,得天獨厚地借鑑和吸收了大量外地區和其它民族的藝術。外來和本地藝術融合後,互補生華,這就是人群的廣泛性,匯成了孕育藝壇奇葩的民眾基礎。三與時俱進的老呔文化
從前昌灤樂人被稱之為老呔兒,即使按褒義詮釋,也會給人以土裡土氣的感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呔所創造的老呔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土能生金,屢育奇葩。即足以證明,老呔文化既然譜寫了熠熠生輝的歷史,就應有興旺發達的今天。欲使其永世不泯,發揚光大,已成為當今老呔在文化建設中的新課題。
如何繼承和發展老呔文化,使之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中再立新功,這就要本著科學的態度、與時俱進的眼光,有選擇地繼承之。譬如說在老呔話中,三山不分,四事不辨、二三聲混淆等弊病,在國語日益普及的今天,已成為昔日鄉音,再固執地模仿運用,必將貽笑大方。原汁原味的老呔語音,雖逐步被國語所取代,在日常生活中不再提倡,但在揚棄的同時,還應對其有所了解和加以研究。試想,如果用國語演唱樂亭大鼓和皮影,那將得不償失,使極富地方特色的皮影、大鼓的藝術性大打折扣。再如在評劇中偶爾道出幾句老呔話念白,那將會使觀眾備感新鮮,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者,在當今社會,正確運用老呔文化,尚可化解諸多不必要的爭端。眾所周知,評劇的產生地,有灤南和唐山兩種說法,昌黎縣也論證其民歌的對口篇為評劇的雛型。孰不知唐山是新興城市,灤南建置較晚,兩地原屬灤州治下,如今在市轄縣體制下說產生於灤南也好,唐山也好,昌黎縣要爭也好,總而言之,評劇是老呔文化的產物。如果說評劇產生於老呔人聚集的灤河下游,以人文地域代替行政區劃,那將是絕無疑義的。再如樂亭皮影,竟有三種爭論;有人叫唐山影,有人叫灤州影,樂亭縣惟恐他處掠美,始終堅持樂亭皮影之說。如果把樂亭皮影的俗名扶正,乾脆稱之為老呔影,將會使永無休止的地域之爭心平氣和地迎刃而解。因而說老呔文化套用於現實生活中,又是統一認識、化解矛盾的文化。
多少年來,老呔文化為域內人民陶冶情操、鍛鍊性格、抒發情感、交流思想起到了無形的紐帶作用。時至今日,還在不遺餘力地為域內經濟建設搭台唱戲,為精神文明搏譽爭光,為推動社會進步,繼續發揮著其它文化現象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老呔文化,將做為昌灤樂人的共同家珍,永世不泯;並在先進文化的統領下,必將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文化中的一個亮點,再現輝煌。
老呔文化就其內涵而言,雖早已在域內盛興多年,家喻戶曉,但老呔文化這一名詞概念,實為前人所未提及。筆者不憚,才疏學淺而為此文,謹為拋磚引玉,就教方家。文中所引歷史事實與論證觀點,有不妥之處殷望斧正。